诗乐 相 成
——析周龙大提琴独奏作品《野草》

2016-09-27 03:50王斯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音型大提琴谱例

王斯雯



诗乐 相 成
——析周龙大提琴独奏作品《野草》

王斯雯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是活跃在当今国际乐坛的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的偏爱以及致敬之情使得他在创作中尤其是带有人声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及现代散文诗。本文以其一部代表作——人声朗诵伴以大提琴演奏的作品《野草》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音乐作品文本结构、重要音乐材料的运用及演奏技巧、诗词与音乐如何相辅相成以及演奏感悟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这些分析来一窥周龙的一些创作特点。

周龙 《野草》 音乐文本结构 音乐材料 演奏技巧演奏感悟

周龙(Zhou Long),1953年生于中国北京,美籍华裔作曲家,是活跃在当今国际乐坛的著名作曲家之一。周龙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幼年开始学习钢琴。1973年开始跟随罗忠镕、黎英海、樊祖荫学习作曲,同时跟随严良堃学习指挥。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夏教授。曾被聘为中国广播艺术团驻团作曲家。1985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留学,师从周文中、达维多夫斯基和爱德华兹,1993年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舞蹈学院作曲教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多所大学及音乐学院作客座讲学,并经常应邀为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美国音乐中心和ASCAP①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商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omposers,Authors and Publishers)等基金会担任评审。

2015年,周龙和陈怡②陈怡(Chen Yi),1953年生于中国广东广州,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的妻子,是活跃在当今国际乐坛的著名女作曲家之一。被提名格莱美奖(最佳管弦乐演奏类别),同年,他们被授予美国哈特福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周龙还被授予纽约艺术基金会名人堂荣誉称号。2013年,周龙荣获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颁发的全球性最大室内乐国际大奖,即2012-2013爱丽丝Stoeger Prize。2011年,周龙以其首部歌剧《白蛇传》③歌剧《白蛇传》由波士顿歌剧院与中国国际音乐节联合委约并于2010年在波士顿和北京首演。获得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Pulitzer prize),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曲家。除此之外,周龙还曾获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古根海姆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所颁发的重要奖项。周龙的作品曾由中国交响乐团、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公演、广播与录音。中国唱片公司、英国百代(EMI)和卡拉(Cala)唱片公司等均录制发行过他的作品专辑。

周龙的创作涉猎广泛,包括室内乐、管弦乐、电子音乐、声乐与合唱、歌剧等众多体裁。主要代表作有:管弦乐作品《大曲》(1991)、《霸王卸甲》(1992)、《唐诗四首》(1996)、《鼓韵》(2003)、《丝陶》(2007)等;室内乐作品《琴曲》(1982)、《空谷流水》(1984)、《禅》(1990)、《野草》(1993)、《磬灵》(1999)、《虚境》(2007)等;声乐与合唱作品《太阳的话》(1982)、《离骚》(1988)、《箜篌引》(1995)、《诗经两首》(2002)、《歌谣》(2007)等;歌剧作品《白蛇传》(2011)。这些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重要奖项,包括美国国家文学艺术学院利伯森作曲家大奖、格莱美唱片奖等。

一、作品介绍与创作背景

周龙的大提琴独奏作品《野草》(Wild Grass)创作于1993年。这部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底蕴,这一点从其选用的作品名称上即可一目了然。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鲁迅④鲁迅(Lu Hsun,1881-1936),中国当代文学之父,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同名诗集《野草》中的“题辞”⑤鲁迅文学作品《野草》中的“题辞”全文参见附录。,作曲家受英国伦敦Inter-Artes何慧安委托为一场以“鲁迅的世界”为主题的音乐会创作了这部作品,在1993年4月23日首演于英国伯明翰。笔者于2015年6月18日在天津音乐学院演奏了周龙的大提琴独奏作品《野草》,并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作品对诗词的处理并没有采用演唱的形式,而是采用了朗诵的形式与器乐独奏相结合。本文试图通过对《野草》这部作品的分析来探寻作曲家运用朗诵的形式如何使诗乐完美融合。

这部作品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大提琴独奏形式,此版本1998年由英国卡拉(Cala)唱片公司录音发行,大提琴演奏者为弗雷德·谢里(Fred Sherry);另一种是由朗诵伴以大提琴演奏的形式,此版本2009年由英国拿索斯(Naxos)国际有限公司录音发行,唱片专辑名称《野草》,朗诵者为作曲家本人,大提琴演奏者为赵旭阳。该作品的演奏总时长为8分钟。

《野草》这部作品出版发行的乐谱⑥周龙大提琴独奏《野草》,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O-I9-3865I5-X。封面上是一张挂着晶莹剔透的露水的青草的照片,作曲家首先就用这样直观的方式来点题。在作品的扉页上,作曲家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朗诵的切入点以及《野草》中“题辞”全文的英译版。

二、作品的音乐文本结构

本文对作品《野草》的分析以音乐文本为主,诗词文本为辅。笔者分析的侧重点是音乐作品的文本结构,重要音乐材料的运用,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如何恰如其分的表现及烘托出诗词的意境等这几个方面。

《野草》这部作品的音乐创作自始至终采用了散板,没有明确的拍节标记,在几个部分之间有精确的速度标记,整部作品节奏较为自由。由于整部作品没有小节划分,因此本文对音乐文本的结构分析采用乐谱行数(22行)、音乐进行时间(8分钟)以及各个音乐素材所在位置等情况来进行分析说明。作品结构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乐谱第1行到第9行⑦第一部分时间:从开始到3分30秒。(时长约3分30秒)。这是整部作品的陈述部分,包括引入、主体部分及小结尾三个阶段。引入是乐谱第1行速度每分钟48(=48)的片段(谱例1a)。主体部分从乐谱第1行速度每分钟60(=60)处开始直到乐谱第9行中间。这个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两个段落(a和a1),这两个段落的开始都采用了相同的节奏音型(谱例1b),第二个段落是第一个段落的变化发展,从乐谱第6行最后开始。在第二个段落中包含了作品的第一次小高潮(谱例1c),这个小高潮在时间上基本处于整部作品负向黄金分割点(0.382)的位置,即作品的2分25秒处。小结尾是乐谱第9行最后的片段(谱例1d)。

谱例1:a引入

b主体部分两个段落开始的相同节奏音型

c小高潮

d小结尾

第二部分:乐谱第10行到第13行⑧第二部分时间:从3分31秒开始到4分25秒结束。(时长约55秒)。这是整部作品的展开部分,也是高潮部分。这个部分从乐谱第10行速度每分钟132(=132)处开始,两次用增四度的滑音进行把作品推向高潮(谱例2)。整部作品时长约7分55秒,而作品最强的高潮点基本上处于正向黄金分割点(0.618)的位置,即作品的4分25秒处。

谱例2:用增四度推进的两次高潮

a.第一次高潮

b.第二次高潮

第三部分:乐谱第14行到第22行⑨第三部分时间:从4分26秒开始一直到结束。(时长约3分30秒)。这是整部作品的再现部分,包括主体部分及整部作品的尾声部分两个阶段,这个再现部分与陈述部分的总时长基本一致。其中主体部分从乐谱第15行速度每分钟100(=100)处开始到乐谱第21行结束,整部作品的尾声部分是乐谱的最后一行,也就是第22行。这里的主体部分同样可以划分为两个段落(a2和a3),这两个段落均为陈述部分的变化再现。第一个段落从乐谱第15行(=100)开始(谱例3a),第二个段落从乐谱第17行末尾速度每分钟60(=60)处开始(谱例3b)。

谱例3:a再现部分第一段落

b再现部分第二段落

《野草》结构划分图示如下:

三、作品中重要音乐材料的运用及演奏技巧

作曲家在《野草》这部作品中运用的音乐材料非常简洁,在作品的第一部分集中展示出所有重要的音乐材料。随着音乐的进行,这些音乐材料或原型重复,或变形发展,彼此穿插并贯穿始终。笔者根据各个音乐材料的重要性以及材料的形态将它们划分为:叹息音型;微分音游移音型;哽咽音型;攀升音型;歌谣式音型等。这些音乐材料对整部作品的结构划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对这些音型的梳理和分析。

1.叹息音型:这是一个微分音下滑音型(谱例4a),是该作品呈示的第一个音乐材料,这个音型模仿的是人们叹息时的声音效果。这个材料由一声叹息,转变为长叹息(谱例4b),最后转变为连续的下行叹息(谱例4c),这几种形态出现在作品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在作品的第二部分这个音型变化为不断重复的下行音型(谱例4d)。

谱例4:叹息音型

从演奏方法的角度讲,笔者认为以上几种叹息音型之间要有对比,因此需要更精细的处理。首先,演奏一声叹息时(谱例4a),右手持弓靠近指板模仿笛声同时左手不揉弦①作品开始处标记——flautando:sul tasto,senza vibrato。力度处理需要在短时值内由弱到强,运弓时要从弓尖迅速开弓至弓根并加大弓压,随后,在左手下滑四分之一音的同时右手迅速释放弓压并随之抬起,让琴弦继续震动来模拟叹息后的气声。其次,演奏长叹息时(谱例4b),触弦及揉弦恢复正常演奏,为了达到一种夸张的叹息效果,短倚音要用很强的力度奏出,随后要尽量快速的拉奏长颤音来模拟边叹息边摇头的感觉。再次,演奏连续下行叹息时,要对9个八分音符做出节奏上的变化,第一个音至第六个音逐渐加快,最后三个音渐慢且幅度要大。为达到连续叹息时呼吸的效果,每个滑音之间需要用连续的下弓并且手起弓起。

2.微分音游移音型:这个音型可以看作是叹息音型的变体,主要表现为在距离极近的四分之一音之间拉奏(谱例5a)或滑奏(谱例5b)造成一种音高游离的音响效果。这个音型主要出现在作品的第一和第三部分。

谱例5:微分音游移音型

在处理微分音的演奏时,需要左手手指按住第一个音后,随着音高的变化做揉弦动作,只需改变手指按弦的角度,无需改变按弦位置。加入滑音后的微分音在演奏上相对较困难,由于演奏微分音时手指只需有微小的角度变化,并不容易产生明显的滑音效果,因此在实践中笔者运用弓压的变化来烘托出滑音的效果。在每个音的开弓处施加压力,随后释放压力。

3.哽咽音型:这是一个以同音反复以及短促的节奏为特点的音型②谱例参见例1b。,这个音型模仿的是人们呜咽说话时的声音效果。该音型主要出现在作品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哽咽音型中四个短促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时需要跳音与重音同时进行,因此需用弓根来拉奏,右手持弓的爆发力要让琴弓与琴弦在短暂接触后迅速抬起使琴弦不完全震动并发出干涩的音响效果。

4.攀升音型:这是一个以连续的旋律大跳为特点的音型(谱例6),这个音型主要起到一种连接和过渡的作用,出现在作品的第一和第三部分。演奏该音型时,右手持弓靠近指板同时左手不揉弦,由于这四个音分属四根不同的琴弦,为了保持声音的连贯,在换弦时需要将琴弓的角度靠近下一个音所使用的琴弦。

谱例6:攀升音型

5.歌谣式音型:这个音型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小三度音程为主的歌谣式音型,其中的小三度音程首次出现是在乐谱的第3行(谱例7a),之后在第三部分再现时发展为一条完整的旋律(谱例7b)。另一种是以泛音形式拉奏的歌谣式音型,这个音型在作品的三个部分当中都出现过,第一和第三部分主要以泛音的形式出现(谱例8a),第二部分以实音的形式出现(谱例8b)。

这里的歌谣式旋律具有质朴、素雅的特点,要表现出像孩童一样天真无邪的感觉,在演奏中如何突出这种特点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为了使音色听起来质朴无华,左手在揉弦时的幅度和频率要小而少。其次,为了模仿孩童般的歌唱,右手运弓保持在中上弓弓段的同时减弱弓压并提高弓速,拉奏时在每一拍之间稍作停顿。

谱例7:歌谣式音型第一种

谱例8:歌谣式音型第二种

四、演奏感悟之乐境对诗意的烘托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处于彷徨以及生命处于最痛苦时期的产物。这个时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让鲁迅陷入消沉抑郁的海洋、感受心灵苦闷的煎熬,与此同时,鲁迅对人生、人的存在价值、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发出了深沉的思考,黯淡的情绪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诞生。鲁迅将自己微妙的情绪与感觉,难以言传的心理与意识,复杂万端的心态与情感,激愤与焦燥,感伤与痛苦,苦闷与彷徨,探索与追求,融入这丛野草之中,从而把内心的痛苦转入《野草》,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志铭。

周龙的大提琴独奏《野草》在音乐的情绪上完全符合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题辞,整部作品自由地在阴森神秘的和声之间穿梭,吟唱般的乐句和狂暴的节奏交织形成一股此起彼伏的激流贯穿全曲。《野草》这部作品从音乐的“一声叹息”中开始,在音乐的烘托之上,诗词的朗诵也明显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朗诵从乐谱第2行开始:当我沉默着的时候……;第二部分的朗诵从乐谱第10行开始:地火在地下运行……;第三部分的朗诵从乐谱第14行开始:天地有如此静穆……。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试图运用大提琴这件弦乐器极端的表现手法来诠释《野草》题辞中鲁迅的彷徨、苦闷、死灰般的沉默、乐极生悲以及大起大伏的情绪变化。音乐附随着诗句的起伏而游走。大提琴以叹息音型及哽咽音型引出了朗诵词“当我沉默着的时候……”。这个叹息音型的动机随后逐渐延伸为持续下行的乐句,使得“一声叹息”演变为“声声叹息”。这里的叹息音型和哽咽音型孕育着第二部分蠢蠢欲发的“地火”,攀升音型将作品推向第一次高潮“我将大笑,我将歌唱”。紧随其后的极端高音区的摇曳颤音、靠近琴码的震音、泛音及双音的运用将作品引入第二部分,也就是该作品的高潮部分“地火”。整个高潮部分的情绪非常高昂,节奏加快,脉冲式的向前行进,这里的四度平行滑音、不协和音程的碰撞以及极高与极低音的对峙形成了音乐极大的张力与紧张度,最终增四度上下持续的滑音音型将作品推向第二次高潮“我将大笑,我将歌唱”。第三部分的朗诵“天地有如此静穆……”与大提琴在高音区歌谣式的纯真无暇的旋律互相印衬,短暂的美好之后叹息音型和哽咽音型又相继出现把音乐带回到彷徨与苦闷中去。最后,泛音与低音形成了一个静穆的尾声,仿佛给人们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周龙大提琴独奏作品《野草》的分析,从演奏版本的角度来讲,笔者更倾向于由朗诵伴以大提琴演奏的形式,而且应当使用中文朗诵的版本,因为只有这样的处理,这样的配合与彼此之间的烘托才能让诗词到音乐充满中国音乐文化中诗意的韵味。

[1]李吉提著:《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2]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3]梁雷主编、洛秦副主编:《汇流:周文中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4]爱德华·格林主编、梁雷副主编:《中国与西方——一种新音乐的诞生》,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2016-04-07

J622.37

A

1008-2530(2016)02-0111-07

王斯雯(1982-),女,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天津,300171)。

猜你喜欢
音型大提琴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浅谈钢琴学习中即兴伴奏培养能力的分析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论刘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音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