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2016-09-15 07:50杨树军张世杰
河北医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前壁房室阻滞剂

杨树军, 张世杰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 河北 丰宁 068350)

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杨树军, 张世杰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 河北 丰宁 068350)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诊断为下壁心肌梗死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下壁心肌梗死98例,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因本院条件有限,两组均没有行介入治疗,行常规治疗,有溶栓指征的给予溶栓治疗。其中治疗组84例,病情相对稳定后给予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84例,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观察比较两组在住院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率及收缩压显著下降,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比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50次/m in)、心源性休克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治疗组的病死率、室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在病情相对稳定后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急性期死亡率。

β受体阻滞剂; 非前壁心肌梗死; 应 用

本文将对我科自2004年以来收住的168例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自2004年2月至2014年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68例,其中男86例,女82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1岁。梗死部位:下壁心肌梗死98例,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70例。并符合以下条件:①发病时间2~24h;②符合非前壁心肌梗死的条件:持续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检查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mV,或同时有V3R V4R导联≥0.1mV,且有动态演变,无V1~V6导联ST段抬高。③心肌酶谱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④无溶栓并发症。⑤既往体健者。以下两种情况不在入选范围之内: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②心率<60次/min,血压<100/70mmHg(1mmHg= 0.133kpa),Killip分级≥Ⅲ级,P-R间期>240ms[1]。

1.2 方法:将168例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4例;对照组8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压及控制血脂等,符合溶栓条件的给予溶栓治疗。其中对照组只给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β受体阻滞剂均采用口服给药,主要使用美托洛尔,先给美托洛尔6.25mg,tid,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减量或停用,无不良反应继续使用,第2天改为12.5mg,tid,直至增加到50mg,tid维持应用。

1.3 观察指标:在住院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严重心动过缓(<50次/min)、Ⅲ度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量资料¯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患者治疗3d后,治疗组患者心率及收缩压下降,发生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比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50次/min)、心源性休克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治疗组的病死率、室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表

3 讨 论

β受体阻滞剂能与去甲肾上腺能神经递质或肾上腺受体激动药竞争β受体,从而拮抗其β型拟肾上腺素作用[2]。在心血管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血压略降;延缓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心电图的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房室传导延长,但住院期间治疗组患者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50 次/min)、心源性休克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病死率及室颤的发生率却显著低于对照组。多项大型研究也已证明,阻滞心脏β1受体表现为负性变时、负性变力、负性传导作用而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下降,在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二级预防以及慢性心力衰竭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3]。但β受体阻滞剂在非前壁心肌梗死的应用上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使用率偏低,应用上也过于谨慎,用药时机相对错后,剂量明显不足,过多考虑β受体阻滞剂应用后出现或加重低血压,心力衰竭和房室传导阻滞等作用,忽视了心肌梗死急性期容易出现心室颤动等恶性心率失常的危险,而这恰恰是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的治疗作用,从上表也能证实这点。应用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既能产生疗效也可带来副作用,这时就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加以应用。以下是本人从以往的病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与AMI诊治指南是一致的,非前壁心肌梗死同前壁心肌梗死一样,急性期只要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心衰,持续性低血压,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和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等禁忌症就要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且应尽早给予,急性期内一旦病情稳定,即应开始应用,因恶性心律失常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数小时内发生,所以要尽早给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后坚持长期口服。目前AMI诊治指南也建议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所有患者均应在住院期间开始并无限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反应,用药后多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房室传导延长,此时不用惊慌,说明β受体阻滞剂已经起作用,可以继续应用,如患者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50次/min)、心源性休克时就应停用,并及时处理。总之,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上,对于非前壁心肌梗死,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谨慎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非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也能够从中受益。因此,我们要走出下壁心肌梗死容易发生传导阻滞,右室梗塞容易发生低血压,而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误区,转变观念,正确认识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而不是把它当成副作用。将循证医学已经证实的有关β受体阻滞剂的结论性证据尽快付诸于临床实践,以合适的剂量,正确的应用方法,更广泛的应用于适宜的人群,使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更加合理和规范,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1] 蒋文华.早期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23):79~80.

[2] 杨宝峰,苏定冯,周宏灏,等.药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10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3):195.

1006-6233(2016)08-1355-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8.051

猜你喜欢
前壁房室阻滞剂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房室阻滞表现多变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房室交界区前传功能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调节灵敏度训练联合M受体阻滞剂控制近视发展60例
二维斑点追踪与双源CT分析左心室前壁缺血的局部心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