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大量使用隐喻的语言结构,散文需要意境、诗歌需要意象、小说需要形象,而意境、意象、形象的塑造本身又离不开隐喻的使用。本文以胡发云《老海失踪》为例,主要探讨隐喻与文本内容的关系、隐喻在文本中的分析途径和手段以及文本内容与转喻的关系。
关键词:隐喻 文本内容 根隐喻 生态 现代文明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大量使用的语言结构,散文需要意境、诗歌需要意象、小说需要形象,而意境、意象、形象的塑造本身又离不开隐喻的使用。文学一种注重感情色彩的语言形态,读者对作品隐喻的分析,能使其通过对意境、意象与形象的把握来轻易的进入文本的感情世界。因此,隐喻既是文学文中架通语言外壳与文本深意的桥梁,也是分析把握文本世界的照明灯。所以,分析文学文本的隐喻,就成了解读文学文本至关重要的内容。
作者往往借助隐喻来表达特点的主题和情感内蕴,以胡发云的《老海失踪》为例。在这篇文学文本中,作者运用了充足的隐喻——事实上这些隐喻都以人、自然、现代文明为相关性的隐喻——来表达现代文明对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冲击与破坏。
(1)子夜的风已经浸骨,一阵深秋的萧瑟灌进车来。(2)都是行尸走肉,一群现代文明的行尸走肉。(3)我们其实,都是他妈的现代化养鸡场里的鸡,只不过啄得快一点慢一点,养得肥一点瘦一点而已。(4)那你怎么单单看上了我这只漂泊的狼呢。(5)只是她后来才切身感受到,如今的校园也是浑水一潭了。
人、环境、文明本来应当出于和谐有序的运转轨道上的,而作者在《老海失踪》中,却将这三者安排于消极、失序的隐喻结构中。例(1)中子夜的“风”,与例(5)的“校园”,二者都是自然中的实像,但作者都将其隐喻成“萧瑟的气氛”与一潭“浑水”。进入“萧瑟”与“浑水”的象征意义内部,可以知道在这里自然成为一种关乎人的负面的、恶化的生存意象。再看例(2)现代文明中的“人”,例(3)的“我们”,例(5)中的“我(老海)”,“人”、“我们”以及“老海”都是生存在自然与文明中的有着理性的主导者,但是在喻体中“人”是“现代文明的行尸走肉”、“我们”是“现代化养殖场里的鸡”、“老海”是“漂泊的狼”。在这三个隐喻语体中,人、现代文明以及动物处在同一个意象结构中。“现代文明”与“现代化”是本体转化喻体的一个条件,在这里传达给读者的意义是,失序发展的现代文明将理性的人转化为失去理性与人性的动物。
从“根隐喻”的角度分析《老海失踪》中的隐喻。传统上,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出发,隐喻可以分成“根隐喻”和“派生隐喻”两大类。根隐喻指的是一个作为中心概念的隐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是概念化隐喻的轴心。“根隐喻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原始看法”[1]。因此,对《老海失踪》根隐喻的分析与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主题有着密切契合的关系。
(1)几辆亮灯的的士横横竖竖卧在那儿。(2)四面木壁上是他们宁静又神秘的光影,乌啸边的气候要早一两个月,于是,拿两处的物象进行对比,成了老阳的一个心理游戏。(3)乌啸边方圆百里,是三省交界的一片无人区,山高峡陡草深林密,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4)系里有一个叫思思的女生,是本校一位老先生的千金。(5)那时,城里已世风日下,走在路上的——不论是车还是人,一个个都斗鸡似的。(6)那你怎么单单看上了我这只漂泊的狼呢。
在整篇文本中,作者将人、自然、动物与现代文明设定在同一或不同的隐喻结构中,以此来反映出人与、然以及现代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中通过隐喻不同意象的塑造,呈现出了一个沉重而令人深省的主题。在例(1)到例(6)之间,存在四个根喻:①人是动物,如例(6);③人是实物,如例(3)、(4);④实物是人,如例(1)。但是隐喻的目的意在唤起读者意识中意象之间的联系与对立。在根隐喻①中,人是动物,但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人又是区别于动物的“动物”。因此一个作为“狼”的人,就预示着老海在现代文明中感到迷失和彷徨,也就为老海最后选择在大自然中失踪,回归到动物“狼”的自然属性埋下伏笔。在根隐喻④中,作者用了一个“卧”字,构成了动词性隐喻。在这个根隐喻中,实物是人,而汽车做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它”的“横横竖竖”地卧在那里,实际上反应这现代文明造成的凌乱的负面现象与规则的紊乱,同时反映着现代文明的产物逐渐剥夺者人的主体性和思想性。
注 释
[1]刘闽英.论雪莱《爱的哲学》中的根隐喻[J].中南大学学报,2009,(6).
(作者介绍:张毅,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