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淑云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独特作用。学生语感越强,情感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学生素质就越高。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
关键词: 朗读 培养语感 情感 素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与情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语感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朗读对培养语感,培养情感,提高素质,具有独特作用,学生语感越强,情感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学生素质越高。当然,朗读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有的放矢,才能实现预定目标。下面从朗读对培养语感、培养情感、提高素质的作用这三方面谈谈教学中的朗读。
一、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一)通过朗读品词训练语感。
1.读词析文。例如《背影》中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如“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由此想象到了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微倾”,“努力”,把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朗读这些词语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也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父爱的伟大。
2.读句析词。对于课文里的一些词句还需反复推敲、琢磨,领会词句的准确与富有表现力。例如《故乡》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这样的描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作者为什么不用“坐落”而用“横”。让学生朗读这个句子,体会萧索的荒村的颓败、破落和无生气。体会作者惆怅、悲凉的情绪。感知语言内容准确与富有表现力。
(二)通过朗读悟文增强语感。
1.导读设问。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达到既理解课文,又增强语感的目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围绕“讽”字可设计如下问题:(1)为什么讽?(2)怎样讽?(3)讽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之后指导再次朗读,体会课文中心人物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之情。
2.读重点段。朗读要抓住一些主要段落来读,读懂了这些段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白杨礼赞》第四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个过渡段点明课文的前部分是写白杨树普通,后部分是写白杨树的不平凡,注意“实在”一词说明重点在后一部分。
(三)通过朗读入情培养语感。
一篇课文经过反复朗读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这种朗读既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又是一种审美活动。课文是用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再别康桥》一文,抒发了诗人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要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老师总结:读时必须读出诗人向康桥告别时的一片深情,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二、通过朗读培养情感
(一)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激发情感 。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人如临其境,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教学《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周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很少,很难体会人们对他崇敬、怀念的情思。为此,我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与邓颖超如何结成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在这种情境之下,我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时的感情色彩,使学生进入无限深思之中,激起学生跟着邓颖超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怀念的真情实感。
(二)品味感情,通过朗读,引发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品味课文中蕴含的意思,以引发情感共鸣。《背影》一文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语言平白如话,但我们不仅好像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好像看到了关注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觉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读下去,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指导读法,深刻理解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斟酌读的方法和重点。为了使学生尽快体味文中情感,我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语言因素,提示议论,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感知文中所描述的语言形象,体会这些语言形象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思想情感。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的“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一句我抓住“啊”这一语气助词的读法指导,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叹词抒发自己见到青海湖湖水蓝得醉人的惊喜之情。这个“啊”字应该用轻声,念得短促些,将作者的惊喜之情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对作者表达式的感情也理解深刻了。
三、通过朗读提高素质
(一)通过朗读促进理解,陶冶情感,提高思想素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日出》(节选)一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吃人的罪恶本质,表达了作者憎恶黑暗,同情下层人民,渴望光明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犹如亲眼看到黄省三过的是非人的生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从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对黄省三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对黑暗的旧社会无比痛恨,对自己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感到无比幸福。
(二)通过朗读,给人美的熏陶,提高语言素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不管哪一个年级,教师都要重视指导学生朗读。例如:《沁园春·雪》写景,辽阔江山尽收眼底,论史是百代帝王遗上笔端,百余字却能横扩千万里,纵论数百代,其气魄之大,前无古人。朗读时就要读得激动,高昂,稍快,有气势。通过不同课文内容表达感情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朗读兴趣。长此以往抓朗读,对课文就会理解得更准确,做到读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除了给予学生美好的艺术享受外,使学生讲好普通话,提高语言素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好处,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