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忠 郭兴兵
【摘要】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课堂师生朗读体验,充分发挥朗读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语文课回归本色,体现语文的原滋原味。。
【关键词】高语文课;特点;师生朗读;培养语感;熏陶感染;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中小学语文课堂使用音频视频PPT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现象已很普遍,有些教师用音频播放来代替自己对文本的朗读甚至讲解,用幻灯片来图解课文的内容或展示教学的步骤、要点……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扩展和延伸,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重点始终应该在“语”和“文”上,也就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直接诵读与赏析,才能更有效地熏陶感染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感,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语文课也才更具生气和活力,才更具有语文的味道。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加强朗读教学,使语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性活动,学生才能较好地解读和鉴赏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如果没有师生对文本的投入的诵读,没有师生对文本的用心的品味,没有师生对文辞的悉心的揣摩,没有师生对研读的充分的交流,而用现成的课件“越俎代庖”,虽然“动听”抑或“光鲜”,但课堂的语文味却荡然无存,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将会大打折扣。所以,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课本身的特点,通过声情并茂的教师范读和多种形式的学生朗读来展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营造语文课特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谓“熏陶感染”,不仅指大量语文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沐浴、滋润或陶染,也包括教师在语文课上用自己对所教内容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肺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升华。特别是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即时范读,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对作者思想情绪的切身体验与感悟。这种师对生当面吟咏性情,直抒胸臆,这种师对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所形成的现场感、既时感和亲近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染力,录音或视频的播放是无法实现的。
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应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不一定是作家,但应拥有作家的情怀。这种气质,这种情怀,通过教师动容动情的朗读以及贴切恰当的体态语言表现出来,必然会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动,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的爱憎,必然会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朗读的欲望,必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本,并增强朗读和鉴赏美文的能力。
以我的一次教学实践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轻柔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充满激情地朗诵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开始了我的新课教学。全班同学被我富有感染力的朗诵吸引住了。从他们含笑的眼眸里,我感到他们已随着我的朗诵内容,走进了春天,走进了作者的情感里。当我结束全文的朗诵时,全班掌声雷动,学生的眼里写满了欣喜与赞赏。我不失时机地问道:“听了我的诵读,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甲:“老师朗诵的作品写的真好,景色那么清新美好,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乙:“老师朗诵得声情并茂,我们都被您的朗读深深地陶醉了。”学生丙:“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清新优美,老师的诵读娓娓动听,情感真切自然,听着您的诵读,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让我们也来朗读这篇课文吧。”于是,在轻柔舒缓的乐曲声中,学生很投入地开始了对《春》的朗读和鉴赏,课堂上时而书声琅琅,时而鉴赏交流,整堂课充满了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概括地讲明了“充分地读”的重要作用。当然,这里的“读”是广义的,但要培养语感,熏陶感情,唯朗读不可。学生充分地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领受语文学习的情趣;能将作品的景、情、意等更好地领悟于心,语感也随之逐渐得到提高。叶圣陶先生也说:“朗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朗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学生充分地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把无声语言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唤起学生的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同时,学生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采用多种形式饱含感情地朗读,可以充分地体会范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就会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优秀语文教师王君指出:“还是朗读,只有朗读,必须朗读!因为我知道有一种文字,不需要阐释,因为它本身就是心灵喷薄而出的太阳,她需要的只是普照、接纳、领悟和内化,还有什么能比朗读—来自于心灵的朗读更为重要呢?”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今天,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唯有朗读,必须朗读!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