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命的温情,抚慰内心的痛苦

2016-09-10 07:22卢凯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高中女生心理辅导

卢凯香

〔关键词〕心理辅导;自伤;高中女生

一、案例描述

高一女生L,16岁,新生入学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其测验结果显示“异常”,在85题(你有时是否会觉得还是死了好?)和97题(你是否经常想从高的地方跳下来?)均选择“是”。约谈证实L有自残行为史:用刀片割手腕(手上有多条伤痕),拿针刺自己的手指和喝柔顺剂等。L说:“不是真的不想活了,而是看到手上的血会有一种兴奋的感觉,觉得一点都不痛。”

在辅导中得知,L的父母是外遇相识,L的爸爸在原配因病去世后迎娶了L的妈妈,并生下了L。家里有父亲原配所生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每人都比L大了至少10岁,并且已经工作。L表示,“跟他们感情还好,但是没什么话说。”一些亲戚邻居常常跟L说她爸爸的原配太太是怎么被气死的,L的妈妈是怎样不好。L表示“我真的很不喜欢听,可是我没办法”。“我知道他们做得不对,可是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些?为什么要生我下来承受这些?”

L小学四年级(10岁)之前一直在外婆家与表哥表姐一起生活,小学四年级之后才被接回父母家中。L表示“回到那个家以后觉得好陌生,跟家里的人很有距离感。”爸妈经常骂她学习不好、不上进。她有时觉得太难受就会用刀片、玻璃碎割手腕,用针刺手指,喝柔顺剂等。

L表示很想摆脱父母,逃离这个家,所以很想考上大学——这样就可以不回家。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差,想通过文理科途径考大学会有困难。而音乐老师称赞L有女高音天赋,L便打算报读音乐专业,觉得还有机会考到重点本科,然而爸妈却并不支持她的想法。后来爸爸总算答应了L报读音乐专业,并承诺会说服妈妈,但妈妈仍然坚决不同意。父母的粗暴管教使得L产生了自我放弃的想法,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对人际关系产生了绝望:“很多时候,我会在想,如果这世上有轮回,我宁愿下辈子是个孤儿,不会有人管我,很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自己一个人过日子。很多事情对我而言都无所谓了。”

二、案例分析

自残自伤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一些人会通过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L身上积压了来自家庭和童年创伤的压力与痛苦,无力承担的她,只有通过自残自伤引发肉体的痛苦来转移和抵抗心理上的痛苦。

L的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依恋缺失

儿童心理学认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儿童最初形成信赖和不信赖的人格特点有着重要影响,来自抚养者的爱——主要是母爱——是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英国儿童精神学家保尔及其同事曾报告:过早离开父母而未建立正常依恋的幼儿,倾向于不主动与其他儿童一起做游戏,不会积极探索未知,不敢冒险。早期主要依恋的破坏会导致儿童的情感危机,并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由于10岁前一直在外婆家居住,与父母长期分开,L与父母(尤其是母亲)之间没能建立正常的依恋,缺乏亲密的情感连接,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这使L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由于不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与家人产生了隔阂和陌生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甚至行为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在她身上表现出来。而L父母粗暴的教养方式进一步破坏了与L之间的情感连接,使得L更加缺乏安全感,对家庭失去了归属感,只想逃离。L对父母、兄长和同学朋友都无法产生安全感。她无法真正走近别人,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她内心的孤独感,产生了一种焦虑与抑郁的状态。

(二)自我认同危机

面对对父母婚姻的非议产生的无力感、负罪感与痛苦感,与父母分离多年、被父母打骂造成的被抛弃感,进一步引发自我认同危机,产生自我放弃的消极想法。

自我认同感(又称自我同一性)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通过它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一旦个体陷入自我认同危机,就会产生对生活的无意义感,从而对现实无所适从,对未来彷徨迷惑,无法形成清晰和稳固的同一性。正如埃里克森所言,“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

面对周围人对父母婚恋的非议,L内心替父母感到负罪,总希望替父母辩解“他们做得不对,但是也不能怪他们”,却无力改变周围人的看法,因而产生了无能为力的痛苦感。这种负罪感与痛苦感无法摆脱,却又不得不面对,使得L对自我存在产生了怀疑。而10岁前与父母分离,L一直得不到家的感觉,形同“被抛弃”;回到父母身边后,又一直被父母打骂,更印证了L内心深处父母对自己的“抛弃”。这种不能从重要他人——父母处获得认可的感觉加深了L对自我的不认同。

(三)抑郁情绪

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是保持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父母、长辈和友人们的爱是良好情感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能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情感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情感的愉悦;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L的内心一直压抑着浓重的痛苦与压力,却又得不到父母的爱与支持,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让她很难产生愉快与满足感,造成情绪抑郁,很容易在压力下失去理智感。

三、辅导过程

(一)上报学校,联系家长,重启家庭支持系统

与L结束第一次会谈以后,我马上向L的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处主任报告了情况。德育主任立刻联系家长。我与L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L的父母能够亲自到辅导室来谈一谈。

L的爸爸到访后,我告知了他L的情况,并分析了L自残的原因,把L内心中一直承担的压力与痛苦转述给他,希望他们能好好和女儿谈谈,倾听女儿的心声,改变粗暴的教育方式。L的爸爸眼眶湿润了,说一直以来是他们忽略了L。“当初只是因为生意太忙没法照顾她,才把她放在外婆家,没想到会让她变得很不听话,书也念不好。她妈脾气不好,有时管不住女儿了就会打骂。”父母往往习惯于推卸责任以逃避子女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L的爸爸也一样,把责任推到生意太忙和L妈妈身上。我通过共情的方式,让L的爸爸明白自己也有责任为L做一些事:“现在L的状态很不好,很需要家庭的温暖,很需要爸爸和妈妈一起努力,多关心她,听听她的想法,顾及她的心情,理解她。”L的爸爸说:“我确实很累啊,又要忙生意,还要操心她们母女俩。回去我会好好和女儿谈谈,听听她的想法。”最后,L的爸爸答应接下来和我一起努力,调整说话方式,多与孩子聊天,重新建立信任关系。

(二)学会缓解与释放压力,控制自残自伤行为

对L而言,自残只是一种痛苦而又无奈的选择。自残只能暂时缓解她的痛苦,当压力卷土重来,无计可施的她往往会再度实施自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对她的危险行为听之任之,可能终有一天会对她的生命构成威胁。

对L的诉说,我给予了共情,让她通过谈话释放出长期以来的压力和痛苦,让L接受“倾诉”这种减压方式。然后我引导L寻找其他的缓解压力方式,包括呼吸放松、音乐放松、体育锻炼、适当哭泣法、大喊大叫法、有限破坏法(击打枕头)等。我还向她推荐了一种方法以取代原先的自伤行为:在每次感觉到很痛苦绝望的时候,在手腕上戴6根橡皮筋,用力地弹自己,并且对自己说“冷静下来!”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让L学会初步的自我控制,但是我明白只要L内心的痛苦与压力得不到根除,在发生比较激烈的生活事件时,L还是会有因控制不住而自残的危险。所以治本之策应该是与其父母协作,在家庭生活中减少冲突,重新建立起情感连接与家庭支持系统,抚慰她内心的痛苦,提高她的应对能力。

(三)学会成熟应对

在L的安全感没能充分建立之前,她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很脆弱,L的情绪“气球”又积压了太多负能量,一旦在家庭生活中发生冲突,就有较高的自残风险。夜间尤其是凌晨两三点时是人心理最脆弱的时间段。如果在这之前L遇到了引发激烈情绪的负性生活事件,她内心的孤独感和痛苦感就会加剧,从而增加高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因此,在第一次辅导时我教L学会识别高风险的时间段和引发事件,学会留意在哪些事件中会有高水平的情绪表达和体验,什么时候自己会有更强的孤独感。我还教她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通过记录的过程让自己平静下来,给自己一些理性反思的时间,提高情绪自控能力。此外,我提示L的爸爸控制家庭冲突事件,避免在夜间与L发生冲突,尤其不能打骂。一旦冲突发生,需要密切注意和安抚L的情绪。

(四)训练沟通技巧,增进亲子间的有效对话

L在10岁前在外婆家生活,与父母没有建立起依恋关系;在10岁后虽返家与父母同住,却与父母长期处在对立的紧张状态中,一直缺乏良好的沟通。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人的理性容易被情绪蒙蔽,由于各自立场不同,人们往往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沟通容易发生障碍。如果双方的感情本来就很疏远甚至对立,在对话中就更容易被情绪控制,造成对话中断和失效,甚至还会将彼此的感情拉得更远。要想让L和父母重新建立起情感连接,需要训练L和父母双方的沟通技巧,让他们进行有效对话。

我采用了翻译对话的方式,引导L和爸爸解读对方语言中传达的情绪和感受,用复述确认对方语言表达的意思,反馈说出对方的内心感受。我告诉L的父母: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不被承认、不被在乎、不被尊重、不被认同、不被理解时就会产生抵触。因此和L说话的时候,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应该要先留意L的表达,听出并反馈她想表达的内心感受,最后再仔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例如当L说:“我想报音乐,老师都说我女中音很好,我有机会上本科的。你们为什么就是不能支持我?你明明说好会支持我,妈妈不相信我骂我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帮我?你总是骗我!”L的爸爸听到后立刻想解释:“读音乐前途不好,而且花了一大笔钱还未必能考得上。我不是想骗你……”我让L爸爸先别急着解释、反驳和表态,而是先倾听L的话,然后一起去分析她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很想报音乐专业,因为得到老师的肯定,选择音乐专业也有上本科的希望;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因为父母不支持很失望;感觉被爸爸欺骗,既伤心又生气;独自面对妈妈的责骂,很无助。我引导L的爸爸去复述和解读L所说的话:“你很想读音乐,而且老师也肯定你的中音,你觉得有上本科的希望。你希望我和妈妈能支持你,但是结果我们让你很失望。你被妈妈骂,爸爸没有帮你,让你觉得很生气,很绝望。你也觉得爸爸欺骗了你,很伤心。”听到这里L的情绪稳定了很多,眼睛也红红的。我先引导L的爸爸分层和L说清楚看法和感受,然后引导L去理解爸爸的立场和感受:

L 爸爸:“让你被妈妈骂,爸爸很对不起……但爸妈不是不支持你,你读得好,我们再辛苦都愿意,只是读音乐要找工作是很难的,我和妈妈都希望你将来找个好工作,生活无忧!爸妈都老了,养不了你多久,你哥哥姐姐都有自己的家庭!”

L:“我知道你们每天凌晨就去市场拿货摆档口很辛苦,读音乐很花钱。”听见L的这些话,L爸爸的眼眶湿润了,低头想擦眼泪。我赶紧让L给爸爸递纸巾,抱抱爸爸。一个拥抱拉近了父女的距离,此刻的相互理解让父女重新找回了亲情的温暖。

经过翻译对话,L的爸爸同意女儿先尝试报读音乐,但是不能放弃功课的学习。

经过反复的训练,L的爸爸慢慢学会了与女儿沟通时不着急表态、解释,慢慢能够和女儿对话,不再一言不合就争吵起来。L说爸爸有时还是不能够理解她,所以有些话还是不想和他说,但至少她知道爸爸还是愿意听她说话的:“能够这样不争吵,和爸爸好好说话,挺好的。”

与语言相比,身体的接触有时能更好地传递某些情感信息,有利于情感的建立。我引导L与父母进行身体接触交流来重建亲密感。我在辅导后布置三项作业让L选择:1.帮助爸妈按摩15分钟;2.拉一拉爸妈的手;3.与爸妈拥抱。L选择了帮爸爸按摩和拉妈妈的手。她说当帮爸爸按摩到5分钟左右就觉得快坚持不下去了,但爸爸很放松的表情让她感觉很好,就继续按,一直按到爸爸睡着了。而当她拉住妈妈的手时她却很快就放下了,因为那手很粗糙,让她心里很难受。L能够接受与父母之间的身体接触,说明她在慢慢打开信任之门。

(五)加强自我认同感

L对自我认同的危机导致了她消极的自我意识,进而造成自我放弃。危机也是转机,青春期正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家人对L的评价是增强她自我认同感的关键。因此,我运用强化原理,指导L的父母多对她在学习和家务中的付出进行肯定和表扬。我在辅导过程中也引导L多去关注、肯定她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包括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等方面。擅长女中音、善于倾听和安慰同学等优点就让L获得了较好的自我认同感。

对于未来目标的思考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L一直很希望考上大学,但是她对考上大学以后应该怎么走却并不清楚。在辅导的后期我尝试引导L思考她大学后的目标,但L一直没明确下来自己要做的事——她说可能会开一家书店,但是不确定。

四、辅导反思

对此个案追踪了一年,L表示自己状态很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很多,不再有那么多争吵。她会与爸爸讨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有时一聊还能聊一个小时。”只是她有时还是不太愿意和妈妈说话。已经是高三学生的L现在神情沉稳了许多。只是她依然觉得自己将来不会结婚,计划这辈子自己一个人过。任何伤害的疗愈都需要时间,L的安全感与自我认同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这个个案的干预和辅导,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分清辅导的先后顺序

虽然L的自残行为源于她的家庭环境和童年创伤带来的压力与痛苦,但是自残是一种危机,这些压力与痛苦的释放、情感连接的建立、积极自我认同的建立、应对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控制自残行为,同时必须让学校和家长知悉孩子的情况。

(二)建立信任关系是前提

具有自我伤害行为的人在咨询与治疗时会有一种抗拒心理,这种抗拒心理是对他人的不信任造成的。要帮助来访者控制自我伤害行为,必须要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只有给予L支持与陪伴,帮助其释放内心的恨与愤怒,才能进一步引导她采用良好的情绪宣泄方式,控制自残自伤行为。

(三)家庭指导很关键

来访学生的压力、痛苦与家庭有关系。亲子间情感疏远,辅导老师需要促成个案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指导父母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如果能发动父母双方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则更加理想。

母亲在L的成长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她把自己的压力发泄在的L身上,造成母女感情疏远,甚至发展出对抗情绪。只要母亲不肯改变与L的相处模式,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L的成长依然还会受到一定的阻碍。遗憾的是L的妈妈一直以“市场档口不能两个人同时离开”为由,没有到学校辅导室与我见面,也没能参与到辅导中。

(四)培养应对能力,指导释放压力很必要

自残是个案在无法面对、无法挣脱压力时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有时它甚至是个案在极度愤怒下防止自己攻击他人的最终防线。因此需要帮助L认清自身的压力来源,寻找更合适的释放渠道,指导她掌握成熟的压力应对技巧。

(五)最好能固定危机干预的会谈辅导时间

由于我的工作和L的课程安排等多方面原因,我对L的辅导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时间的不确定容易造成对她的关注不及时,不利于我掌握其情绪发展,错失辅导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案例中,L有时通过电话、短信等非正式“咨询”的方式与我取得联系,这不能不说是幸运的。

(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是一件艰辛的任务

为了帮助L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我在辅导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但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个案至今依然对自我的未来感到迷茫。

五、资源拓展

我向L及其父亲推荐了《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一书。这本书试图把读者带回到自己的童年,重新组装自己的童年,这是一个治疗的过程。作者用感觉触摸人的内心深处,从探讨自我内在世界的形成起步,对儿童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由此提出教育中一个关键点,即当父母还没有真正成熟形成完整的自我时,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必然遇到很多难题,并导致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陷入困境。只有父母有了内在成长的愿望,并从内心逐渐走向真正的成熟,才能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命连接,父母与孩子将共同获得身心的放松,孩子才能在最美好的生命环境中一步步健康成长。

为了帮助L更好地发展成熟应对压力的能力,我向L推荐了杰弗·戴维森的《应对压力》。“当你把压力看成一件好事,压力就会失去它的力量;当你把压力看成一件坏事,你就会陷入困境;但是当你把压力看成是改善自己的感受而采取行动的一个暗示,那么它就成为你获取机会的晋升台阶。”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中学,东莞,523820)

编辑/ 张 帆 终校/王抒文

猜你喜欢
高中女生心理辅导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高中女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体育课上如何调动高中女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用心呵护高中女生健康成长
早恋女生的依赖心理拯救
提高高中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