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欣
〔摘要〕依据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分析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发展情况,探讨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存在各种差异可能的原因。并基于布郎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为促进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的发展,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6-0004-04
一、引言
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流动人口(个人常住区域与户口登记地不同,同时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约2.61亿,十年间增长率达81.03%[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数急剧增长,留守儿童也愈来愈多。参考《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留守儿童大概为6972.75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接近6102.55万[2]。而这一特殊群体,早已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留守儿童”最早出现在一张[3]《留守儿童》这篇文章中,由于当时“出国潮”的泛滥,导致一些年幼的孩子因父母在海外学习、工作,难以抚养下一代,而由祖辈照看。如今,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而导致一些亲子分离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城镇,这些特殊的年幼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4]。周福林[5]指出,有关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应涵盖3个方面: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外出时间至少为半年,儿童年龄在18周岁以下。因此,借鉴廖传景[6]的定义,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滞留家乡,亲子分离半年及上,18周岁及以下的,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儿童。
情绪智力理论于1990年提出,至今备受关注。而情绪智力的概念仍存在各种争议,影响深远的定义有:能力型情绪智力,例如Mayer[7]认为情绪智力是敏锐的观察、评估和表达情绪,情绪改善思维,理解、辨析和运用情绪,以及恰当管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混合型情绪智力,例如Goleman的理论模型和Bar-On的理论模型。我国研究者王晓钧[8]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讨论了情绪智力的理论结构。他认为,使用“情绪的认知结构”或许能更好地界定情绪智力的范围,亦能贴切地说明智力与情绪智力的内在关系。张进辅和徐小燕[9]指出,情绪智力涵盖了情绪觉察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这五个方面,是影响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否成功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许远理[10]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提出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的三维结构理论。关于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也层出不穷。
情绪是心理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确认识情绪,合理表达情绪,恰当地运用情绪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相反,不良的情绪体验,失败的情绪管理会诱发各种情绪性问题行为[11]。家庭教育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留守儿童学龄期外出务工受到严重破坏,留守儿童的情绪无法获得积极的关注和家长引导,缺乏亲人的情感支持,这些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参考罗静[12]《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在情绪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是孤独感。另外,留守儿童的委屈难过、状态焦虑和抑郁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而情绪智力包含了各种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能帮助个体有效适应环境要求[13]。所以探索留守儿童的情绪智力特征,进行科学的情绪智力辅导,对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情绪等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特点
近年来,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纷繁多样,延伸到各个领域、不同群体中。而对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的研究比较集中,孙虎林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智力、自尊进行了实证研究,褚婷婷[14]分析了留守儿童情绪智力、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穆念奎[15]探索了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张菲菲[16]讨论了留守初中生社会关系网络、自尊、情绪智力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李自强[17]考察了农村留守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情绪智力对其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运用的主要测量工具有王才康翻译的情绪智力量表(EIS)以及Wong和Law在2002年提出的情绪智力量表(WLEIS)等,围绕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的情绪感知、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运用等相关内容展开研究,且得出比较相似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在情绪感知、自我情绪控制、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及情绪智力总分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在情绪智力量表各维度的均分及总分上,非留守儿童均稍高于留守儿童[14]。这一结果与穆念奎、李自强的研究一致。
由于生理上成熟发育的差异和社会角色的不同要求,男女的心理发展过程出现不同的倾向。关于情绪智力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性别差异,由于女生情绪情感活动丰富,对情绪的觉察更加敏感;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男生的情绪、情感更多的是被压抑、忽略的,所以留守儿童中女生在情绪知觉方面显著好于男生[15]。在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运用以及总体情绪智力方面,尽管留守儿童男女生之间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不过男生这些项目的分数均略低于女生[13]。
储婷婷[14]发现,四、五、六年级留守儿童在总体情绪智力、情绪感知、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运用水平上随年级的增长而有所提高。在自我情绪控制、运用情绪以及总体情绪智力方面更是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穆念奎[15]表示,在总体情绪智力和他人情绪管理上,高年级(七、八年级)均分大于低年级(五、六年级)均分,并且年级差距越大,差异性越显著。孙虎林[13]也发现,在运用情绪、总体情绪智力、调控他人情绪、自我情绪调控和情绪感知方面,初中生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提升。但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年级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之间并不显著。
在外出类型方面,即父母双方外出、单方外出、没有人外出,和不同监护类型方面,即在双亲、单亲、祖辈、同辈、教师和其他人监护,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的差异不显著[14,17]。然而,穆念奎[15]的调查分析显示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年限的增加,情绪智力状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具体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情绪智力水平在最初的1到3年里,随着留守年限的升高,呈递增趋势;留守 3到11年的儿童,随着时间的增长,情绪智力水平呈递减趋势;留守儿童情绪智力水平在留守时间超过11年后呈现出无规则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年限对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关键的留守年限为3年和11年。如果在父母离开时,情绪智力发展到水平因双亲长时间外出而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滞缓了,那么大约7岁和10岁就是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节点。在管理他人情绪维度上,与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得分明显高于半月联系一次、一个月联系一次及三个月联系一次的学生,其他维度及总分上虽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但一周与父母联系一次的学生得分均比较高[17]。
通过对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在总体上发展水平良好,在性别、年级方面,虽然在一些维度上出现了差异,但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并未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离开,而使他们的情绪智力发展受到重大影响。这可能是生理发育、心理成熟发展等因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变化而导致情绪智力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不过,与父母的沟通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状况。
三、留守儿童情绪智力辅导建议
戈尔曼在《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指出:“个体神经系统完成最后的发育——贯穿整个童年期以及青春期早期的逐步发育过程,儿童的情绪才会完全发育……青春期是儿童生理、思维能力以及大脑功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也是学习情绪和社交经验的关键时期……升入中学的转折阶段标志童年期结束,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情绪挑战”[18]。
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强调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该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19]。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模型,留守儿童的情绪智力不仅受到自己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与他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亲密同伴、日常网络等微观系统的影响,也受到他们所处的邻里社区、生活环境等外系统的影响,更会受到社会文化大环境这个宏观系统的影响。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依据戈尔曼、布郎芬布伦纳的观点,为进行更科学的情绪智力辅导,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阶段性
学生作为微观系统的主体,在实施情绪辅导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情绪关注的不同重点,尊重客观发展的规律,依据不同的阶段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指导其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情绪表达。并且介绍科学的心理咨询知识,提高他们的求助意识。这样,在进行培养和教育时,教师才能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和积极面,给予鼓励,促进它们继续发展,问题也可以及时反馈,便于对症下药。
(二)提高家长及监护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又是影响他们最密切的系统,他们的交往能力、人格发展、情绪情感的成熟会深深受到成长经验的影响。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榜样,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虽然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受到父母及监护人的重视和关心,但因父母的外出,直接面对面的沟通减少了,更缺少对学生内心的关注,大部分儿童在遇到委屈、烦心事时,倾向于埋在心底,极少主动与父母或监护人坦诚交流。这都表明父母和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仍然比较局限,也可能有心理关注的意识,却不知如何恰当表达。因此迫切需要家长及监护人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清楚认识到自己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详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一些科学的沟通方法和技能。另外,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由社会和学校组织相关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技能培训、情景体验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教育的技能。家长之间也可以自发组织经验心得交流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帮助,或者分享自己的经验,相互借鉴。
(三)注重亲密他人的作用,积极影响留守儿童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生活中还有许多重要他人如教师、哥哥姐姐、同学朋友等,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校可以组织互帮互助小组,通过引导组建各种学习生活朋辈团体,让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同学们帮助关心留守儿童,朋友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另外,教师也需要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或者通过家访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情况,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鼓励与肯定对留守儿童的进步、成长也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完善心理管理系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摇篮,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学校的责任与使命。素质教育更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定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同时将理论知识与情景体验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发展,建立心理求助意识。此外,学校还需要完善心理咨询、辅导平台,让学生们的问题能及时得到专业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11-512.
[2]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199(35):39-39.
[3]一张.留守儿童[J].瞭望,1994(45):37-37.
[4]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2):39-41.
[5]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2-62.
[6]廖传景.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7]Mayer J D.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C]. In Sluyter D,Salovey P,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New York:Basic Books,1997:3-31.
[8]王晓钧.情绪智力(EQ)--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谬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116-123.
[9]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15(2):1-4.
[10]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重庆:首都师范大学,2004:91-95.
[11]谢玉兰.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1-2.
[12]罗静.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13]孙虎林. 苏北农村留守初中生情绪智力、自尊实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17-26.
[14]储婷婷. 浙江省留守儿童情绪智力、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41-44.
[15]穆念奎. 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2013:13-19.
[16]张菲菲. 留守初中生社会关系网络、自尊、情绪智力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22-25.
[17]李自强. 农村留守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情绪智力对其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31-34.
[18]戈尔曼著,杨春晓译.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1:307-309.
[19]刘杰.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250-252.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科学学院,芜湖,241000)
编辑/王抒文 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