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丹 张晓春 郑智文
甲型H1N1流感患者隔离期间的心理护理
崔丹张晓春郑智文
目的探讨H1N1流感患者隔离期间的心理特点,以便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104例由感染科负责隔离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谈话、记录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采取的心理干预措施,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搜集整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心理干预。患者使用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评分进行评价,并对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对2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比较,发现2组患者在干预前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但是仅仅存在轻微的抑郁症状。比较中发现,干预前,观察组焦虑评分为(22.3±5.2)分,与对照组焦虑评分[(22.6±6.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大于14分,说明2组患者在干预前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干预前,观察组抑郁评分为(17.1±3.7)分,较对照组的抑郁评分[(17.5±4.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抑郁评分稍超过17分,说明2组患者虽然存在抑郁症状,但是其症状较轻微。干预2周后,发现观察组焦虑评分为[(20.1±3.9)分],与对照组的焦虑评分[(23.8±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仍明显大于14分,说明2组患者在干预后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但观察组患者较干预前的焦虑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发现观察组抑郁评分为(16.2±4.4)分,较对照组的抑郁评分[(16.9±4.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抑郁评分稍小于17分,说明2组患者在干预后轻微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但观察组患者较干预前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室环境评分[(4.23±1.50)分]较对照组[(3.29±1.1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评分[(4.50±2.23)分]较对照组[(3.31±1.0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护理作用评分[(4.18±1.57)分]较对照组[(3.44±1.6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护理质量评分[(4.31±2.01)分]较对照组[(3.38±1.9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甲型HlNl流感患者在隔离期间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需要护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H1N1流感;心理护理;护理;焦虑
由于H1N1流感的大范围传播和隔离治疗护理对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造成了H1N1流感患者心理状态波动[1]。有研究指出,感染患者在隔离治疗期间表现为明显的焦虑症状,其主要原因是对于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和医生或者护理人员对于疾病的预后情况与患者的沟通较少[2,3]。由于对于新出现的H1N1流感病毒的准备不够,不仅引起人们的恐慌,而且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的发生和治疗效果的下降[4]。心理护理是着眼于新型流感患者的实行的一种护理干预,鉴于普通群众对于甲型流感的知识了解甚少,故行心理上的安慰和心理需求上的满足,同时进行H1N1流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让患者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生和转归,让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疾病,并能够从疾病的恐惧中走出来,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3],需要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H1N1流感患者104例。104例患者均符合H1N1流感的诊断标准,并且其中有1项或者几项检查结果符合[5]: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证实核酸检测结果呈现阳性;通过酶联免疫检测技术证实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并且升高倍数在4倍以上;通过特殊的检测手段检出病毒本身。104例研究对象,男61例,女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31.7±8.4)岁;观察组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龄(32.2±6.9)岁;入组患者均自愿参加。
1.2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所有患者进入研究队列以后,对其进行基本资料的调查统计,首先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然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查,伴随症状的发病情况。特别注意患者的发热高低情况,咳嗽严重情况,呼吸困难的严重情况,有无伴随肺炎的发生等临床特点[1]。
1.3护理干预H1N1流感相比于其他流感能够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故引起患者的恐惧等情绪,特别是由于治疗效果不好,焦虑、紧张等不仅可能会引起患者以及其家属的烦躁,而且能够引起治疗不佳和医患关系的矛盾[6]。首先,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患者鼓励等,H1N1患者明显存在焦虑等,其内心的想法没有办法倾诉,而且由于家属害怕传染,不能陪伴在患者身边,导致其症状加重和孤独,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给予心理干预,适当的肢体接触,多去安慰他们,适当的进行关心,多去问候他们,注意患者的精神层次的渴望,让他们自己觉得获得了尊重和体会到了护理人员的安慰和爱护[4]。其次,在要求隔离的情况下,鼓励家属适当增加对患者的探望,鼓励并支持患者从疾病中康复,患者自己不能够出院,其希望家属能够多探望,多了解患者的担心对其进行鼓励和宽慰,家属在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护理人员不应该因为隔离就阻断这种作用,而是适当的去建立这种患者与家属的联系[7]。对患者进行H1N1相联系的知识进行普及,鉴于普通群众对于甲型流感的知识了解甚少,故最基础的知识需要从病毒的产生,传播途径和日常治疗处理措施,以及治疗后的疾病整体转归情况等方面进行普及宣教[5]。减少因为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而引起的恐慌,知识的普及不能仅仅局限于海报和宣传画报等形式,应该有护理人员自己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讲解,注意知识的准确性[8]。
1.4汉密尔顿量表使用汉密尔顿调查量表,对其进行精神障碍的发生状况的评价,其中抑郁评分超过17分为抑郁症状,焦虑评分超过14分为焦虑症状[4]。此评价结果能够显示患者的精神状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精神障碍。护理满意情况的调查使用满意度调查量表,其中评分主要包括环境、态度、心理护理的作用和总体质量评分4个方面进行,评分高低使用1~5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2.1临床特点H1N1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04例临床症状中,均出现体温波动,波动幅度37.1℃~40.2℃,其中发热时间2~17 d,平均(7.3±2.6)d,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104例患者均出现程度不一的咳嗽,其中出现严重剧烈的咳嗽症状的患者24例,多表现为干咳,其中有黏液样痰液9例。104例患者中,出现肌肉疼痛的患者11例,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14例患者出现咽部不适,伴随咽部充血和疼痛10例,伴随扁桃体肿大8例。104例患者出现胸部不适21例,其中出现明显呼吸困难的患者12例。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状态比较对2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比较,发现2组患者干预前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但是仅仅存在轻微的抑郁症状。比较中发现,干预前,观察组焦虑评分为(22.3±5.2)分,与对照组[(22.6±6.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大于14分,说明2组患者在干预前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干预前,观察组抑郁评分为(17.1±3.7)分,与对照组的抑郁评分[(17.5±4.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抑郁评分稍超过17分,说明2组患者虽然存在抑郁症状,但是其症状较轻微。干预2周后,发现观察组焦虑评分为(20.1±3.9)分,与对照组的焦虑评分[(23.8±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焦虑评分仍明显大于14分,说明2组患者在干预后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但是观察组患者较干预前的焦虑评分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发现观察组抑郁评分为(16.2±4.4)分,与对照组的抑郁评分[(16.9±4.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抑郁评分稍小于17分,说明2组患者在干预后轻微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但是观察组患者较干预前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n=52,分,±s
2.32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对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室环境评分为(4.23±1.50)分,较对照组[(3.29±1.1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评分(4.50±2.23)分,较对照组[(3.31±1.0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护理作用评分(4.18±1.57)分,较对照组[(3.44±1.6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护理质量评分(4.31±2.01)分,较对照组[(3.38±1.9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n=52,分,
对于H1N1流感患者特殊群体,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病毒传播知识的讲解非常重要,这能够使流感患者和家属获得相关知识,明显减轻流感患者的害怕和恐慌心理,减少了入院后焦虑的评分情况[9]。同时,纳入的H1N1患者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通过护理人员实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将患者的心理安慰和帮助作为重点,以课堂教育的形式和患者—家属—护士的互相交流为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干预[6]。在进行流感治疗或者症状控制的过程中,隔离的要求和过程会影响他们的状态,引起他们的担心,这要求护士在隔离前和治疗过程中开始进行状态的评估,进行相关的沟通,让H1N1患者了解,隔离治疗只是暂时的,让患能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倾诉,解答患者的疑惑[10]。但是也应该注意心理干预措施的引入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这需要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虽然这种护理模式加大了工作量,但是合理的沟通技巧能够减少无目的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方向,提高沟通的效率[8]。有研究发现,对于合并抑郁的患者,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隔离时的焦虑和抑郁情况[9]。
对于H1N1流感患者,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对患者进行H1N1相联系的知识进行普及,鉴于普通群众对甲型流感的知识了解甚少,故最基础的知识需要从病毒的产生,传播途径和日常治疗处理措施,以及治疗后的疾病整体转归情况等方面进行普及宣教。减少因为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而引起的恐慌,知识的普及不能仅仅局限于海报和宣传画报等形式,应该有护理人员自己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讲解,注意知识的准确性[7]。同时要注意满足患者的需求,其中一位患者因为仪器声音较大影响睡眠,引起明显的不满情绪,通过积极的沟通,最后关闭相关仪器后取得了患者的认可。护理工作是患者接触医疗救助的直接方面,其满意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其对医疗救助的态度。在护患关系矛盾的今天,其造成的因素是多方面,不能及时满足患者需求是产生护患矛盾的重要方面,不能及时交流亦是重要的一面,在本次研究中要求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多交流,多安慰,让患者能够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细致,提高其认可。经过干预也发现患者对环境和态度等方面的护理工作更为认可和满意。
1孙梅花,郝惠英.心理干预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护理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286-4287.
2Leknes H,Sturtzel IE,Dye C,et al.Environmental release of oseltamivir from a Norwegi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 during the 2009 influenza A(H1N1)pandemic.Sei Tot Environ,2012,414:632-638.
3王胜敏,代靖,马莉,等.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护理措施与医院感染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9-30.
4谢碧香,许乐,黄维,等.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隔离期间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883-3885.
5杨淑玲,朱顺芳,李园,等.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护理学报,2010,17:25-27.
6孙晓强,温秋芳,陈晓梅,等.2013-2014年宁夏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状况及序列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16,38:13-15.
7彭颖,谢乐云,钟礼立,等.湖南地区2011~2012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病毒病原研究.医学临床研究,2014,31:767-770.
8王艳,刘艳丽.流行性感冒疫苗发展进程回顾及发展趋势.河北医药,2015,37:1720-1721.
9林建生,傅清流,林志斌.泉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特征.医学临床研究,2015,32:2122-2124.
10张振国,孙丽,张富斌,等.河北省甲型 H1N1流感裂解疫苗异常反应监测分析.河北医药,2014,36:2677-2680.
2016-04-10)
10.3969/j.issn.1002-7386.2016.15.046
063000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
R 473.74
A
1002-7386(2016)15-23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