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丽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型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首先以政策为主导,逐渐改变现行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根源问题;其次企业必须大力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技术人才 短缺 培养途径
一、技术型人才短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技术型人才常处于生产一线或工地现场工作,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技术型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技术型人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运行过程的具体操作者,其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对技术型人才的忽略和轻视,将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也由原先的依靠自然资源及资本的硬实力的竞争开始向以科技、知识、人才为主导的软实力的竞争转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的比较优势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技术型人才的合理运用和培养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现实中许多企业却存在着技术型人才青黄不接、“技术断层”现象,已直接导致企业竞争力被削弱。而近年来,“就业难”、“用工荒”矛盾问题日益突显,所谓的“用工荒”主要就是指技术型人才总量短缺。可以说,技术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技术型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1.政策制度原因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企事业单位在用人上一直采取身份管理。干部身份是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单位之间、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必备条件之一。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员在政治待遇、就业范围、工资福利待遇上比工人身份的人员具有明显优势。虽然现在国家提倡打破身份管理,但身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仍根深蒂固。同时社会招聘对人才的要求首先关注的就是学历,认为学历越高越是人才。用人单位为招引高学历人才更是不惜提高优惠政策,优惠劳酬。这种政策性的引导使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取得高学历,而不是读技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因为按现行的管理制度,技校或职业学校毕业后身份仍然是工人,学历也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技术型人才的来源。
2.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对青年择业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社会上前几年一直流行的“白领”“蓝领”的区别,更是让人们“非大学不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年轻人的择业观也更明晰,不愿意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根据社会调查资料,我国城市孩子普遍不愿意上技校,家长宁可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上大学或者出国留学,以期将来出人头地。目前大部分的技校学生来自于农村,他们上技校纯属无奈之举,因为上技校不需要出学费。在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中,技工比例占到了大多数,而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增,技术人才却成为稀有人群。
3.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忽视
全社会重视职教氛围不浓,社会认可度不高。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学而优则仕”、重“管”轻“工”等传统观念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一时难以改变。一些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普通高中,对职业教育关注不够,表现在资金投入不够,经费难以到位,设备陈旧,校舍不足,缺乏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很多老师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4.经济转型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加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技术型人才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技术型人才作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正在通过与先进技术结合而升级。企业研发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增加产品技术含量,需要一支高技术的研发团队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技术型人才的支撑,不但很难改变我国长期停留在国际产业链分工最低端的状况,而且很难摆脱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分依赖。这样,我国就难以真正实现产业升级。
5.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激励机制不完善
技术型人才不仅需要社会培养,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只顾追求短期效益,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培训投入一般比较低。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也是造成技术型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技术人员提高技能的愿望不明显。
技术型人才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因此也需具备一定的理论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与其他人才相比,技术型人才需要具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专门知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应更强。同时,技术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和开拓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剧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对技术型人才加强培养是当务之急。
三、加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培养技术型人才最主要的途径是职业教育机构。但现实中“就业好,招生难”是大部分职业教育机构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应当围绕“整合、调整、发展”六字方针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首先,要整合所有职业技术教育力量,把现有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及企业培训机构的力量整合起来,实现“大职教”规模,统一管理,根据特点分别承担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责任。这样既可以加强师资和硬件设施建设,又可以防止教育培训的交叉、重复,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会增加,最终形成“好生源、好资源、好就业”的良性循环。其次,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共生”模式。有资质的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承担者,企业委托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定向招生进行培训。教育机构作为合作主体的另一方,应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和实践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教育的内容安排和结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全方位与合作企业对接,使培养出的人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教育机构不能片面迎合企业的短期利益需求,而应充分考虑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教学。政府在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的同时,可依据《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条例,在制度方面给予引导,或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政策,营造激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宏观环境,使双方共享合作利益。
2.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
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便没有高质量的工程、产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正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不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广泛投放使用,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因此,企业内部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技术工人提高技能。
首先,要大力宣传技术人才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宣传,提高技术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将能力强、技术过硬的技术型人才吸纳入管理层,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其次,建立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为技术人才施展才能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一是建立以业绩为核心、以能力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 积极探索技术人才的多元评价机制, 拓宽技术人才的成长通道。把建立技能人才的科学评价机制与完善技能人才的相关待遇相结合,不唯身份、学历、资历为依据,而是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 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杠杆作用,让真正技术过硬,能力突出,贡献大的人才获取相应的工资和生活福利待遇。
第三,为技术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建立一整套面向未来的培养计划。企业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 为技术人才提供受教育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 满足了技术人才的学习发展需求。
第四,有目的地储备人才,增强技术人才后劲,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是对新进企业的青年技工进行培训时,有目的地引导、培养广大青工钻研技术、岗位成才,要专门安排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傅或技师进行传、帮、代,企业要与老师傅或技师签订导师带徒培训协议,并明确培训应达到的目标和奖惩条件等;要在工资方面对带徒人员实行政策倾斜,使其工资收入高于同岗位的其他人员。同时,企业应要求青年职工要尊重师傅,认真学习技术,确保企业内的关键设备和重要技术岗位后继有人。
第五,实施人才内部交流制度。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一个人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越长,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难突破,而换一个岗位或环境,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某些技术人才本身就有较强的流动倾向, 其流动具有某种必然性,他们或者是由于对原有工作失去兴趣,或者是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新技能。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可以采取内部交流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学习提高技能的需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势,尊重和满足员工发展愿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技术人才搭建平等竞争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达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总之,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的出现是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导致技术人才需求与产业需求之间产生的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劳动者共同努力,以实现人力资本的结构优化配置。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产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樱.新常态下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
[2]陈诗达.浙江技术工人紧缺现状、原因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
[3]朱志敏.技能人才短缺状况为何难以改变[J].中国人才,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