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峰,赵红波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高校引入网络通识课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姚远峰,赵红波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本文阐述了开设网络通识课程的意义,并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引入的网络通识课的学生选课、学习进程、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网络通识课;实践与探索;问题与改进
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对高校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开展信息化网络教学已是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国内外许多高校把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基于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很多高校着手开展网络通识教育学堂,为慕课(MOOCS)以及翻转课堂奠定基础。
开设网络通识选修课,对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实现通识选修课程资源的拓展
高校传统通识选修课受教师资源不足、课程类别不够丰富、大容量教室数量不多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足够好地满足学生选修通识课的需求。很多学校只能满足学生修够学分,不能满足学生任意选之需要,而网络通识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
2.满足学生选学优质通识课程的愿望
很多地方高校课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部分课程知识面窄,综合性、通识性、前沿性不够,课程质量有待提高。引入国内外“名家名师”入课堂,实现师生共享,既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求,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3.满足学生学习方式新变化的需要
当前,学生网上学习已是新主流,学生自主性也日益增强。尤其很多高校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都得以显著体现,与传统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不断发生碰撞。引进网络通识课程后,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考核通过后获得相应学分。
4.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引进网络课程,考试可以逐渐由传统的笔试考试向在线考试方式转变。网络化教学不仅是学习的革命,更是教与学、学与考、考与管的革命。不仅丰富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推进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引进的平台和课程
安阳师范学院于2013年尝试引进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尔雅网络课程平台,开通通识选修课网络学堂。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校免费试用尔雅公司《中国文化概论》、《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什么是科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析》、《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等5门网络通识选修课程,397名学生自愿选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满意率达92%以上,通过率在83%以上,效果良好。
学校于2014年开始正式引进尔雅通识网络课,经不断扩充,到目前引进课程共172门,涉及课程类别为“自然、科学与科技类”、“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类”“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类”、“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类”等6大类。
2.学生选课的情况
安阳师范学院通识选修课目前分两部分:一是“引进网络课程”、二是“保留优质传统课程”,交替开课。就网络通识选修课,学校分别于2014年6月、10月以及2015年1月、6月共组织4次大规模选课,选课总人次共65992人次。每次选课均抽取2000名以上学生,10门课程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选课及学习进程进行跟踪调研和分析,摸索其中规律。
从多次选课情况看出,鉴赏性、认知性、实用性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如“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以及“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类课程;而理论性较强的科技性、社会性课程相对冷落,如“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和“自然、科学与科技”类课程。同时,也有部分在学生选课时受学时干扰,偏向学时较少的课程。现以其中一次选课为例进行深度分析。
(1)从每门课程选课人数统计结果透视学生选课情况
选课人数不足10人的课程共28门,集中为“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和“自然、科学与科技”两大类课程,如图1。选课人数在300人以上课程共28门, “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和“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类课程居多,其他类别课程门数分布均匀,如图2。选课人数较多课程中,共有4门课程人数均在1000人以上,其中《东方电影》人数最多,达1870人。
图1 冷门课程(选课人数不足10人)分布情况
图2 热门课程(选课人数300人以上)分布情况
(2)按课程类别统计选课人数来透视学生选课情况
同样看出,“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和“自然、科学与科技”两类课程选课总人数较少,其中“自然、科学与科技”类课程开课24门,选课总人数仅835人,课程平均人数仅35人。而“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以及“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三类课程总人数最多,其中“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类课程开课18门,总人数达3305人,课程平均人数184人,详见表1。
表1 按课程类别统计选课人数
(3)对冷、热门课程学时进行统计来透视学生选课情况
对冷门课程(选课人数不足10人)学时进行统计,发现大多课程学时偏多:25个学时以上课程21门,占冷门课程总数75%(其中25—30个学时课程9门,占32%;30个学时以上课程12门,占43%),20个学时以下课程数为0,详见图3。
图3 冷门课程(选课人数不足10人)学时统计表
对热门课程(选课人数300人以上)学时进行统计,发现大多课程学时偏少:20个学时以下课程有19门,占热门课程总数65%(其中15学时以下课程占27%,15—20学时的课程占38%),30学时以上课程仅2门,详见图4。尤为突出的是,选课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4门课程,分布于4个类别,且学时均为15学时以下。选课人数最多的为《东方电影》,其学时为14,选课人数达1870人。
图4 热门课程学时统计
综合可见,选课容量不设上限这一完全自主化形式,在充分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学生在满足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部分学生会受课程类别、难易程度以及课程学时的等多种因素干扰,选课时存在择易避难。
3.学生学习手段和进度情况
网络通识课的引进,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学校每轮网络通识课规定的学习周期为“假期兼学期(开学后第一、二周)”两个阶段组成。每次开课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跟踪统计。
以其中一次开课为例,分别对暑假期间和开学一、二周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做抽样统计,详见图5:
图5 尔雅课学习进度抽样统计表
跟踪发现,17.21%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并未进行网上学习,经过开学后第二阶段学习,未进行网上学习的学生由17.21%减少到1.59%。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暑假期间进行网络学习不方便,或者参加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创业等,开学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学习,并未耽误修课。另外,对这两个阶段视频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做了前后对比,发现两个阶段完成全部视频的学生由42.04%增加为94.88%;视频学习和作业作答都完成的学生由26.73%增加为92.59%,大多学生最终都完成了学习要求。
4.学生学习的特点分析
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网络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新特点:
(1)学生自主性突出。学生学习时间安排自主性更加突出,个人学习进度差别较大,节奏各有不同。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性较强,在假期能完成全部视频学习以及作业作答,提前完成考试。其他学生在暑假期间以及开学后相继学习,最终按规定时间完成学习要求。
(2)自我管理能力增强。网络教学最大的挑战就是学生的自制力,电子学习革命需要学生更多地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随着尔雅网络课不断开设,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协调自己的学习和假期事务之间的关系,能够高质量地完成相关学习,管理好自己的学业。
(3)疏于监管,个别学生放任自流。传统教学师生共处同一空间,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可以通过考勤、课堂提问等方式直接监督教学。而网络教学太过自由,不利于教师进行直接监督,个别自律不强的学生很容易放任自流,存在开小差、旷听、代学、代考等现象,反而得不到很好利用资源的效果。
5.学生学习的效果分析
学生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过程考核为视频观看、网上作业、问答、在线讨论等,终结考核即在线期末考试,经考核后获得总评成绩。在线考试过后,学校每次均进行线下抽考,抽考成绩与在线成绩相差不大,起到了考核作用。同样以该次抽样为例:
(1)在线考试情况。被抽样学生中,完成全程学习共2151人,占总人数94.88%;参与讨论1890人,占总人数83.37%;参加考试2163人,占总人数95.41%;总成绩60分以上2064人,占总人数91.05%,详见表2。可以看出,除讨论这一环节学生参与度为83.37%外,视频、作业、考试等其他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都在90%以上。学生考试成绩及格率为87.87%,总评成绩及格率为91.05%;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在90分以上比例分别为65.77%和68.50%,有4.37%学生考试未获得学分。总体来看,学生听课、作业、讨论以及考试每个环节考核严格,学生学习认真,考试情况较好。
表2 尔雅课程成绩抽样统计情况表
(2)尔雅抽考情况。抽考课程为《心理、行为与文化》《中华诗词之美》两门课程,每门课100人,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194人,总评不及格人数比例和总评60分至80分人数比例分别为13.92%和36.60%,与在线考试相差不大。但抽考试卷成绩不及格人数为61人,占总人数31.44%,与在线考试不及格人数比例(7.54%)相比,高出22.64%,抽考总评90分以上人数比例为22.68%,与在线考试总评90分以上人数比例(68.50%)相比少45.82%,详见表3。
从抽考结果看出:31.44%学生学习不够扎实,采用闭卷抽考,考试成绩会降低,达不到60分,但加上平时成绩总评最终可以通过,不影响总评通过率。还有部分学生抽考后成绩略有下滑,有45.82%的学生由90分以上下滑到60分至80分之间。
表3 尔雅抽考成绩统计表
以上看出,学生在听课、作业、考试等这些相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参加讨论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在线考试和闭卷考试相差不大,能起到考核的作用。过程考核每个环节考核严格,学生学习认真,考试情况较好。也可以看到,学生正在逐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尝试和参与在线讨论等多元化学习方式。
网络课的引进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选课、过程管理、考核还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做以下改进:
1.排课和选课
针对网络课选课自由空间过大,出现部分课程爆满、部分课程冷门的情况,建议做以下改进:(1)排课时结合学生专业,有意识限制本专业所属学科课程、多补充其他学科的课程数量。每生每次在同一课程类别中只能选修一门,7门课程必须分属5个以上课程类别。避免学生集中选修学习相对容易的课程,以利于拓宽学生通识课程知识面。(2)选课时进行适当的引导,推荐一些相对优秀的课程供学生选择。(3)依据课程学时的多少来设置学分。建议将30学时以下课程、鉴赏类课程设置为“0.5学分”,31学时以上课程设置为“1.0学分”。以避免部分学生在修课时受学时影响,择易避难,偏向学时少的课程。(4)在原来完全自主的情况下,适当设置选课容量上限。建议每门课程上限设置为1000人,以避免类别学时少、容易学的课程选课人数恶性蔓延。
2.过程管理
与线下学习相比,学生学习时间安排自主性更加突出,个人学习进度差别较大,节奏各有不同,针对此情况:(1)继续保持“假期兼学期(开学后第一、二周)”这两个阶段为一个完整学习周期,既满足了假期没有网络学习条件的学生开学后进行学习,也给学生提供更加宽裕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2)另外,针对个别自我管理较差的学生,将进一步增强线上管理,由后台适时对学生发出提醒信息,促进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要求。(3)对部分课程配备助教。助教负责发布管理信息、进行适当引导等教学活动。
3.成绩考核
鉴于“在线讨论”更能体现学生参与性,在过程考核中提高“在线讨论”环节的成绩比重,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进一步抽查学生学习效果,防止代学现象发生,组织好抽考工作,加强考核管理。
[1]王晓阳,曹盛盛.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挑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4).
[2]王锐丹. 对高校引入网络通识课程的思考—以保山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
[3]李科,李永. 对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9).
[4]李晓筝. 网络视频课教学探索—以通识课《社交礼仪》视频课为例[J].时代教育,2015,(5).
[5]戴红,安继芳,常子冠,迟红. 基于网络学堂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6]胡海涛,黄利强,汤方宵. 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理论的网络通识课程实施模式[J].中国轻工教育,2014,(4).
[责任编辑:舟舵]
2016-07-01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2015-JKGHZDZB-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姚远峰(1968—),男,河南固始人,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赵红波(1979—),女,河南安阳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G4
A
1671-5330(2016)04-0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