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轲,许伶俐,刘红南,金中高,王永锋,李斌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和B超诊断对比观察
许轲,许伶俐,刘红南,金中高,王永锋,李斌
目的分析和比较CT与B超对原发性肠脂垂炎(PEA)的诊断价值及互补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确诊为PEA患者的CT、B超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观察。诊断均以临床保守治疗2~4周复查,临床症状及包块消失来确诊本病。结果20例PEA中,B超检查15例,正确诊断12例,2例误诊,1例检查为阴性,诊断准确率为80.0%(12/15);CT检查18例,正确诊断17例,其中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4.4%(17/18)。结论CT 与B超均是诊断PEA的有效手段,其诊断准确性相当,对过于肥胖或肠道气体较多的患者CT有独特的优势。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肠脂垂,原发性;诊断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
2015年10月20例临床确诊肠脂垂炎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32.8±9.3)岁。20例患者15例做过B超检查,18例做过CT检查,13例均做过CT和B超检查,均保守治疗2~4周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腹部包块消失而确诊本病。
1.2检查方法使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为膈顶部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200~250 mAs,矩阵512×512,螺距0.875~1.0,重建图像的层厚和层距均是5 mm,并后处理为1.5 mm的薄层图像,进行MPR重建。B超采用Phil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是线阵5~12MHz、凸阵2~5MHz。经腹纵横扫查患者疼痛部位及周围,测量团块大小,挤压团块了解团块与腹壁及肠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了解团块血供情况。
1.3分析方法分析PEA的CT征象、B超征象,并进行比较;计算其诊断准确率,并探讨其漏诊原因。
2.1CT诊断结果在确诊的20例PEA中,CT正确诊断的17例病灶呈现戒指样或卵圆形,大小1.5cm×2.0cm~3.0 cm×5.0 cm,平均直径约2.0 cm×4.0 cm;病灶呈现脂肪密度,肿块中心低密度,周围环形线样高密度影围绕(图1),病灶位于结肠壁旁,降结肠9例,回盲部6例,结肠肝曲2例。病灶境界均不清晰。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浑浊并索条影15例,其中明显牵拉局部腹膜增厚的13例(图2),单纯脂肪间隙浑浊2例,局部肠壁增厚2例。误诊憩室炎1例,局部肠壁分界不清,肠壁增厚。诊断准确率 94.4% (17/18)。
图1 降结肠旁卵圆形脂肪密度影,周围环形线样高密度影环绕,周边少许条索影,紧贴局部腹膜
图2 局部腹膜增厚
图3 降结肠旁可见卵圆形的团状高回声,团块境界欠清晰,团状高回声周围可见环形线样低回声围绕
图4 高回声团块内部无血流分布
2.2B超诊断结果在确诊的 20例PEA中,B超正确诊断的12例病灶呈卵圆形或梭形的团状高回声,团块境界欠清晰,探头加压及嘱患者行腹壁运动,团块与腹壁有粘连、移动性差,团块状高回声周围可见环形线样低回声围绕(图3),病灶大小1.0cm×3.0cm~2.0cm×5.5cm,平均直径约2.0 cm×4.0 cm;包块内部无血流分布(图4)。2例误诊中,其中1例误诊为憩室炎,局部肠壁分界不清,肠壁稍增厚,1例误诊为阑尾炎,周围索条包裹明显;1例检查阴性,患者过于肥胖并且肠管气体过多。诊断准确率 80.0% (12/15)。
3.1解剖及病理肠脂垂是分布于结肠带两侧的许多脂肪突起,长0.5~5 cm,它是由肠壁浆膜下的脂肪组织聚集而成,整个结肠有100~15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和盲肠附近,以蒂附着于结肠带两侧。肠脂垂由结肠动脉边缘支供血,回流静脉较细而弯曲[2],末端游动性大,这一特殊的解剖结构易发生旋转、扭绞,从而导致肠脂垂发生缺血性梗死;另外,肠脂垂炎回流静脉细小弯曲,也较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引起梗死,病理上表现肠脂肪垂内脂肪组织充血水肿、坏死,脏层腹膜增厚及周围脂肪间隙炎症性改变,最终坏死组织被吸收或被纤维组织取代[3]。
3.2临床表现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4]。本组男性占75%,平均年龄37岁,与文献基本符合。急性腹痛表现为固定的、较局限的疼痛,呈持续性,局部有腹膜刺激症状,以两下腹为主,大部分患者似触及小包块,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
3.3CT表现肠脂垂炎的CT表现为结肠旁的戒指样或卵圆形脂肪密度,肿块中心低密度,周围环形线样高密度影围绕,境界欠清晰,并牵拉局部腹膜,使局部腹膜增厚,MPR重建技术更有利于观察局部腹膜的改变,此为较典型表现。部分只表现为肠壁周围局限性脂肪间隙浑浊,少数可见局部肠壁稍增厚、模糊。病灶多位于乙状结肠和回盲部,本组病例可达88%,与文献报道[5]一致。
3.4B超表现肠脂垂炎的B超表现为结肠旁的卵圆形或梭形的团状高回声,团块境界欠清晰,探头加压及嘱患者行腹壁运动,团块与腹壁有粘连、移动性差,团块状高回声周围可见环形线样低回声围绕,包块内部无血流分布,此为较典型表现,部分只表现为结肠旁的境界欠清晰的团块状稍高回声。
CT诊断肠脂垂炎不受肥胖、肠管气体干扰,MPR重建技术更有利于解剖结构的显示,比较直观,并且对于并发症的观察较好。而B超诊断肠脂垂炎简单快捷,不受射线辐射,价格便宜,但对于过于肥胖、肠道气体较多的患者容易漏诊、误诊。本组20例病例中,两者一致诊断为PEA的共有13例,说明两者对PEA的诊断有很好的替代性,也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6-7]。
随着对本病的认识,PEA也成为急诊腹痛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CT和B超对本病的诊断各有所长。B超价格便宜、不受辐射,对于不是特别肥胖、腹胀的患者建议B超检查。对于过于肥胖、腹胀明显的患者建议CT检查,避免不必要的影像学的重复检查。
[1]Vriesman VB,Otterloo MV.Epiploic ap pendagitis and omental infarction[J].Eur J Surg,2001,167:723-727.
[2]彭裕文.局部解剖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竖版社,2002:130.
[3]Boulanger BR,Barncs S,Bernard AC. Epiploic appendagitis:an emerging diagnosis for general surgeons[J].AmSurg,2002,68:1022-1023.
[4]McClure M,Khalili K,Sarrazi J,et al.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epiploic append agitis and segmental omental infarction[J]. ClinRadiol,2001,56(3):819-827.
[5]何剑,祝跃明.多层螺旋CT检查用于原发性肠脂垂炎诊断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0,12(22):1358-1359.
[6]Puylaert JB.Right-sided segmental infarctionoftheomentum:clinical,US,andCT findings[J].Radiology,1992,185:169-172.
[7]Rioux M,Langis P.Primary epiploic ap pendagitis:clinical,US,and CT findings of 14cases[J].Radiology,1994,9:523-526.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7.059
R574
A
1671-0800(2016)07-0954-02原发性肠脂垂炎(PEA)是一种少见的自限性疾病[1],临床上与憩室炎、阑尾炎、胆囊炎及妇科急性病变多种急腹症相似。笔者通过分析20例临床确诊肠脂垂炎患者的CT、B超资料,探讨两种检查技术在诊断肠脂垂炎的优缺点,为临床合理使用影像资源达到最佳诊断结果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315200宁波,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许轲、刘红南、金中高、王永锋、李斌);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许伶俐)
许轲,Email:93700252@ qq.com
2015-11-10(本文编辑:姜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