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进
[摘要]“破窗理论”一经提出就饱受争议,很多学者认为“破窗理论”是正确的,即打破窗户玻璃(或者各种灾害)会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破窗理论”是错误的,应为“破窗谬论”,即打破窗户玻璃(或者各种灾害)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只会降低当事人的生活水平。文章结合凯恩斯消费函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打破窗户玻璃的确会提高国民收入,但提高的幅度并没有“破窗理论”所宣称的那么大。同时,文章还分析了打破窗户玻璃后,当事人、相关商家及全社会的损益情况。
[关键词]破窗理论;破窗谬论;消费;国民收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43
1背景
“破窗理论”最初是由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作为批判的对象而提出。发展到今天,该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学领域中颇具影响和争议的一个理论,巴斯夏在文中介绍了一位名叫詹姆斯的店主,他的儿子不小心砸坏了家里的一扇窗户玻璃(假定这块玻璃价值6法郎),由此引发了讨论。
第一种观点被称为“破窗理论”,该观点认为:由于詹姆斯店主需要购买新的玻璃,那么这个事故就给玻璃店带来了6法郎的收入,玻璃店将6法郎收入中的一部分去买别的商家的东西,别的商家的收入也会增加,别的商家又会将其收入的一部分拿到其他商家那里去购买东西,由此,购买活动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打破窗户玻璃会使国民收入增长{6×[1/(1-MPC)]}法郎,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第二种观点被称为“破窗谬论”,该观点认为:詹姆斯店主由于购买新的玻璃而花费了6法郎,那么他就不能用这6法郎办其他的事了。如果没有发生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这6法郎干其他的事,例如换掉自己的旧鞋或者买一本新书。现在窗户玻璃被打破了,玻璃店的收入增加了6法郎,但如果玻璃没有被打破,那么鞋匠(或其他别的商家)就会增加6法郎的收入,因此,不管窗户玻璃有没有被打破,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打破窗户玻璃并没有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即打破窗户玻璃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法郎。同时,对于詹姆斯店主而言,他由于花了6法郎去弥补玻璃而无法用这6法郎去买新鞋或者其他商品,使他丧失了从新鞋或其他商品中获得效用的机会,假如窗户玻璃没有打破的话,他就可以从新鞋或者其他商品中获得效用了,因此,虽然打破窗户玻璃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法郎,但是打破窗户玻璃却导致了詹姆斯店主的效用下降,丧失了本该享受的新鞋或其他商品。
关于“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2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新思考
“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它们的问题是立场都相对极端,即“破窗理论”认为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会在乘数效用的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很大程度地增长,“破窗谬论”认为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不会使国民收入产生任何增长。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本文将结合“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给出本文独立的观点。
我们继续使用巴斯夏列举的案例,只不过在此处将案例稍加完善。我们假设这位名叫詹姆斯的店主,他的可支配收入为Y美元,他的儿子不小心砸坏了家里的一扇窗户玻璃(假定这块玻璃价值X美元)。同时,假定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对于詹姆斯店主而言是生活必需品,即玻璃被打破后,他一定会花费X美元去购买一扇新的窗户玻璃,则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第一,根据“破窗理论”的观点,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1/(1-MPC)]}美元,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第二,根据“破窗谬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美元。
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皆不甚合理,以下为本文观点:
首先,假设窗户玻璃在没有打破的情形下,因为詹姆斯店主的可支配收入为Y美元,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
c=c(y),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y为居民可支配收入
我们可以得到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c(Y)美元。
其次,假设窗户玻璃在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消费支出是詹姆斯店主购买的窗户玻璃,因为窗户玻璃价值X美元,所以该部分的消费支出为X美元;另一部分消费支出是由詹姆斯店主购买玻璃之后的剩余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消费支出,根据上文中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我们可以得到该部分的消费支出为c(Y-X)美元。将两部分消费支出加总,我们就可以得到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共计[X+c(Y-X)]美元。
综上所述,在窗户玻璃没有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c(Y)美元;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X+c(Y-X)]美元。又因为,一般而言,MPC<1,可以推导出c(Y)<[X+c(Y-X)]。所以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比在玻璃没有打破的情形下更多,具体而言,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增加了{[X+c(Y-X)]-c(Y)}美元,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美元。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将窗户玻璃打破,不会像“破窗理论”所宣称的那样乐观,也不会像“破窗谬论”所宣称的那样悲观。
为了更直观地论证本文观点,我们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MPC)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消费函数c=c(y)就可以表示为c=a+by,其中a为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美元时也必须要进行基本生活消费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基于此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第一,根据“破窗理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1/(1-b)]}美元;第二,根据“破窗谬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美元;第三,根据本文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c(Y-X)]-c(Y)}×[1/(1-MPC)]=X美元,换而言之,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增长,且增长量相当于打破的窗户玻璃的价值。
3各经济主体的损益分析
基于上文讨论,接下来,我们讨论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相关商家以及全社会的损益情况。
首先,分析詹姆斯店主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他损失了一块价值X美元的玻璃,又因为他需要花费可支配收入中的X美去购买一块新的窗户玻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詹姆斯店主损失了X美元的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詹姆斯店主的生活质量。所以,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极有可能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其次,分析相关商家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增加了{[X+c(Y-X)]-c(Y)}美元,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 美元,这些增长的国民收入进入了相关商家的口袋,所以相关商家是受益者。
最后,分析全社会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社会财富总量损失了一扇价值X美元的玻璃,但同时也使当期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美元,即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X+c(Y-X)]-c(Y)}×[1/(1-MPC)] 美元,将打破窗户玻璃造成的全社会财富总量的损失与打破窗户玻璃产生的全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相加,就得到全社会财富总量的变化情况,即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量为:{[X+c(Y-X)]-c(Y)}×[1/(1-MPC)]-X美元。并且,当凯恩斯消费函数为c=a+by时,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量为:{[X+c(Y-X)]-c(Y)}×[1/(1-MPC)]-X=0美元,即打破窗户玻璃不会使全社会财富总量发生任何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打破窗户玻璃会使当期国民收入增加,拉动GDP增长。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J].法国,1850(7)
[3]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宏观经济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