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林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中医院,河北 青龙 066599)
平衡针刺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朱华林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中医院,河北 青龙 066599)
[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行常规针刺法+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46例行平衡针刺法+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BI)、痉挛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刺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痉挛情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并发症;痉挛性瘫痪;平衡针刺法;中药熏蒸;Barthel指数
在脑卒中急性期后的治疗中,康复治疗成为治疗的主线,其治疗目标是预防残疾以及降低残疾对患者的影响。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康复,若在康复治疗中贻误时机或治疗不当,会强化异常运动模式,加重痉挛,不利于患者的顺利康复[1]。本研究采用平衡针刺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9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证实;根据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法[3],肌张力为Ⅰ~Ⅲ级;纳入试验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或肌肉松弛剂;未合并影响功能恢复的其他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无心、脑、肾、肝胆、胃肠道等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肿瘤、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及精神疾患等患者;病程超过6个月者;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不能配合治疗或不能按时随诊者;不耐受治疗及不能配合治疗者。男54例,女38例;年龄48~70(58.4±11.2)岁;病程0.5~4.5(2.4±0.5)个月;脑梗死63例,脑出血29例;左侧瘫痪49例,右侧瘫痪43例。采用随机抽样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47~70(58.0±11.5)岁;病程0.5~4.5(2.4±0.5)个月;脑梗死33例,脑出血13例;左侧瘫痪25例,右侧瘫痪21例。观察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48~69(58.4±11.2)岁;病程0.5~4.5(2.5±0.6)个月;脑梗死30例,脑出血16例;左侧瘫痪24例,右侧瘫痪2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法符合伦理学标准并报经我院医学伦理会研究同意,与患者充分沟通,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法+中药熏蒸治疗。中药熏蒸治疗药用:黄芪30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红花15 g、当归15 g、生川乌10 g、防风10 g、桂枝10 g、威灵仙10 g、花椒6 g。加水1 000 mL,浸泡6~8 h,放入熏蒸器的熏气锅中,熏蒸患者头部及瘫痪肢体痉挛侧,以患者耐受为度,3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待熏蒸结束10 min后行常规针刺操作手法,取穴: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只屈不伸)、尺泽、曲泽、内关(只伸不屈),采用0.25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
1.2.2观察组行平衡针刺法+中药熏蒸治疗。中药熏蒸治疗方法、疗程同对照组。平衡针刺法操作:取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三穴,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三穴;下肢伸肌侧承扶、血海、照海三穴,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申脉三穴。先刺痉挛优势侧,行较重提插手法;后刺痉挛劣势侧,行轻柔捻转手法。留针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痉挛改善效果。BI计分为0~100分,>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痉挛改善效果评定参照Ashworth法[3]。显效:症状改善2级以上;好转:症状改善1级以上;有效:治疗后可见即时效果,1个疗程后症状不见明显改善;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总有效=显效+好转+有效。
2结果
2.1Barthel指数观察组BI以及BI评价良性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BI评分以及BI评价良性率比较
2.2痉挛改善效果观察组上肢与下肢的痉挛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及表3。
表2 2组上肢痉挛改善效果比较 例(%)
表3 2组下肢痉挛改善效果比较 例(%)
3讨论
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以瘫侧肢体肌张力增高、键反射亢进以及有阵挛和肌强直为主要表现,其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程度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存质量[4]。当前医学界对痉挛的形成机制尚无共识,但一般认为与牵张反射增强的神经机制及软组织内在特性改变机制有关。脑干脊髓束的易化性指令以及皮质脊髓束、锥体外系的抑制性指令对脊髓γ-反射环路的共同调控是维持正常肌张力的必要途径[5]。脑卒中后,锥体外系的上位中枢系统遭到破坏,使其处于抑制状态,而脑干与脊髓则处于抑制释放状态[6]。此种状态导致的结果是,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失去或弱化了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作用,不仅削弱了肤体运动能力,也使上位中枢失去或弱化了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节作用,进而表现为脊髓活动性尤其是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7]。这会明显增加肌梭敏感性,强化了Ia类感觉传入神经纤维诱导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以及肌肉收缩活动的兴奋性,最终导致肢体痉挛[8]。
现代医学多采用外科、药物、神经阻滞以及物理治疗痉挛性瘫痪,但效果不佳,且费用高、不良反应多[9]。中医针灸在治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方面疗效肯定,加之操作方便、无毒副作用,其重要价值已经被大量临床实践证实[10]。中医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1]:根据中医阴阳学观点,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应以补虚泻实为治疗原则,即调和阴阳以使阴阳相济、恢复平衡;根据中医经筋病候观点,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应以经筋局部取穴为主,即通过施以不针刺手法来缓解痉挛。有研究显示,针刺产生的神经信息可以通过脊髓内FRA径路实现对大脑皮层、脑干、边缘叶以及脊髓的作用,以实现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进行调控并抑制肢体紧张与肢体痉挛的作用[12]。
平衡针刺法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及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种学说均认为人体内固有的平衡系统为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而这种自身平衡系统是通过大脑高级指挥系统来发挥作用的,这种平衡系统为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的物质基础,一旦因各种内外因素影响造成这种平衡的失调均可诱发疾病的产生。传统医学从宏观角度认识到,自然界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共同配合来完成对机体平衡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则从微观角度认识到,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网络中心来共同协调完成对机体平衡系统的调控作用。平衡针刺法的理论即来源于上述理论,其主要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宜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外界病原体,也不直接刺激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将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相关神经传达给高级中枢,通过高级中枢的对症性调控,释放相关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代谢作用、纠正相关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从而达到间接干预、自我修复、重塑平衡的目的[13]。平衡针刺法通过选取患侧肢体的有效穴位,分别施以不同针刺手法,产生的Ia类神经信息可以降低痉挛侧肌群的α-γ环路的活性,缓解其紧张状态,改善痉挛;另外,平衡针刺法可以产生对上行激活系统的兴奋作用,脊髓反射产生重新抑制作用,进而降低下位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缓解痉挛侧肌群的紧张状态,利于重建正确自主运动模式[14]。姚庆萍等[15]采用平衡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选用穴位分别为痉挛侧上肢的内关、尺泽穴及非痉挛侧上肢的外关、曲池穴,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医康复疗法,结果发现观察组针刺时H波与M波Max值的比值(H/Max)比值明显降低,且非痉挛侧针刺时该比值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痉挛侧,提示平衡针刺法对肌张力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对肌电波的影响有关。李佩芳等[16]研究显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平衡针刺法治疗可使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电F波波幅下降,时限缩短,认为平衡针刺法可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而缓解痉挛。有实验通过针刺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神经痛大鼠“臀痛穴”观察对侧下肢髋部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病理生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测定大鼠脑内5-羟色胺和亮-脑啡肽含量变化,结果证实平衡针刺穴位的有效性和组织损伤修复过程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参与有关,这也为揭示平衡针刺原理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17]。
本研究2组患者均以中药熏蒸为基础疗法,其可通过熏蒸将药力和药力相结合,药物气体蒸发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且具有渗透穴位、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散寒温经、消肿止痛等作用,这也为后续针刺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观察组BI及BI评价良性率和上肢与下肢的痉挛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平衡针刺法相较于常规针刺法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方面的具有积极价值,在改善患侧肢体痉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平衡针刺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痉挛情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劲柏,宋安娜,钟利远,等.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胶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3(20):8-10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Delisa JA.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 3版. 南登昆,郭正成,主译.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890-891
[4]周春宇,蒲荣,郑文振,等. 针刺穴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3,7(7):44-46
[5]朱铺连. 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21-322
[6]盛国滨,卢凤娟,刘长燕,等.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25-26
[7]龚燕. 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06-407
[8]郑翔凌,郭云强. 颜三针结合平衡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J]. 中国民间疗法,2011,19(4):13-15
[9]刘飞. 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3):114-116
[10] 张为民,郑鹏. 拮抗肌侧取穴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291-293;304
[11] 范刚启,张道斌,罗伟. 针灸治疗中风病[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91-96
[12] 何晓华. 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45-46
[13] 麦建玲,郭小卫. 平衡针治疗血液透析高血压的临床护理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741-3743
[14] 王子苗,邱习勤,刘欣. 针灸配合运动疗法对急性内副韧带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的疗效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0):37-39
[15] 姚庆萍,陈静,魏丽.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0):76-78
[16] 李佩芳,齐慧萍,董赟,等. 芒针透刺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J]. 针灸临床杂志,2010,15(3):77-79
[17] 袁红,苗润,黄大鹏,等. 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神经痛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6):426-429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22.036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22-2491-03
[收稿日期]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