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初中部陈金红黄克勤☉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芦林铺中学郭作华
“同一法”如何处理更有效*
——谈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
☉湖南省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初中部陈金红黄克勤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芦林铺中学郭作华
湘教版初中数学出现了两种间接证明方法,一个是反证法,在七年级教材中就没给“名份”的出现过,到九年级正式署名;还有一种就是同一法,当要证明某图形具有某种性质而不易直接证得时,使用此法有时可克服这种困难,一般步骤是:(1)不从已知条件入手,而是作出符合结论特性的图形;(2)证明所作的图形符合已知条件;(3)推证出所作图形与题设的其实是同一个图形.运用此法要求是苛刻的(所证命题的题设条件是唯一存在的,其结论也是唯一存在的),但效果是直观的,思路也是不易想到的!在八(下)教材中开始出现:
案例1第3页倒数第一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老教材的处理:放在矩形里学习,利用了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现教材的处理:如图1,如果中线,则有∠DCA=∠A.由此受到启发,在图2的 Rt△ABC中,过直角顶点C作射线CD′交AB于点D′,使∠D′CA=∠A,则CD′=AD′.
图1
图2
这种处理是站在逆思维的基础上启发的,确实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这个“如果”前提是测量出来的,是不确定的,把一个不确定的结论作为线索,有两种可能,当它为真,还好不会引来新的“麻烦”;但当它为假时,就会产生系列错误结论!这个结局是此阶段的学生无法理解的、预测的!如果长期使用,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这涉及高中要学习的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充要性!那么如何处理呢?这正是老师们“同课异构”之处.
我们的观点:用科学研究一般探究的方式即“特例理解—一般发现—总结方法”的思路展开.
先看等腰直角三角形:思考如何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方法一:定义法,即取斜边中点与直角顶点连线得到的线段;方法二:运用“三线合一”,要么作斜边上的高,要么作直角顶角的平分线,再引导发现数量关系“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结论是“偶然”还是“必然”?
再看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思考如何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作斜边上的高,得不出斜边上的中线,为什么?(因为不能运用“三线合一”)失灵!作直角顶角的平分线,依然失灵!自然会思考为什么会失灵呢?于是回归第一个特例去发现得出中线的本质在哪?基本思路:角角关系⇔边边关系;具体是∠DCA=∠A=45°⇒AD=CD,且∠DCB=∠B=45°⇒BD= CD⇒AD=CD=BD,即说明取∠DCA=∠A时,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推出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运用此法对“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试试发现取∠DCA=∠A=30°⇒AD=CD,且∠DCB=∠B=60°⇒BD= CD⇒AD=CD=BD,成功了!
启发:说明取∠DCA=∠A时,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推出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
最后,一般地,在一般直角三角形中取∠DCA=∠A,立即可得AD=CD;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等角的余角相等”还可得∠DCB=∠B⇒BD=CD⇒AD=CD= BD,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一个必然结论!
如此看来,不用同一法,依然可行且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质,特别是体现了“探究(思维和方法)”这个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再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证明方法时就更好理解了!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否则给老师和学生的感觉是:“同一法”从天而降,不可思议,就像是“灌”给学生的!
因此,教材不如改变为我们上面的方法,先看几个特例再寻求其方法上的本质,最后一般发现结论就更好了!既避开了方法上的“高深莫测”,也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探究(思维和方法)!
案例2第14页~15页: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老教材的处理:先尺规作图,已知两条直角边,作出满足条件的直角三角形,作为铺垫;现教材的处理:出示一段话“如果我们能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证明△ABC与所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即可得△ABC是直角三角形”.
这种处理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点冒冒失失的心理感觉,如何想到的?这亦是老师们“同课异构”之处!也是“仿真”还原数学家探究历程的一个着力点!
我们的观点:用从科学研究到一般探究的方式,即“特例理解—一般发现—总结方法”的思路展开.
先出示题组:(1)已知Rt△ABC中,∠C=90°,三边为a,b,c且a=3,b=4,求c;(2)长度为3、4、5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吗?若能,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通过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和第(1)小问联系上,和(1)中的直角三角形是同一个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可证得!(3)已知Rt△ABC中,∠C=90°,三边为a,b,c;取线段a,b,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吗?若能,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借助(1)、(2)积累的基本经验,不难得出“取线段a,b,能构成一个△DEF(运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和不等式的知识),而且还是直角三角形.
如此看来,由特例入手,两图形的比较对比感悟“同一法”的脉搏,自然接轨于三角形中边的不等关系、勾股定理、二次根式、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重要基础知识和方法,再一般思考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质,体现了“探究(思维和方法)”这个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再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证明方法时就更好理解了!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避免了“同一法”是帽子里突然蹦出了一只兔子的现象!
案例3第57页,B组5:证明: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老教材的处理:使用同一法.取求证边的中点,运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证出它与已知中点连线,即为要找的那条直线.
现教材教参的处理:过求证中点作已知中点所在边的平行线,过平行边所对顶点作平行边的平行线,证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再证一对三角形全等.
图3
更简单的处理是:已知△ABC中,D是AB的中点,DE∥BC,求证:E是AC的中点.方法一:延长ED到点F,使得FD=DE,连接AF、BF和BE;方法二:过点B作BF∥AC,与ED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接AF和BE.都是通过得出平行四边形AEBF和平行四边形BCEF,得出AE=EC=BE,如图3,即E是AC的中点!这样处理即充分地利用了知识最近发展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或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也充分利用了基本经验(见中点等倍延长法或平行线法),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质,体现了“探究(思维和方法)”这个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上面三个案例是新湘教版八(下)教材整册涉及“同一法”的地方,上面所述对比处理启示我们:知识点可不同处理的地方特别是方法不易想到的地方乃是“同课异构”创新教与学方法的关键处!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映射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众所周知的观点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是数学核心素养.我们以为这是学术形态下的纯数学角度提出的观点;而我们中学数学是教育数学,即是从“学术形态”化成“教育形态”下的数学,因此,核心素养应该结合我们的教育对象、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当然就一定有别于学术形态下的核心素养观,教育形态下的数学核心素养有:严肃性(讲道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灵活性(方法多样性,条条道路通罗马)、探究性(试验、猜想、推理、抽象的科学精神)、关联性(它从来就不是孤单的),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观!其他学科亦可仿而效之,得出相应的教育形态下的学科核心素养!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
2.陈金红.你真的看过教材?[J].湖南教育(C版),2014(12).
3.陈金红,郭作华.你真的看过教材上的习题吗?[J].湖南教育(D版),2015(9).
4.陈金红,郭作华.问题演绎“活络”教材——小议教材解读的方法[J].数学教学研究,2015(12).
5.陈金红,郭作华.无边题海题根是岸教材是线[J].数学教学研究,2016(2).
6.陈金红,黄克勤,郭作华.练好常态下设计的基本功:教材解读[J].中学数学(下),2016(1).H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生命课堂视野下的教学案例研究》(编号:FHB13051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