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份额演进的一般规律※
——基于历史数据及增长理论的解释

2016-08-11 09:44
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6期
关键词:熊彼特国民收入阶段性

李 琦

劳动份额演进的一般规律※
——基于历史数据及增长理论的解释

李琦

内容提要:尽快扭转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发达国家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近150年的数据表明,劳动份额会出现阶段性波动,但最终将收敛到70%~80%之间。从增长理论来看,劳动份额所表现出的长期收敛和阶段性波动特征,可以由长期增长中卡尔多式稳定增长和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交替过程来解释,前者决定收敛,后者导致了波动。因此,前期大幅下降的我国劳动份额,未来持续上升并向发达国家收敛可以预期,但过低的分配份额仍需要公共政策加以提升。

劳动份额演进规律卡尔多式稳定增长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

一、引 言

劳动份额,指的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劳动份额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我国劳动份额相比1995年下降幅度达25.8%,最近几年的劳动份额虽略有回升,但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李琦,2012)。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转型期,尽快扭转劳动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对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如何看待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劳动份额大幅下降这一现象?它是一种阶段性变化还是长期趋势?国内学者给出了多种解释。李稻葵等(2009)认为,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首先由劳动份额较高的第一产业向较低的第二产业变化,劳动份额在这一时期将出现下降;当产业结构再由第二产业向劳动份额较高的第三产业变化时,劳动份额将重新上升,因而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趋势将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即劳动份额先下降后上升,转折点约为人均GDP6000美元(2000年购买力平价)。他们认为,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劳动份额将很快进入上升通道。罗长远、张军(2009)与李稻葵等(2009)持有同样的看法,但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中国目前还处在U曲线的下行区间。郝枫(2012)基于国际与历史比较视角,发现劳动份额具有“型”演进规律,“水平型”和“U型”规律均可视为其阶段性特例,这意味着劳动份额会出现短期下降,但长期会逐步上升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王永进、盛丹(2010)通过将技术进步方向内生化,认为技能劳动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呈“驼峰形”特征,技能劳动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呈“U”形关系,进而解释为何在技能劳动供给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劳动收入占比呈现“U”型演变规律。蒋为、黄玖立(2014)的经验研究发现,国际生产分割的上升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且这种负向效应随着中国资本积累进程不断减小,呈现明显的“U型”趋势。

上述研究给我们理解和把握我国劳动份额变化及发展趋势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但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及其演进,重要的是要认识其长期演进趋势及其规律。事实上,包括劳动份额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大体稳定不变,曾经被卡尔多认定为经济增长的程式化事实,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劳动份额下降的事实,很多经济学家将其归结于短期或中期的波动而不是长期趋势,对“卡尔多事实”仍然坚信不移。显然,对于最近20年我国劳动份额大幅下降现象,需要分析收入分配的长期演进规律及其内在机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思想,本文考察了自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末近150年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劳动份额动态演进,发现劳动份额从长期来看是上升的,并且不管初始劳动份额有多大差异,最终一般会收敛到70%~80%之间。对于这一演进模式,我们用增长理论进行了解释。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时间呈现出的是“卡尔多式稳定增长”,劳动份额的演进是一个向稳态收敛的过程,但阶段性“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将导致劳动份额出现波动。“卡尔多式稳定增长”和“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相交替,导致了劳动份额在特定阶段出现上升或下降趋势,但最终会向稳态收敛。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其本质是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制度红利所产生的“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劳动份额出现阶段性下降不可避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未来劳动份额的缓慢回升并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样可以预期。

二、劳动份额的稳定与变化:是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2009)在一篇引起较大争议的文章中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演变存在着U型规律,即劳动份额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演进趋势,转折点约为人均GDP6000美元(2000年购买力平价)。他们认为,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因此他们预期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左右 (即2011年前后)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可能进入上升通道。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 (2000购买力平价),按照李稻葵等人的预测,劳动份额应该就此进入了上升通道,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报告的数据,2012年我国的劳动份额却比2009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

进一步看,像江苏这样的发达省份其人均GDP早在2005年已经突破6000美元 (2000购买力平价),但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报告的数据,2005年之后的江苏劳动份额并没有出现李稻葵等人所预测的上升,相反却出现了大幅下降,最低的2008年相比2005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最近几年虽有所回升,但仍较2005年低了近4个百分点。

我国劳动份额下降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至今只不过20年时间,充其量只能说是中期。从中期来看,产业结构变迁、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市场结构、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劳资谈判地位的变化,都将会对劳动份额产生影响。因此,从中期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劳动份额的长期演进的规律性趋势,其结论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当前对劳动份额变化的趋势性认识,大多是基于中期数据所归纳出的阶段性规律。比如,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制造业1899-1922年的数据提出了著名的不变规模报酬和不变要素分配份额的C-D生产函数,发现劳动收入在总产出中的份额保持在3/4。1939年,凯恩斯在对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和美国工资占国民收入份额进行考察时,进一步验证了劳动份额的稳定性。索洛的研究则进一步发现,尽管部门内部劳动份额变动明显,但是它们的作用相互抵消最终使得经济总劳动份额保持稳定。上述现象后来被卡尔多归纳为经济增长的6个程式化事实之一。

自工业革命之后,发达国家已经历了近200年的现代增长,无论是柯布和道格拉斯还是凯恩斯,他们所发现劳动份额几乎恒定的特征,只是劳动份额演进的中期特征。我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算起,至今也不到40年时间。所以,对劳动份额长期趋势的认识,必须要将短期波动、中期变化和长期趋势区分开来。从短期来看,劳动份额从来都不是恒定的,其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上的技术关系,市场因素、商业周期等因素也会对要素分配结构产生扰动甚至冲击。而从中期来看,制度技术的阶段性变化,如产业结构变迁、制度转型和阶段性有偏技术进步等都会对要素分配的基本格局产生影响,将使劳动份额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长期,尽管劳动份额影响因素增多,作用机制更为复杂,但从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构成了劳动份额长期演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认识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既需要从一个更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更需要从增长理论的视角分析劳动份额的长期演进规律及其背后的机理。

三、发达国家劳动份额的动态演进

为了把握劳动份额长期变化趋势,在本节中,我们将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劳动份额变化历史,找出劳动份额动态演进的统计规律。我们所考察的国家包括最早完成工业化的英国、稍晚完成工业化的美国、法国和德国,以及战后增长业绩最为突出的日本,考察的时期从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基本完成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末,时期跨度近150年。我们所考察的指标包括了工资占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份额,其区别是前者仅包括了雇员报酬。

表1报告了上述发达国家自19世纪中叶起工资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情况。根据表1的数据,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在19世纪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英国,还是在20世纪初完成工业化的德国、法国、美国和最晚完成工业化的日本,其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变化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长期是上升的。第二,不管这些国家的起始水平如何,其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最终会收敛到60%左右。从1856年到1953年,近100年间英国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50.4%上升到61%,提高了10.6个百分点;法国由36%上升到59%,提高了23个百分点;美国由40%上升到67.3,提高了27.3个百分点。日本从1913年到1992年,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42.5%上升到56.4%,80年间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

表1 部分发达国家工资占国民收入比重单位:%

但是从中期看,并不排除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特定阶段出现上升或下降趋势。英国在1856-1873年间,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7年中下降了2.7个百分点。进入20世纪,上述发达国家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特定时段的变化表现出某种趋同性。比如,1913-1924年期间,上述国家的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普遍经历了一个上升阶段,其中,英国上升了9.4个百分点,德国、日本、法国和美国分别上升了17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而在1953-1992年期间,这些国家的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普遍经历了下降,英国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28年中下降了4.6个百分点,日本下降了4.1个百分点,法国下降了6.5个百分点,美国下降了6.9百分点。

再来考察劳动份额的变化。表2报告了上述国家劳动份额的演进历史。劳动份额的演进总体上与工资占国民收入演进表现出相同的统计特征,并且不管这些国家的初始劳动份额有多大差异,其最终一般会收敛到70%~80%之间。我们看到,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中 (日本则从19世纪早期到上世纪90年代),英国的劳动份额从1857年的57.8%上升到1953年的70%,美国由66.7%上升到77.3%,法国从56%上升到81%,日本从1924年的66.4%上升1992年的72.5%,德国是例外,1873-1953年70年间劳动份额基本保持在70%以上。如果考察上述国家劳动份额的阶段性变化,同样发现劳动份额在长期呈现上升并趋同趋势的同时,多次出现阶段性上升或下降。比如,英国1856-1873年期间劳动份额下降了3.4个百分点,美国1856-1873年期间劳动份额下降了3.7个百分点,德国1873-1913年期间劳动份额下降了5.7个百分点;日本1953-1973年期间劳动份额下降了6.9个百分点。而1913-1924年间,各国的劳动份额则普遍经历了上升,上升幅度从4个百分点到18个百分点不等。

表2 部分发达国家劳动份额单位:%

综合上述几个发达国家初次分配结构的变化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是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还是劳动份额,在长期均展现出上升并收敛的趋势,其中,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收敛到60%左右,而劳动份额通常会收敛到70%~80%之间。就中期来看,劳动份额存在着阶段性上升或下降现象,并且变化方向在各国也基本相同。在出现共同的变化趋势时期,这些国家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较大区别,特别是日本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结构变化明显滞后得多,因此从结构变化来解释劳动份额演进的长期趋势,难以与上述发达国家劳动份额阶段性变化特征趋同的现实相一致。

四、经济增长与要素分配:从熊彼特到卡尔多

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没有任何外部性,在要素边际报酬规律的作用下,单位资本存量增加而导致的产出增加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将趋于减小,进而导致经济的投资意愿和产出增长速度下降。因此,不论其它条件有什么样的差异,经济增长最终会趋于稳态。当经济处于稳态增长时,经济中各项指标的相对比例包括要素分配相对份额将趋于恒定,所以新古典增长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劳动和物质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近乎稳定这样的经济增长程式化事实(Solow,1956)。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的是,内生增长模型突破了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束缚,在不变报酬甚至是递增报酬的框架下解释经济增长。通过引入各种阻碍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因素特别是将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思想引入增长模型,这一理论体系将微观层次可以广泛观察到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到总量增长模型,使得对经济增长机制的揭示更加深入,政策含义更加丰富。但是,由于突破了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束缚,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关注的是“稳态”增长的特征,而很少关注新古典理论所讨论的“过渡动态”,即在人均资本收敛到稳态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BarroandSala-i-Martin,2004)。

事实上,熊彼特的理论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理论也是经济周期理论。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企业家的职能就是通过引进新组合,获得潜在的利润并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因此,经济发展就是整个经济不断地进行创新的过程。当可以获取超额利润的创新扩散到整个经济后,超额利润将不复存在,新一轮创新也开始孕育。正是因为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使得经济在周期波动中发展。从18世纪开始,全球一共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革命,包括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动机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使得到资本主义经济一次又一次摆脱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约束,实现了近200年的经济增长。在重大技术革命发生后的一段时期,熊彼特“创造性毁灭”过程可以在整个经济中被广泛观察到,在传统而古老的产业形态迅速消亡、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出现的过程中投资大幅增长,经济一片繁荣。然而,具有重大而全局意义的技术革命并不是随时就可以发生的,它要在技术与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因此即使局部性技术创新不断出现,但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时间内呈现出的是新古典特征,即要么处于人均资本向稳态收敛的过渡动态过程中,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逐步由快变慢;要么处于人均指标稳定增长的稳态增长过程,即呈现出卡尔多式的稳定增长。所以,长期经济增长表现出阶段性“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与“卡尔多式稳定增长”相交替的过程。

图1显示了卡尔多式稳定增长与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的交替过程。下方的曲线为第一条卡尔多式稳定增长的储蓄曲线。在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如果没有新的技术进步,由传统技术决定的经济增长其人均资本将最终收敛到稳态K*并保持稳定增长。如果在时,经济发生了全局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将跃升到上面一条储蓄曲线,新技术下稳态人均资本存量将增加到K**,K**远远大于K*,经济增长进入新的过渡动态并逐渐收敛到新的稳态增长路径。

图1 卡尔多式增长与熊彼特式增长交替过程

在经济增长由上一个过渡过程跃升到下一个过渡过程时,由于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和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资本收入份额迅速上升,而同时劳动收入份额将迅速下降,要素分配结构短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准公共品性质,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短期超额利润会随着新的进入者增加而不断摊薄,当超额利润和投资增长开始下降时,资本收入份额也开始停止上升、劳动收入份额停止下降,要素分配结构的变化将出现拐点。此时,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没有结束,人们关于新技术运用和对新技术的累积性改进,仍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增长,并不是由于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巨大市场机会而引致的,也不是依靠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而是主要依赖于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生产制度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的,这会使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短期内上升,或者其下降慢于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因此,劳动分配份额将随着经济增长而缓慢提高,这一上升过程将持续到新的重大技术变革的到来。

从发达国家的劳动份额变化历史来看,以电动机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确使这些国家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份额出现了阶段性下降。而自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劳动份额重新下降,显然也是以IT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促成资金信息和技术知识的广泛而迅捷的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在全球增长的地位。但是每一次劳动份额出现阶段性下降后,都伴随着报复式上升,这使得劳动份额从长期来看,是一个上升并收敛的过程。尽管这一上升并收敛的过程在未来仍会出现阶段性下降,但在新一轮重大而全局性技术革新到来之前,向新的稳态收敛的趋势性过程并不会因此发生质的改变。

五、结 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这一方面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增长空间大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制度变迁释放了经济活力,特别是通过对外开放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收获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巨大的增长红利。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特别是自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经济增长,可以认为是一种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我们注意到,就雇员报酬占GDP的比重而言,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是上升的 (李琦,2012)。随着我国加入WTO,雇员报酬占GDP的比重出现拐点并迅速下降,这正是第三次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表现,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与适逢其时的重大制度变迁冲击一起,使得我国劳动份额在短期内出现了巨大的降幅。但随着冲击影响的逐渐消退,未来我国的劳动份额将与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劳动份额变迁一样,将逐步收敛到稳定水平,即使第四次技术革命能够如期发生并产生重大影响,劳动份额振荡上升的长期趋势并不会因此而打断。

尽管从长期来看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升的总体趋势难以打断,但由于我国的体制制度特点,决定着劳动份额的短中期变迁仍存在一定的变数,未来体制与政策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份额的变化方向和劳动份额由下降转为上升拐点来临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来推动拐点的及早来临,从而通过有效调整分配结构来激发发展活力,使人民真正地共享发展的成果。

1.郝枫:《劳动份额“型”演进规律》,《统计研究》2012年第6期。

2.蒋为、黄玖立:《国际生产分割、要素禀赋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14年第5期。

3.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4.李琦:《中国劳动份额再估计》,《统计研究》2012年第10期。

5.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6.王永进、盛丹:《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第4期。

7.DelaEscosura,L.P.andJoanR.Rosés,WagesAndLaborIncom eInHistory:ASurvey,workingpaper,http://docubib.uc3m.es/WO RKINGPAPERS/WH/wh031006.pdf.

8.Solow,RobertM.,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 w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6,(70):65-94.

9.Barro,R.J.andSala-i-Martin,X.,EconomicGrowth(2nd-Ed),Cambridge:MITPress,2004.

[责任编辑:张震]

F124.7

A

1009-2382(2016)06-0010-05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劳动份额下降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0EYB005)阶段性成果。

李琦,盐城工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 (盐城224051)。

猜你喜欢
熊彼特国民收入阶段性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浅析熊彼特之创新理论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熊彼特学术思想的影响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