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识读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016-08-17 23:09马爱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多模态策略

马爱梅

摘 要:阐述多元文化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解读多元文化理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多元识读能力作为多元识读理论的一种延伸,是现代多元信息社会对语言习得者提出的新要求,多元习得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分析当代大学生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的现状,并就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多元识读;识读能力;多模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127-03

第三次产业革命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代表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介时代。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传统的以文字、语言为信息传递的形式的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因此,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单一的认知和读写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新媒介时代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的需要。人们在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文化时往往是通过视觉、听觉、空间、手势等多种符号元素来实现的,而非传统的单一的文字,其意义的表达表现出整合性和多重性。传统的单一识读是一项受到谨慎限制的工程——局限于规则、程式化、单语言、单文化的语言形式[1]。“传统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经不够用。”[2]

多元化信息时代,由于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已经由原有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方式转变为以文字、语言、视频、音像、图案等媒介的方式,语言文化的学习已远不局限于了解、接受目的语文化,还必须对之进行比较、吸收、内化。这是一个知识传递、信息交流、自我提升,从而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朱永生教授指出:现代教育要日益重视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元识读能力是新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3]。多元识读教学是顺应当今多元信息时代语言、文化多元化潮流而诞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多元識读及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的概念最早于1994年由新伦敦团体[4]提出。他们对当今教学的使命和识读教学的未来进行了深度的学术探讨。近年来,多元识读的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的重视。1996年,新伦敦团体在《哈佛教育评论》上联合发表题为《多元识读教学法:设计社会未来》(“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的论文。Bill Cope和Mary Kalantzis于2000年共同主编了《多元识读:识读学习和社会未来的设计》(Mrltiliteracies: 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ing of Social Futures)一书。至此,Multiliteracies 这一提法在教育、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后,国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Lotherington探讨了传统读写识读发展到多元识读的过程[5];Mills详细叙述了对于不同阶层的学生实施多元识读教学的研究结果[6];Pullen和Cole开展了将多元识读融入教学课程的教学实践[7]。2003年,加拿大专门实施了全国性的“多元识读项目”研究,该项目历时三年;此外,国际应用语言学研讨会也将多元读写列入其会议的探讨内容;美国教育界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开展了“艺术读写”项目等等。

多元识读又称为多元读写,是相对于以往的单一识读(mere literacy)而言的,它以世界的两大变化即交流信道的多元性和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为基础的。传统的识读教育强调以语言为中心,并将语言局限于正式的、单语言和单文化的印刷体,能读会写表明能识读。Williamson认为,多元识读是指:具有能阅读所能接触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能循此产生相应的材料,如阅读互联网或互动的多媒体[3],他对多元识读的界定以模态识读为主。胡壮麟教授则认为,识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Williamson所说的模态识读和文化识读[8]。多元识读是一种新的思想,是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9]。同时,多元识读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表现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多元识读能力作为多元识读理论的一种延伸,顺应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提升自我、知识创新的需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习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既包含了以往的读写识读能力,也包含了新媒介时代处于凸显地位的听觉、视觉、空间、姿势和多模态识读。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多元识读能力有不同的表述,但都强调了利用技术获得信息并通过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朱永生认为除语言以外,多元识读与人类多模态接受系统和新技术有关[10];张德禄把多元识读能力归纳为社会交际能力和技术能力[11];胡壮麟认为适读能力包含文化识读能力和技术识读能力两种。总而言之,多元识读能力即学习者在自己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姿势、语言、视频、声音、空间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解读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二、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现状分析

识读是一种基本能力,是教育的基础,其能力的高低体现出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在具备传统的读写识读能力之外,具备多模态识读能力十分重要。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国内外消息,采用辩证的思维对相关信息、资源予以分析运用,能够利用所获知识、信息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每一个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教育过程中不重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将不能适应这个全球一体化、信息多元化的社会,新一代文盲将随之产生。

当前,大学生多元识读整体意识淡薄,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无论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还是学生的信息传递,其方式还是主要局限于语言文字和图片,对音频、视频、动画以及图表等符号的采用甚少。虽然有少数同学有了多元识读的意识,但操作起来并不熟练,常出现视频、音频无法正常播放,动画的选择与主题无关的情形。韦琴红从语篇类型、模态运用的角度,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当今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较弱的结论[12]。朱永生教授指出: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多元识读能力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其通过对多元读写能力的研究指出了教育的管理层和教师都急需要意识到多元读写的重要性,并提倡将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列入教学大纲,从语言课程入手,编写出能够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系列教材,并将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强弱纳入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指标之中。纵观此状,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强大学生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实施策略

(一)从各高校入手,为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1完善学校设施,通过改善网络环境,对现有实验室、语音室予以改造、升级,为教师开展教学、学生语言操练以及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平台。

2为实现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时将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考虑进来,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大纲的要求,编写出突出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系列教材,并予以推广使用。

(二)从教师入手,高校英语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1新媒介时代的整个教育、学习环境都受到网络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教师是首先要适应这一改变的重要群体。因而了解一些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掌握一些计算机技能,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来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识读的意识,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符号资源来批判性吸收知识、构建知识。

2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当代多元文化的信息社会,语言的教授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文化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了解、比较和吸收多元文化及通过交流和提升思想,达到知识创新的过程。通过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多元文化交流的意识。因而,教师在语言教学时要强调采用多层次的阅读训练,如符号识读、文本识读、语境解读和批判性识读等[13]。

3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突破传统的说和写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教材为主,同时引入多模态文本,辅以如电影、歌剧、新闻等数字化材料。借助于多元媒体手段,将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电影、图片、姿势、报纸、微信等真实材料融入教学,实现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使用多元资源来习得语言、实现交流。

(三)从学生入手,引导学生树立多元识读意识,提升学生技术识读的能力

1由于多元信息社会中,语言文化的学习已经由传统的单边吸收目的语语言、文字、语法、文化的过程转变为对目的语了解、比较吸收并通过交流和提升思想,从而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因而,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应该从意识上重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在通过多元识读学习知识、文化时,要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对已掌握的知识、信息进行构建,提高自身发现、分析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思辨能力。

2就技术识读而言,大学生要努力提升网络、多媒体设备及软件的操作技能。学生要努力学习计算机课程,教师在课堂内外向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通过网络等各种数字设备,接触各种数字信息,加强学生对符号语法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具备一定的听觉语法和视觉语法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习得和交流,从而真正提高技术识读能力。

(四)从评估体系入手,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纳入对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当中,把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

1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同行互评、教师自评、学生参评、考试试卷分析等方式,注重考核教师是否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日常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是否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方法来教学,是否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合理、科学地利用多模态文本,是否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强调学生技术识读能力的培养等等。

2对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技能的评估从以往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多元考核方式。将对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作为考核的基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进行评估,比如值日汇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小品表演、英文朗诵、歌曲演唱、情景模拟、作业PPT展示等多种形式,将生生互评、教师评价、期末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均重视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从制度上得以保障。

(五)大学英语教学在实施如上策略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如顾曰国[14]所言:多模态学习就像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可以把学习者的各种注意力调动起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处理得不好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造成课堂学习华而不实,收效甚微。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不同年级、不同英语水平以及个体经历的差异,学生的识读能力在识别、再现、辨别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素材,要遵循传统道德标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难度适中、内容健康、信息量大的素材。正确处理好图像、视频、音频、姿势等各种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2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网络。在当今异常复杂而又庞大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对于网络资源内容的优劣性、超文本的真实性、权威性缺乏批判性的识读能力。因此作为校方、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超文本批判能力。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鉴别、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对其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客观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予以考虑;高校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建立起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对网络信息予以分析、清理、过滤、堵截,充分利用校园网,将其他的宣传媒体如学报、广播、系刊等媒体内容进行整合并移至网络中,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

参考文献:

[1]New London Group. S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ining Social Futures [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6(1):60—93.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3]朱永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4]Cope B., Kalantzis M. Multiliteracies[C].London: Routledge,2000.

[5]Cumminis J., Davision C.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C].New York: Springer,2007.

[6]Mills K.A. Access to Multiliteracies[J].Ethnography and Education,2007,(2):305—325.

[7]Pullen L.D., Cole R.D. Multiliteracies and Technology Enhanced Education[M].New York: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09.

[8]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3—12.

[9]韦琴红.多元识读理论解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9—62.

[10]朱永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

[11]張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12]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2):28—32.

[13]陈映苹.从一次国际会议解读多元识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169.

[14]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多模态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