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娟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阅推导航·
讲学文化的起源与继往开来的当代图书馆讲坛
曹娟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多年来,在以读者为主的听众群体服务和讲座产品开发方面上不断探索,为社会大众共享公共文化资源作出了新的贡献。本文通过追溯“百家争鸣”时代孔子“杏坛”施教和后世书院讲学、佛教讲经的传统,以及近现代图书馆的讲座掠影,最后分析了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图书馆讲坛的成功经验及其思想启迪。
讲学佛教讲经图书馆讲坛上图讲座
设坛讲学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尤以孔子于“杏坛”讲学施教最为后人称道,终成中国教育文化史上一大典故。由唐、宋至于明、清,儒家诸子的书院讲学活动,丰富了讲学的形式,形成主题更为集中明确的“讲会”等讲学形式。此外,明、清文人的结社探讨,佛教人士的讲经活动等,都给中国近代的图书馆讲坛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启迪。
作为人类知识和文献产品的搜集、保存、加工和传播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图书馆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影响至大。如曾兼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十年之久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868—1940),就特别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他倡导并实践定期举办讲座,邀请社会人士讲说,已具备现、当代图书馆讲坛的雏形。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图书馆讲坛工作迅速发展,讲坛工作最终成为图书馆核心业务工作之一,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广泛重视。多年来,以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为主体举办并引领的图书馆讲座活动,在讲坛产品和服务方式上不断探索、拓展和创新,从图书馆讲堂到讲座馆外推送,再到网上讲座资源提供,有的还被纳入了全国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为普及、传播和推广中外古今的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先贤的讲学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的诸子讲学、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纷立门户,各有信徒,以推广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学说、思想立场,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以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属山东曲阜市)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的杏坛讲学活动流传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1.1历史传说中的孔子“杏坛施教”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于门,有教无类。他以“仁”“礼”为教学重心,旨在以“克己”之修养和“六艺”之学养,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为士林千古称颂。据《庄子·渔父篇》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习书,孔子弦歌鼓琴。”后世遂以“杏坛”为孔子讲学授徒处。
北宋天禧二年(1018),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扩建正殿,并将位置后移。为纪念孔子讲学活动,在此前的原大成殿旧址上“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即筑一个土台,周围植以杏树,正式名之曰“杏坛”。金代在坛上建亭纪念,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重修,明隆庆三年(1569)改建为重檐十字脊,上覆黄琉璃瓦。现存“杏坛”的建筑结构样式为四面悬山,十字结脊,巨角重檐,黄瓦朱栏,颇有特色。牌匾为清乾隆皇帝御题。如今,“杏坛”已经成为“教学重地”的代名词,而“杏坛讲学”也就此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史上的一个典故。
1.2魏、晋以来的“佛经讲席”与唐、宋时期的书院讲学
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于汉末魏初开始的佛教讲经活动(称为“讲席”,或者“讲肆”“法肆”“法筵”“席上”等),在西、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隋、唐而大盛,成为中国古代僧人答辩问难、阐理析义的重要平台。而“优游讲席”,也成为晋代“永嘉之乱”后高僧竺潜(289-374)等人的基本生活方式。
至于唐代,儒家文化的传播日渐以书院为平台,书院讲学渐成风气,并形成为文化传统。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特殊的师生教学组织形式,历经一千余年的岁月,培育了大批人才。书院是从唐代私人读书治学或讲学、授徒的书院发展而来的,最初是文人学士从事校书、藏书活动的场所。公元755—763年发生“安史之乱”后,一部分书院开始了讲学、授徒活动。经历五代十国的社会历史动荡,在北宋建立国家政权后,以讲学、供祀与藏书为己任的书院组织,成为民间、官办教育的重要形式。如长沙岳麓书院,就设有供师生讲习用的讲堂,供藏儒家经典的书楼,以及设像供祀“至圣”孔子及其弟子的大堂。
北、南宋时代,书院讲学之风盛行。知名者有:人称“泰山先生”“富春先生”的孙复,聚徒讲学于泰山书院;人称“徂徕先生”的石介,讲学于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人称“旴江先生”的李觏讲学于旴江书院;人称“明道先生”的程颢、称“伊川先生”的程颐曾讲学于嵩阳书院等。至于南宋,人称“紫阳先生”的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以及胡安国、胡宏、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叶适、文天祥等,都曾讲学于有关书院。
1.3明、清书院的“讲会”和文人结社
孔子自为师长,讲学“杏坛”的教育文化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文人学士结社的形式,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继承和发展。但比较正式的“讲会”(又称“会讲”)活动,则产生于南宋。
明代中叶以后,伴随着湛若水、王守仁及其门人所从事的讲学活动的展开,讲会曾盛极一时。所谓“讲会”或者“会讲”,是一种有固定会期、有组织的活动。如王守仁去世后,其门人薛侃等所建的天真精舍,每年都要在春、秋二季的第二个月举行为期一个月的讲会活动。位于永康的五峰书院、位于溧水的嘉义书院,也都定期举行讲会,后者参与讲会的人一般都不少于百余人。由此可知,当时的讲会类似于今天的学术论坛之类。在明代后期,书院讲学活动逐渐具有了民间政治的内涵,最为典型的当属顾宪成和高攀龙联络同志结为“东林社”,其在东林书院的讲学、讨论活动,“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反对朝廷专制政治,力辟王学末流,被后世称为“东林学派”和“东林党”。除此之外,书院讲会制度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清初的东林书院、关中书院、嵩阳书院、鳌峰书院、姚江书院以及歙县紫阳书院、休宁还古书院等,主要教学活动是讲学、会讲,但至于清中后期渐趋式微,直至清末新政,被改制成为近代化的新式学堂。但文人结社的传统却并未中辍,晚清的“公法学会”“南学会”“强学会”知识分子的结社,更加带有政治色彩。戊戌变法时期,公开结社已经蔚然成风。但是,这些学会组织松散,活动方式简单,存续时间短,往往因政治波动而夭折。他们活动的方式多为开会、讲学、办报、演说,其影响范围多囿于学生、士绅。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结社发展成为一种更加高级的党派组织形式,党派精英和骨干往往通过讲演、讲学活动,来宣传其政治思想方向和社会改革主张。
自唐以来,有着连绵不断、长达千年以上历史行程的中国书院制度就此告终,与之为伴,书院讲学活动也告一段落。但这种讲学活动的影响至今犹存。如各级各类学校主办的讲座、论坛、研讨会之类的学术活动,邀请专业领域的学者围绕某个学术、文化主题进行讲说、交流,其信息内容非常大,听众获益匪浅。
2.1近代图书馆主办的讲座掠影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时期。“研究学术,开通知识”,是有识之士对图书馆及其举办的讲座活动的基本期待。如蔡元培先生提出“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必有极广泛之社会教育,而后无人无时不可以受教育,乃可谓教育之普及”等观点。
早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蔡先生在担任浙江嵊县剡山书院院长时,积极革新藏书制度,开设公众讲座。除了欢迎全县士人到书院藏书楼检索、抄录资料外,还把每个月的房、虚、昂、星四日作为“特别讲期”,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讲习。而讲习本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一种传统学习方式,师生共处一堂,讲习儒家学问,质证经史异义。蔡先生则把其改进为涉及知识领域更为宽广的社会教育方式,这种公益性的“特别讲谈”活动,乃是现代图书馆讲坛的组织雏形。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在南京成立后,蔡先生就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在教育部内设立了社会教育司,主管全国的图书馆工作。1939年教育部公布了《图书馆工作大纲》,在省图书馆之工作一项下明确规定:“办理各特藏专室,设立各专室讲座;举办图书馆员暑期讲习班;举办全省图书馆员研究会”。在县市图书馆之工作一项下规定:“办理各项学术演讲;举办读书顾问,指导民众进修。”这里所称的讲习会﹑研究会﹑学术演讲都具有讲座的性质,其演讲主题多集中于“新知识”和“科学”。
近代图书馆学教育家韦棣华(1861—1931),早在1910年于武昌成立了美式中国化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创中国近代开放办馆思想之先河。公书林开馆伊始,便完全按照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方式运作。不仅藏书全部开架借阅,还向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全体市民免费开放,进一步创设“异地阅览室”和“巡回文库”她还在一些大学和社会机构开办各种讲座,以宣传和吸引教师、学生等人众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中华民国早年,也有一些乡镇的基层图书馆举办讲座活动。如1928年创办于无锡县张泾镇的县立泾滨民众图书馆,其读者服务活动中包括了定期为一周两次的通俗讲座,请各县人士任主讲人,主题多为讲科学,破迷信,改变农村落后习尚方面,累计有一百多场次,因1937年抗战烽起而中辍。
2.2现、当代图书馆的讲坛活动
综合王慧君《基层图书馆公益讲座》一书和任罡《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研究》一文中的论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后,我国图书馆的讲坛工作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时段。其讲座形式主要是以时政主导下的政治讲解宣传、时事报告、文学创作讲座和科学普及知识报告会为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的“周末文学讲座”,曾经聘请郭沫若、老舍、艾青等名家主讲,公众提前领票就可以参加。此外,湖北省图书馆从1953年以讲授《学习鲁迅先生》为开篇而举办的系列报告,天津图书馆“海燕文学评论社”举办的文学评论讲座等,都组织得比较系统,也在读者和听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公共图书馆举办的这些讲座,都是以不定期的形式存在的,尚没有纳入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常规性业务之中。
第二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末,是图书馆讲坛工作的发展阶段。如湖南省图书馆自1985年5月26日—1988年11月20日,基本上每周在馆举办各种知识、文化、艺术、法制常识、科学的公益性讲座,共计79次,受众积累至3万余人次。此外如广州图书馆的“自学辅导讲座”、南京金陵图书馆的“星期天免费讲座”,吉林省图书馆的“休闲时光话读书”系列讲座等,都较早地开创了当代图书馆讲座活动的先声,在特定地域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阶段,图书馆讲坛工作开始定期化、系列化,逐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对象之一。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至今,图书馆讲坛工作全面铺开、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公益讲座已以其独特的知识传播优势成为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成为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成为广大市民获取信息知识及文化休闲的主要形式。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例,山西省图书馆有“文源讲坛”、首都图书馆有“首图讲坛”,湖北省图书馆有“名家讲坛”,中山图书馆有“广东学术论坛”,重庆图书馆有“重图讲座”,南京图书馆有“南图讲座”,吉林省图书馆有“吉林社科讲坛”,安徽省图书馆有“新安百姓讲堂”,山东省图书馆有“大众讲坛”,江西省图书馆有“未名讲坛”,福建省图书馆有“东南周末论坛”,四川图书馆有“巴蜀讲坛”,陕西省图书馆有“陕图讲坛”等等,一些地、市和县级图书馆也依据各自的条件,办有各种论坛。该时期,图书馆讲坛工作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对图书馆讲坛工作的重视和对讲坛衍生产品的开发上,图书馆讲坛工作更加系统、更加完善。
其中上海图书馆以其独特的都市文化优势所举办的“上图讲座”,做大了社会公益性讲坛的规模,做强了其知识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居于翘楚地位,主导并引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书馆讲座活动的发展方向。2005年4月,上海图书馆举办了“全国图书馆讲座工作研讨会”,更是扩大了将讲座作为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共识。次年,文化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图书馆讲座工作的意见》,明确图书馆讲座成为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此后,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讲坛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
3.1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与南京图书馆的“南图讲座”
在北京图书馆(后易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之外,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和南京图书馆的“南图讲座”,是大都市级公共图书馆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讲座品牌。
早在1978年,就有上海图书馆的大型宏观信息系列开讲。至于2003年,“上图讲座”形成了贴近市民、贴近生活的十大系列主题,内容涵盖多个知识领域。至今,上海图书馆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00余场,直接受众120余万人次,形成以八个板块、十八个系列的公益讲座为核心,以“上图朗诵”“大家的讲坛”等新兴项目为特色,以电视讲座、广播讲座、手机讲座、讲座网站等各种载体为依托的知名公益性文化品牌。不仅如此,“上图讲座”在服务本地市民的同时,还积极加强讲座资源的整合、集聚和辐射工作,主动向外扩展,与本市城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图书馆界展开经验交流,提供公益讲座声像资料。此外,上海图书馆还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探索建立“辐射带动共享,共享走向双赢”的讲座活动态势。
2005年7月,南京图书馆开设了“南图讲座”。该讲坛围绕时政、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历史、生活八大板块策划选题,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举办1028场,先后有883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客“南图讲座”,听众累计近39万人次。“南图讲座”还与报刊、电视台、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了友好合作和工作互动,联手宣传讲座信息、重要演讲或刊登精彩讲座文字稿,比如《新华日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等。
与资深的“上图讲座”相比,“南图讲座”可谓“新生娃娃”。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发展,“上图讲座”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讲座活动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品牌运营、讲座策划、讲座宣传、讲座实施,还是讲座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都走在最前端。相比较而言,“南图讲座”在讲座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讲座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稍显不足,但其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南图讲座”基层行活动,助力省辖市范围内的基层单位(图书馆、学校、机关、军营、企业、社区等)具有一定的文化辐射影响力。
3.2山东省图书馆领衔主办的“大众讲坛”
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代表,山东省图书馆与《齐鲁晚报》合作主办的大型公益性讲座“大众讲坛”于2006年3月25日正式推出第一讲——马瑞芳讲《聊斋》,包括名人名家讲座、儒家文化讲座、齐鲁文化讲座、艺术鉴赏及社会焦点讲座等系列,主要涉及时政热点、文学艺术、法律讲解、健康知识、经济论坛、科普教育等内容。
“大众讲坛”拥有一流的现场讲座设施设备,其制度完善、分工合理,立足齐鲁文化、突出地方特色,还积极与媒体合作,注重讲座宣传。“大众讲坛”拥有其独立的资源整合网页(www.sdlib.com/channels/dzjt/),内容包括“开篇寄语”“讲座预告”“讲座纵览”“名家介绍”“它山之石”“讲坛视频”等栏目,既能积极宣传讲座活动,又能提供一个讲座资源二次传播的渠道,让“大众讲坛”不仅仅服务于本地听众,还能随着网络扩散到更远的地方。2008年推出的《大众讲坛》一书也具有类似作用。
山东省图书馆“大众讲坛”这一全民阅读的平台,最具独特的优势在于其积极寻求合作,与多家媒体签订合作协议,这既能提供一个讲座前的宣传渠道,又能提供一个讲座后的报道平台,可谓相得益彰。但相较于“上图讲座”,同其他图书馆的讲坛发展方向类似,其还是需要在举办好现场讲座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讲座档案工作,促进讲座资源的加工、多次传播,促进一定区域甚至是全国范围内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3.3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大讲坛”与东莞图书馆的“市民学堂”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大讲坛”,与位于“珠三角地区”的东莞图书馆的“市民学堂”,均是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城市公共图书馆讲座品牌的典型代表。
“苏州大讲坛”自2001年创办以来,截止2014年累计开展面授讲座930期,20余万读者听取了讲座,目前已形成“名家大讲堂”“先锋讲坛”“园林文化系列”“相约健康系列”“戏曲大讲堂”“苏州地方文化系列”“企业讲座系列”“少儿乐园系列”“道德讲堂”“中国历史文化系列”“科普系列”“读者辅导系列”等18个系列讲座。苏州图书馆还专门制作“苏州大讲坛”网站,编印《苏州大讲坛》季刊,刻录光盘,编辑出版系列讲座文集《苏州大讲坛》,此外,还积极向图书馆分馆、社区、学校、部队等推广讲座。
东莞图书馆“市民学堂”源于2005年的“都市沙龙”,2006年正式更名“市民学堂”,截至2015年十年间累计举办公益讲座、培训、沙龙活动1500余场,直接受众300万人次,形成了“东莞历史文化名人概述”“易经”“音乐艺术欣赏”“创业·就业”等多个系列讲座。“市民讲堂”发展至今取得了明显效果,比如根据现场讲座开发的衍生书籍《东莞市民学堂》,现已出版6辑。
“苏州大讲坛”和“市民学堂”均是本世纪初新生的讲坛品牌,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之后,如今在讲坛品牌建设、讲座活动数量与质量、讲座的策划与实施、讲坛衍生产品的开发方面都已初见成效,但在讲坛活动馆外推广、辐射到基层,讲座衍生产品与全省、全国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以及讲座管理团队、讲师资源开发、讲座后期制作等方面,仍存在可改进、可拓展、可创新之处。
如今,公共图书馆讲坛活动正在蓬勃发展,在如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等品牌的示范与影响、引导下,新生的各级各类图书馆讲坛,少走了很多弯路,讲座活动比较容易入轨推进。目前,除了年度讲座主题的系列创意和策划、主讲人的邀约和落实,以及听众的的听讲前的知识预习、场上互动提问和听讲后的延伸阅读等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受到重视外,还需要加强对讲座文书档案工作的积累和开发,强化讲座主题与馆藏有关文献的连接,以加强讲座前后的阅读推广和图书流通,惟其如此,当代图书馆讲坛活动才能在不断拓展和创新中,可持续地上至新台阶,让更多更广泛的人众受益。
〔1〕樊克政.书院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周扬波. 宋代士绅结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严明. 明代文人结社研究的新高度——评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J].文教资料,2014,(13):9-10
〔4〕何宗美.时代文人结社综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2,(2):50-54
〔5〕李玉栓.明代科举与文人结社[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77-85
〔6〕李玉栓.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J].社会科学,2012(3):174-182
〔7〕王宝坤.汉传佛教讲经活动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脉络[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4):48-52
〔8〕蔡彦.研究学术开通知识——中国图书馆讲座的百年历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4):6-9
〔9〕蔡彦.从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嬗变——宁波、绍兴图书馆建立探微[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7(3):1-5,8
〔10〕赵达雄.近代名人与浙江图书馆[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1):2-10
〔11〕陶宝庆.无锡近代图书馆史存[J].江苏图书馆学报,1989(4):44-47
〔12〕王慧君.基层图书馆公益讲座[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13〕任罡.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0(5):28-30,27
The Origin of Lecture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Library Lectures
Cao Juan
For man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reader-oriented audience groups service and public library’ lecture derivative products have made new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cultural resources sharing. The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Confucius giving lectures at Xingtan, philosophers giving lecture at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y and the Buddhism’s sermon.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modern library lectures and gives five specific examples.
Lecture; Buddhism’s sermon; Library lecture; Shanghai Library’ lecture
G252.13
A
曹娟,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