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王磊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疗效,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05%,明显高于对照组(57.89%,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发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NIHSS评分,提高治疗有效率。
脑梗塞,急性;药物疗法;丁苯酞注射液;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近年来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1]。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脑缺血的部位、严重程度有关,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肢体瘫痪甚至死亡。有关脑梗死的治疗,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早期溶栓,尽快恢复脑组织供血[2];但是溶栓治疗时间窗窄,且对患者的病情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限制了其治疗效果。神经保护剂适用对象广泛,无明显治疗时间窗限制,有效保护脑组织,并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与重构[3]。笔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38例急性期脑梗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区 2013年 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男 17例,女 21例;平均年龄(68.32±3.51)岁;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史9例、冠心病史13例。观察组男16例,女22例;平均年龄(69.31±2.23)岁;高血压病史10例、糖尿病史13例、冠心病史12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病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4];(2)发病1~7 d内就诊;(3)有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意识清楚或短期内嗜睡;(4)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排除脑出血;(5)脑梗死为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梗死史已治愈,未遗留明显后遗症;(6)无严重全身并发症及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7)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治疗药物过敏者;(2)接受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循环治疗;(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及有意识障碍者不能配合实验者;(4)肝功能异常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5倍正常值上限];(5)肾功能异常者 [尿素氮(BUN)>1.5倍正常值上限、肌酐(Cr)>1.5倍正常值上限];(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7)治疗未满疗程。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100mg,1次/d;常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胞二磷胆碱针1g,1次/d;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25mg,1次/d。治疗14 d为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 行NIHSS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依据治疗前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疗效判定[5]:(1)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100%;(2)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89%;(3)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l8%;(5)恶化,NIHSS评分增加>l8%;(6)死亡。显著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71.05%,明显高于对照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7,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6.22、8.39,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7.53,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对照组3例出现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不良发应发生率7.89%;观察组2例出现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不良发应发生率5.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脑梗死的发病是建立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进而发生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过程。目前对于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拯救缺血半暗带,迅速恢复组织的局部供血[6]。目前对于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主要采取脑梗死超早期再灌注,这是脑组织恢复供血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脑梗死的超早期诊断率、医疗条件、基层医疗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脑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许多脑梗死患者不能进行超早期再灌注治疗[7]。
脑缺血会导致神经细胞能量耗竭、继而发生乳酸堆积、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自由基大量生成,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神经保护剂能通过阻断上述损伤的发生,减少脑组织死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8]。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是一类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具有广泛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以下生物学作用:(1)拮抗兴奋性神经毒性;(2)纠正离子失衡;(3)抑制细胞凋亡;(4)
神经营养及修复作用[9]。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临床证实该药对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10]。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NIHSS评分,提高治疗有效率。
[1]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2]董大伟,袁定新,王建民,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特征及远期预后[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3,34(6):640-645.
[3]姚恺,邬军锋,杨晓波.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137-4139.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2-64.
[5]陈莉,邹东华,陈娅,等.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9):74-75.
[6]刘晓云,姚兴祺,刘刚,等.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处理[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3,3(4):1-3.
[7]李慧英,蒋初明,高永红,等.急性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相关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4:16.
[8]黄颖,苏志强,赵宇,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7):642-645.
[9]刘献玲,张天霞.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5(23):34-35.
[10]朱以诚,崔丽英,高山,等.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Ⅲ期临床试验[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47(2):113-118.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7.013
R743.33
A
1671-0800(2016)07-0869-02
316000浙江省舟山,舟山医院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区
王磊,Email:553482119@ qq.com
2016-03-20(本文编辑:孙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