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夏俊 王鑫烨
〔摘要〕在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心理辅导需求的具体调查,以学生的需求特点设置教材开发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材体例,开发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材。实证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心理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材;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6-0012-0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大部分省、市的中小学校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课程的管理、师资的建设、教材的开发等[1-2]。教材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载体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学校和研究人员编写或出版了近百种心理健康教材,但存在较多的不足和局限,如教材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基本内容随意无序、功能目标倒置、个性特色缺失等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3]。因此,如何解决心理健康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开发适合学校学生需求并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材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余姚市某初中的心理健康教材开发为例,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材种类繁多,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既有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也有缺乏系统性、编排混乱的教材,在已开发的心理健康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问题1:教材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缺乏对学生心理辅导需求的实际调查和深入了解,较少的教材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按需编写。
问题2:心理健康课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部分教材内容仍以心理健康的学科知识为主,对学生的体验活动涉及较少;部分教材内容活动过多,缺乏必要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反思,一些活动设计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问题3:较多的教材开发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主要围绕教师的“教”进行编写,教材内容以教师的课程辅导方案为主。心理健康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的编写理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材内容应围绕学生的体验和阅读展开编写。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开发一套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材,应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学生辅导需求的特点及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展开教材的编写,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材内容,内容应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验活动为主,并在活动和心理健康知识之间取得平衡,保证教材的体验性和可读性。
二、初中生心理辅导需求调查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体,为了使心理健康教材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学校学生的辅导需求,为教材的后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张春燕[4](2004)编制的“中小学生辅导需要问卷”,选取余姚市某中学三个年级六个班共275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从对学生心理辅导需求调查评估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辅导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辅导需要、个人辅导需要和职业辅导需要,其中在具体的辅导需求项目中,“学习技能”和“学习动机”的辅导需求较高,其次为“自我发展”和“情绪调节”的辅导需求,最后是“职业认识”和“职业技能”辅导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总体的辅导需求是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因此学生有心理辅导的需要,与此同时,需要的程度又没有那么迫切,说明这些需要是发展性的需要而非矫治性的需要。
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任务是学习,因此相比于其他辅导需要,初中生对学习方面的辅导需求是最强烈的。除了完成好学习任务外,初中生还要面临自己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们希望提高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和了解自己优势和劣势,因此有完善自我的辅导需要。对于职业辅导需要,由于初中生主要面临的是中考压力,找工作是高中、高职和大学毕业后才会面临的问题,因此初中生对职业辅导的需求较小[5-6]。
三、心理健康教材开发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学生辅导需求调查结果呈现出的特点,我们将教材开发的目标设置为三个版块:
第一,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学习必要的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身的学习意志,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第二,完善自我。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与生活,能够调节自身的情绪,正确地应对挫折和压力,学会与同伴、异性、老师和家长和谐地交往。
第三,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特点,对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具备初步规划的能力。
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和课程目标,我们进行了对应的主题和内容设置。
在确定教材内容之后,我们按照统一的体例进行教材编写,每一课教材均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热身站”“探索坊”“智慧树”和“回应廊”为教材内容的主体,主要由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组成,“心灵贴士”“心灵寄语”和“心灵鸡汤”三个板块穿插于教材主体内容之间,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心理知识、心理美文、名人名言等内容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读性。具体教材体例如下:
在教材体例确定之后,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逐课编写,教材的主题和内容在七、八、九三个年级之间反复出现,螺旋上升,并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在内容上进行不同的侧重,如七年级主要关注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八年级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九年级主要关注学生的压力应对和应试心态。
总体而言,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针对性。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问题,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主题,例如七年级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和人际交往难题,八年级的青春期教育和情绪、压力的调整问题等等。
二是活动性。在总体架构上设计为“热身站” “探索坊”“智慧树”和“回应廊”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若干活动组成,其间还穿插着“心理小测验”、“心灵贴士”“心灵寄语”“心灵鸡汤”等小资料,不仅可读,而且可行,非常适合在心育活动课上实施。
三是趣味性。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充满时代气息,充分顾及到当代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四是启迪性。教材搜集了不少引人入胜的小资料、小故事,例如:《如何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学会倾听》《青春》《拒绝是一种权利》《用最平和的心态面对谣言》《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我的老师》等等,不仅文质兼美,而且能给学生以意想不到的思想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成长进行了价值观方面的引领。
四、心理健康教材的实施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材开发完成之后,我们在七、八、九年级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进行试用,并在课程结束后针对教材的实施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七年级学生107名,八年级学生116名,九年级学生106名。主要包括以下题目:
问题1:我认为心理教材中的活动和知识对我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帮助。
问题2:我觉得心理教材的主题符合我的心理需求。
问题3:我很喜欢教材的结构设计。
问题4:我总是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使用心理教材。
问题5:我对心理教材感到满意。
每个问题均进行五点评分,从1至5代表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调查结果如表4。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心理教材的满意度较高,认可教材的结构设计,在上课过程中能够积极使用教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帮助,教材设计的主题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五、反思与展望
心理健康教材的开发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在教材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如在“逆风飞扬”这一课中林肯经历数次挫折后当选为美国总统的例子,大多数学生均已有所了解;其次,现行的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较多的心理健康主题的内容,我们开发的教材与其在主题与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复,导致重复教学而使学生丧失兴趣;最后,所开发的教材是从全体学生的共同问题出发,内容和主题均已固定,并未考虑每个班级的具体问题和特点,导致教材中的某些主题和内容并不适合某些班级的心理需要,而有些班级真正需要的内容和主题却未在教材中涉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材开发中进行完善,吸收具有时代感的材料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在主题上与思品教材进行一定的区分,在内容上进行不同的侧重;改变教材的结构与形式,探索开发心理健康教材的资源库,扩大主题和内容的可选择性,让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资源组合。
参考文献
[1]白亮,颜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以兰州市秦安路小学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8):74-76.
[2]陈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2-105.
[3]崔景贵.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2(1):55-58.
[4]张春燕.武汉市中小学生辅导需要的调查与分析[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4.
[5]刘铖林.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的开发[J]. 教育评论,2007(6):145-146.
[6]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07(8):53-56.
(作者单位:浙江省舜水中学,余姚,315400)
编辑/王抒文 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