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永正老师是小语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的语文教育实践受到了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界专家的关注。本文以于老师所执教的《杨氏之子》课堂实录为例进行试析,望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于永正 杨氏之子 教学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4-02
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是国家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老师所执教的《杨氏之子》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此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听于老师的课,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1]于老师以学生为主导,注重课堂生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恰恰也符合于老师的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古文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也是学生阅读古文的初衷,看了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收获颇多,在课堂上要像于老师一样想办法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围绕于老师讲课“春雨润物,不着痕迹”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于老师将这篇课文分为三个板块来讲解:表情朗读,背诵课文;咬文嚼字,文本细读;分组练笔,丰满文本。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试析,望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一、表情朗读,背诵课文
表情朗读作为本节课堂的导入点,使课堂充满“激情激趣”。导入是一种艺术,尽可能保持导入这个教学环节的新颖性,不但是吸引学生、激起学习兴趣的有力保证,而且会使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使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2]
由学生辨别老师的表情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作笑容满面状)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作表情紧张状)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行吗……[3]
于老师以表情的辨别自然过渡到暗示学生要积极踊跃发言,这也是于老师教学的高明之处。回到课文,于老师首先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整体阅读进行观察,比较与平时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后用较有概括性但又浅显易懂的话来告诉学生文言文的特点,并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善于联想和想象及其语言特点,自然而然引到朗读,于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是十分有艺术的,评价一女生读得“就像一辆车子定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引入朗读指导,再让另外一个学生读,做到了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紧接着问学生读出了什么,了解文意,在这个环节中,已经将于老师之前所讲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进行了迁移运用。
下面这个片段,实则是呼应了课堂之初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告诉大家,朗读的时候,面部表情也是很重要的,也能够传达感情。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让老师也读一遍,好吗?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刚上课时我就让大家观察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师范读《杨氏之子》,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学生为之热烈鼓掌)
二、咬文嚼字,文本细读
指导学生理解并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于老师整体讲解“甚聪惠”,先着重从学生最先了解的聪明讲解,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并对此补充解释。之后对“惠”进行释义,说明学习方法,要查《辞海》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体现“惠”的语句,以此进一步完善对“甚聪惠”的理解,并引出对其他重要字词的解释,如“夫子”、“未闻”、“诣”等。
于老师的深层用意是在教导学生要多读书,遇到问题要查阅资料。[4]此版块的教学是着重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发现文中的关键词句,以此为中心来串连、解读全文。特别注重挖掘课文本身的内涵与价值,紧扣语言文字,多次说到“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环环相扣,以点带面。
三、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在最后一个版块,于老师注重课内课外相互联系,将三国谋士杨修与杨氏之子联系,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结合个人认知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杨氏之子”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补充得丰满一些。于老师说:“第一句话,‘粱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于老师并不是让学生没有方向的进行想象扩写,而是有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与期待。
参考文献:
[1][3]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225,218-219.
[2]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35.
[4]胡凡良.“生”动的课堂,“本”该的简单——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看生本教学[J].青年教师,2010,03:34.
作者简介:
张释尹,女,24岁,学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