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第四轮辞职现象分析

2016-08-11 10:17冯玉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制公务员机关

冯玉

2016年初,浙江省某知名公立医院副院长跳槽任民营银行副行长,引起公众热议。2014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辞职去企业或自主创业人数明显上升,渐成现象级趋势,有媒体将之与改革开放初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辞职做“个体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大量体制内人员“下海”经商、本世纪初因机关精简及“入世”机会而产生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转投企业现象,并称为“机关事业单位辞职潮”。本文对此作一些分析。

一、哪些人在辞职

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辞职或准备辞职者主体是40岁上下的业务骨干,及更年轻的新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良好素质,具有较强能力。辞职去向一般首选效益好的企业,如上市公司、外企、国企、效益好前景佳的民企,也有自主创业的。

二、为什么辞职

在笔者所接触的辞职者中,经济利益是决定其去留的首要因素,也有其它一些因素。大致有这些辞职动因:

1.文化冲突

机关事业单位长期稳定、规范的工作秩序形成了稳重、规整、层级分明的管理文化,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对此感觉陌生,有人抱怨“感觉自身性格根本融入不了那种氛围,往往是干了不少落不到好,人际关系都是表面敷衍,没有能真心做朋友的”、“是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考的,进来之后想想今后三四十年都这样了,各种悲观绝望。想换个环境,真心觉得不适合这样的单位氛围”。

2.职业发展困惑

在一个论坛里,有体制内的人这样说:“感觉脱节了,有断层,感觉什么都没学到,基本算不上什么工作经验,出去都不知找什么工作”、“在事业单位待了半年,除了锻炼了我忍耐的能力和一些礼节上的处理,基本没啥可学的”、“感觉在这里待得真是一滩死水,碌碌无为,梦想渐渐被磨蚀掉了”、“觉得机关太死了,感觉私企更注重个人能力,可能企业也有企业的不好,不过现在每天真是过的重复的日子,真的很无趣,没有紧张,没有激动,没有期待”。

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发展通道并没有阻塞,每位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逐步获得晋升,但这些人显然向往更激动人心的快速发展。

在“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筛选机制下,机关事业单位中青年人员素质和能力普遍较高,同样素质能力者无论进企业还是自主创业一般都发展得不错,体制外的榜样给了体制内者想象空间,令一些人心向往之。

3.工作压力

在一些人印象中,机关事业单位是“养老单位”,一杯茶一张报纸混混日子,事实是,目前体制内工作并不清闲,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岗位工作强度高过一般企业。

公务员们对“白加黑、五加二”都不陌生,加班加点是常态。虽然“八项禁令”减少了很多接待应酬任务,大受公务员欢迎,但随着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各种新的社会治理任务不断出现,公务员的工作量始终呈上升态势,公务员“过劳死”的报道常见诸报端。在“简政放权”没有完全落实前,这一趋势难以改变。

而事业单位也不轻松。有人说“事业单位要晋升,各种考核标准让你头疼,资历、年限、职称,更别说领导还握着关键的一票”,确实,事业单位人员晋升一级职称可涉及几十个评审指标,每个指标都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积累,决非易事。日常工作也不轻松,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后,“减人增效”成为主流导向,个体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4.收入压力

网上有公务员吐槽“银行卡的余额让人绝望”、“我到手工资只有一千块”。和体制外中上水平的企业比,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并没有优势。

公务员自06工改后,至2014年已九年没有加工资,虽然2015年因实行养老金并轨而普涨工资,但扣除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个人缴交额后,实际涨幅很有限。事业单位自2010年岗位设置后没有普调薪酬,近年推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对于预算外收入设置了限额,部分效益好的单位收入是下降的。此外,一个民众乐见的事实是,部分公务员原有为数不少的灰色收入,此届政府任上,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卓著,灰色收入大幅缩水。

体制内外两种薪资文化的差异也造成了压力。机关事业单位“不唯资历、能上能下”的导向始终未真正落实,晋升、加薪仍与工龄、任职时间紧密相关,整个职业生涯的薪资曲线是一条缓慢上升的斜线,工作越久收入越高,中青年处于薪资曲线的较低位置。而企业的薪资文化功利得多,与贡献挂钩紧密得多,整个职业生涯的薪资曲线呈抛物线型,青年时期上升很快,年富力强时到达顶点。体制外同龄人的快晋升、高收入是促使体制内中青年出走的又一重要诱因。

5.退休待遇之惠取消

因笔者长期在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工作,经常有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朋友、熟人问询有关辞职得失,被问最多的是养老金事宜,养老待遇是令部分人员徘徊不去的重要原因。

养老制度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工资是按退休时的工作年限、职务或职称厘定的,与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金额多寡没有关系。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晋升机制中对年资的重视,工作几十年后退休,普遍已具备较高职务或职称,退休工资通常不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工资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确是多年事实。

按养老制度并轨前的规定,离开体制者退休待遇下降明显。正常办理手续经批准的机关事业单位辞职去企业人员,不再适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工资厘定办法,改为按企业退休人员计发养老金,其在体制内工作经历按“视同缴费”办法补建个人帐户,机关辞职去企业人员还可享受一次性补贴并纳入个人帐户。这些措施使“视同缴费”期间的个人帐户可高于企业员工的平均水平,但最后所获的养老金与体制内退休比还是有较大距离。如果属于“擅自离职”等情形,其机关事业单位视同缴费年限“归零”,晚年生活更将失去保障。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待遇“双轨制”宣告结束,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形成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证。按照制度设计,目前已在体制内的工作人员都属于“中人”,多地的实施细则中,对“中人”设立了过渡期,过渡期内“保低限高”,通过设立职业年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但“过渡期”普遍为10年,现在的中青年人未来退休时虽也有职业年金做补充,但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去除了体制内中青年辞职的最大顾虑。

6.外界观念转变

人事部早在1990年出台《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的通知》,1995年出台《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辞职并不容易,一则是短期内对原有工作有影响,二则是管理者担心对在职人员的示范效应,更有一些干部觉得下属辞职很没有面子。提出辞职者大都会遭遇重重阻挠,领导一边以各种人性关怀留人,一边轻者卡着不批,重者被索要培养费,甚至威胁除名。近年来,随着管理法规日益健全,用人机制日益灵活多元,辞职案例日益增多,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辞职问题上,已逐渐形成了更为开明的氛围,辞职程序日益变得简单便捷,使相关人员更有勇气迈出这一步。

来自家人的担心也是重要障碍。目前,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社会大众的观点也在发展,许多人看到了体制外的机遇,持支持态度的家属越来越多。

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近两年企业界的发展机遇是重大动力

1.产业转型带来的机遇

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路清晰,举措得力,经济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明显,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催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人才供应出现缺口,岗位薪资水涨船高 。机关事业单位是高端人才集聚地,产业界的发展新机遇吸引了大批人才从体制内出走。

以事业单位人才占比最高的教育和医疗领域为例。2014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284亿元,2015年达到399亿元,其中K12互联网教育领域从业人员近30万,吸引了大量公办学校教职工、教育主管部门专业人士。沿海某市主城区,教师流失率往年稳定在0.5%左右,2015年骤然升到1.2 %。而健康产业的美好前景令体制内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争相加入,某媒体罗列了2014年以来公立医院人员去民营医院任职的若干案例,出走者全是知名大医院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2.“双创”带来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各地各部门出台了大量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参与两创实践的政策,如,多地对于自主创业或去企业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员允许五年内保留公职,某地区鼓励教师在公办和民办学校间有序流动,辞职去民办学校的教师如果想回公办学校可以不经公开招聘直接进入考核聘用环节,等等。2015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超过1.1万家,这其中自然有机关事业单位辞职人员的份额,2015年,笔者的熟人中有5位公务员辞职,其中3位自创企业。

三、如何看待这轮“辞职潮”

1.积蓄势能释放后辞职率将回归正常

机关事业单位之前十多年间离职率极低,往往一个市一年才走几个,远低于其它用工组织。文化冲突、职业发展困惑等问题并不自今日始,某些有辞职意向的人群可能因为退休之惠、现实利益等考量而难以下决心走出去,偏低的离职率背后累积了一批想走而未走者。如上所述,2013年以来,树廉政、反懒政持续加压挤压了当下的不合理收益,养老制度并轨改变了未来预期,产业转型和创新创业机遇增加了“走出去”的动力,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力量打破了原有的微弱平衡,促使部分想走未走者下定决心出走。长期积累的势能一下子集中释放,给外界的感觉是出现了“辞职潮”。随着这部分势能被释放,今后几年,机关事业单位离职率应将回归到平稳水平。

可能出现的负面案例也将起到警醒作用。虽然从体制内出走者成功的比较多,但也不乏失败者,即使是事业成功者,也有一些因种种原因过得并不舒心,如因“社会地位”下降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因不适应企业绩效文化而产生的压力,因远离权力中心和技术前沿,获取信息渠道变窄、业务交流平台变小而产生的惶恐。之前几轮“辞职潮”后都有谋求重新回到体制内的人,这轮“辞职潮”过后,应该也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上述人员,这些人员的负面经历和情绪会使此后的人员更为理性考虑辞职问题。

此外,2015年开始实施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2016年多地启动了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也都将起到一定稳定作用。

2.正常的人员流动有利组织健康和社会发展

过低的离职率并非好事,正常的组织应该存在一定的人员流出率,通过有序流动促进组织新陈代谢。一般认为,离职率在百分之几是健康的也是必要的,有的企业百分之十几的离职率都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与之相比,即使被称为“潮”,机关事业单位的离职率仍然很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2013、2014年离开公务员队伍的人数分别是247、278,相对于该市数万人的公务员队伍,比例只近1%。

辞职潮冲走了一些不适应或不安心体制内工作的人员,腾出位子给更合适的新人,提升了机关事业单位存量队伍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醒准备进入的年轻人认真思考择业目的,打消了部分人的盲目报考念头,减少了以后的不稳定因素。

人员辞职短期内使所在单位的工作受到一些影响,但从社会全局角度看,这是一个人才重新配置的过程,人才流到了更符合个人意愿、更能发挥个人作用的地方,人力资源效率得到提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本身能力素质较高,经过体制内工作的历练后,全局意识、统筹能力、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较强,“辞职潮”部分缓解了经济转型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同时具备体制内工作经验及企业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推进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经验看,前三轮“辞职潮”都没有对机关事业单位造成长期影响,反而对此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长远促进作用。希望集团的刘永行兄弟、万科的王石、联想的柳传志、阿里巴巴的马云、万达的王健林、万通的冯伦、SOHO中国的潘石屹、泰康人寿的陈东升、巨人的史玉柱、中国国际期货的田源、慧聪网的郭凡生,新东方的俞敏洪、财经作家吴晓波……,大量目前活跃在经济前沿的企业家和其它领域的领导者都曾是从机关事业单位辞职的先行者。

四、未来展望

1.有望招录并保留更合适的人才

公务员以其安全稳定性被世界范围内职场人士公认为好工作,在中国,公众对事业单位也抱有同样认知。虽然近两年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热度有下降,但考录比仍远高于一般企业,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录比仍达40∶1。其实,即使热度下降,也未必全是坏事,冷静的招录氛围将使招考方和报名方都更理性,有利于招到并保留人岗匹配度更高的工作人员。

2.有望营造更有活力的用人环境

当然,由于辞职人员中青壮年业务骨干居多,对于这一轮“辞职潮”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人才流失将倒逼机关事业单位尽快全面落实用人制度改革。近年来,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开始实行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部分地区还开展了公务员聘任制试点。事业单位也正在加快分类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这些措施都将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稳定带来深远影响。

更大的希望在更年轻的一代。曾听一位年轻人说,哪怕公务员不吃香了,我毕业后还是要去考,不图有很高的收入,家里就我一个小孩,爸妈会帮我买房,即使小点也没关系,也不为光宗耀祖,堂哥比我能干多了,我就是想做点管理社会的事,做点有意义的事。

可以预期,机关事业单位未来所迎来的考生中,将会有更多不为衣食忧,只求实现心中理想的“真爱”,下一代人将会给我们的社会治理带来更多活力和惊喜。

猜你喜欢
体制公务员机关
沪检“未保”以案说法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机关党建共建联建 结对帮扶精准发力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经典来信
12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