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红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社会已经在新的时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创新驱动理论的提出,使我国社会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时至今日,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也对当前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时俱进迎合社会创新驱动战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度也成为了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唯有切实承担起社会转型趋势下的新使命,才能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改革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重点探讨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以期能够为更多学者进一步深入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创新驱动;社会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010-03
社会发展至今已经步入了转型阶段,加强社会的创新管理成为了创新驱动理论的重要内容,要求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借助各领域的创新促进社会朝着和谐化方向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创新已经成为了整个国际的重要战略,归根结底,创新时代环境下的国际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重要战略抉择,因此被当前教育界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并贯彻创新教育,才能切实培养出能够符合时代发展浪潮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从而通过系统并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贯彻促进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化,最终实现创新驱动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促进我国社会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立足于创新驱动社會转型大背景,探寻出当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创新型人才的特质
1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了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针,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科技的创新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支撑,只有将科技创新定位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才能有效推动我国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之路,立足于全球化高度谋划创新并推动创新。创新驱动社会战略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的转型指引出了新的方向,这就要求我国社会的发展应当坚持创新引领新常态的原则,把握住当前国际产业每一次变革的机遇,大力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转型发展的加速。
2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及特质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存在着诸多种解释,当前国外关于创新型人才通常是从心理学角度来定义的,认为人才只有符合多方面的心理特征才算达到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国内学者对此提出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固然需要具备应有的创新能力,但结合当前创新驱动社会的战略背景来看,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在具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具有着较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1]。具体来讲,新时期的创新人才应当具备几方面的特质:第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创新意识指的是人们探索并发现问题的主观欲望;而创新能力则更偏向于一种人的综合组织,即是否能够广泛利用各类资源独立解决问题。创新型人才创新意识的养成主要来源于创新思维,因此这种思维的训练必不可少,只有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训练力度不断加大,才能催生出创新意识的萌芽,进而通过不断地发展累积自身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形成有别于一般人的思维意识,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独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单一的知识结构很难使人才达到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只有具备立体的知识,才能为思维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开阔性的视野亦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要素,所有的创新均不是空穴来风,也不局限于意识层面,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创新奠基。社会发展至今,衍生出了诸多的边缘学科与边缘理论,尤其是在多学科交叉的作用下,决定了传统的仅有一技之长的人已经无法再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只有人才不拘一格,拥有立体的知识结构且具有高瞻远瞩的敏锐洞察力,才能精准把握住社会发展的新航向;第三,具有着坚定的意志力与顽强不息的精神。意志力指的是在朝向创新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毅力和决心,包括行为的自觉性与多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任何事物的创新,都具有着相当高的不确定性,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才能形成不竭动力促进人们斗志的提升,进而通过顽强不息的精神将所有理念付诸于行动,最终完成创新实践;第四,具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多重因素的共生结果,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创新仅依靠单打独斗显然困难重重,只有人们将创新的目标定位在服务于社会需求上,并借助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才能确保创新的价值。
二、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在社会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结合当前社会的形势能够看出,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社会转型提供创新驱动基础、促进社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当代社会文化变革三大方面:
1驱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实践
回顾全人类的发展史能够看出,“人兴则国强”实为亘古不变的历史法则,中华民族自始至终秉承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明,成就了中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荣誉。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依然在为全民族的进步而不懈努力,创新作为中国兴旺发达的动力已越发强劲,由此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创新驱动社会转型的目标依然是为了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旨在于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全面整合社会创新资源,才能为社会转型效率的提升提供不竭动力[2]。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亦是创新的主导者和践行者,只有人才发挥出足够的力量,才能使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已将创新驱动作为导向,社会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社会的综合实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在整个国际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全球化发展的当前,所有国家的综合实力均在飞速发展,不进则退的法则始终在强调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力依靠知识、科技、文化等创新要素,而所有要素价值的生成,无疑均需要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实为驱动社会创新发展实践的动力来源。
2推进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完全是创新驱动社会转型的根本目的,即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创新来提升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本质上就是人才创新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社会创新的发展史就是依赖于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而形成的一个社会创新史。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源于企业的运营,创新能力的竞争也就能够缩影到企业以及企业人才的竞争当中,因此企业的竞争也就顺势成为了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企业具备足够的综合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在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进而发展成为社会转型的创新驱动力。
3创设当代社会创新文化环境
近些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发展的成果举世瞩目,社会转型也正在进入深化的阶段。然而社会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创新型社会转型也不能仅仅依赖于硬实力,同时更需要借创新文化氛围的创设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社会的核心要素,其综合素质必然决定着创新型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构成。而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又有着广阔的覆盖面,虽然难以一概而论,但大体上依然可以分为人文与科学相融的知识素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只有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够高度凝聚,才能在全社会掀起一股创新热潮,使当代科学思想被广泛弘扬,在社会当中创设创新的文化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转型。
三、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的创新型人才自有着相应的特质,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型社会转型的作用亦无可替代,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创新驱动社会转型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所有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依靠人才的推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亦被提出了全新的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人才的培养原则应该是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势而不断对人才培养战略进行全面的调整,以保证人才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切实需要,新形势直接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打造学生的一技之长,然而当前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使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亦需改革。结合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以及作用,笔者认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结合创新驱动社会转型的战略需要,进一步打造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3]。
1构建能够作用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回顾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不难发现,长期以来都在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竭力对学生进行该专业所需的理论教育,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几乎被忽略,学生也始终仅为学到一技之长而努力。然而社会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使当代高等教育的创新成为了必然趋势。对此,高校应当突破传统院系之间的学科壁垒,融化传统时期的学科坚冰课程体系,在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全面贯彻对学生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旨在能够通过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养成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高校不同院系专业教育者应当切实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布局,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并对传统的单一化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借启迪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应用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与此同时,在专业学科体系当中融入人文素质教学,并深化“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宽阔的平台,以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2打造创新素质教育模式
有史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在追随着社会的发展步伐而前进,教育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创新,社会的创新又在反作用于教育的创新,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成为了社会创新发展与教育事业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根本动力。纵观当今国内外各大名牌高校,很多均具有着良好的创新文化气息,也正是其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成就了一大批学术大师与科学精英。随着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创新素质教育理念综合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精髓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该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殊途同归,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并更好地服务于创新能力的提升[4]。对此,当代高校应当切實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将大学生的发展观定位在创新发展层面,并以此作为当代高校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切实定位高校教育宗旨,深化多学科交叉互动,营造平等互融的学术氛围,鼓励高校学子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并形成一种文化起到积极的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3组建创新科研队伍促进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校创新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自身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只有高校自身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在校园内部身体力行创设出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应当切实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育计划,在高校内部成立专门致力于创新教育模式研究的创新科研队伍,以确定高校创新教育的方向,以此来塑造出具有高水平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创新转型需要的创新能力较强的领航者。与此同时,选拔并培养该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科研骨干,带动高校学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高层次专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立项科研课题的创新性,以不断增强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科研队伍的建立与完善整体化推动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高校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树立良好的榜样。
4重视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始终致力于通过对人才专业水平的培养达成就业率提升的目标,虽然高等教育的任务相对明确,但这种模式在社会创新发展的当前已不再具有适用性。早些时期,我国教育部就曾明确提出过,高校要将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5]。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社会转型的需要亦不断对此予以突出强调,这就要求当代高校应当切实树立起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意识和理念,并大力开展创新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实践才能有效夯实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这对于我国社会创新转型的深化乃至于我国在全球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均具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应当切实调整教育模式的机制和体制,真正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标尺,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力度,形成高校办学的特色化优势并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只有将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定位为高校教育的核心,才能为教育结构的优化打出充足的提前量,在保证创新教育内涵不断发展的同时,将创新教育理念有效外延扩张。
四、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至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社会的转型发展既是必然趋势,又是迫切需要。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恒久动力,只有不断加大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确保社会创新得以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2]伊娜.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驱动路径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128—130.
[3]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枣庄学院学报,2014,(1):95—96.
[4]项子微,蔡文伯.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52—53.
[5]徐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和解决方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