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扬帆启程,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科教学活动也因此而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各科之母”,在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潜能,提升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语文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和“相得益彰”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机结合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就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正确的师生观念,在教学中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认可、互相补充的平等关系,在鱼水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这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坦诚地面对学生,消除学生的担忧、顾虑等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到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大家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什么“好生”“差生”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我们在一起学习,都会取得进步。
如果教师每天摆着一副威严的架子,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只远远地观望,不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怎能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与之接触交流呢?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呢?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遇到事情易产生心理压力,遇到困难更容易受挫,丧失信心。这时,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帮助,教师就应该以知心朋友的身份,真诚地放低身段,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树立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一步步解决困难。那样,他们才能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教学中,如若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举手发言必将大胆踊跃,语言表达必将通顺流畅。我经常跟学生这样说:“我是你们的老师,但我更想做你们的朋友。课堂上,我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你们不必小心翼翼,想发言可以大胆举手,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哪怕说得不好或者说得不对都没有关系,我们会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只要以诚相待,不嘲讽讥笑别人,大家一定会学得开心,学有所获。”我们班的学生们与我都很亲近,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粘着我,说东说西,问这问那。上课时,有几个 “熊心豹胆”的学生还会直接指出我的口误。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完全不拘束,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课堂氛围也轻松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的教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取最有效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鲜活的生命个体,采用一种方式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论语·先进篇》中曾提到,有一次,孔子授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子路匆匆进来,大声请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一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去做。”冉有走后,公西华好奇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考虑不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非常重视因材施教。这揭示了教育的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教师要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个性差异,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争辩,勇于发表见解。
例如,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在指导学生朗读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觉得该怎样读小猪说的话呢?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有的说:“我认为应该用高兴的语气读。因为小猪见到麦子太高兴了。”
有的说:“我觉得应该读出急切的心情。因为课文上说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食品,由此看出他非常想吃。”
有的说:“我想应该读出小猪馋的感觉,因为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小猪特别贪吃。”
学生们根据各自的体验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联系文中语句,说得合情合理。当课文读完后,我让学生讨论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最好。很多学生都赞成小猴的做法,就在学生们小手高高举起,忍不住脱口而出的时候,有个学生大声喊道:“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他这一喊,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说:“如果是我,我会像小猪那样先取一点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然后再像小猴那样,将剩下的麦子种进地里,这样,我就能品尝到麦子的美味,还能收获很多麦子。”多么好的想法,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三、开展语文实践,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语文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我们常常开展语文实践。通常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的情境中,依据课文内容去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对课文人物进行再塑造。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良好途径,让学生在朗读、表演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冠军的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引领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不仅如此,我还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学生的嘴巴,转化成精彩的对白;通过表情、动作来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亲身体验,有所发现,进一步理解文本,真正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深刻道理。同时,为了完美地完成共同的任务,他们竭尽全力、互帮互助。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宽容和忍耐,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体验到了自身价值,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无疑是塑造学生心理品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本身韵律之美的同时,深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心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让学生在享受知识的同时张扬个性,塑造自我,完善人格,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淮安,223005)
编辑/王 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