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摘 要]鲁中地区的规模化蔬菜种植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在市场销路不足的困境之下,如何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行政化的指导和经济学的千篇一律不足以给出答案,发展人类学范式的引入成为可以被我们尝试性引用的科学考量之一。把发展置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之下,为探索区域产业这一综合性系统作出其有益贡献。
[关键词]鲁中地区;蔬菜种植业;历史变迁;发展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94 — 03
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种植业发展迅速,覆盖面逐年扩大,种植品类多种多样,而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性和专业化。比如章丘市以种植大葱闻名,济宁金乡县出产大蒜,又比如寿光市及其附近地区以长期种植蔬菜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为其特色。而地处鲁中地区的肥城市,近年来规模化生产的应季土豆和大白菜也远销国内外,当地现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构成了推动山东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增长,为农村实现创富增收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蔬菜的规模化经营取得了成效,当地大面积的耕地基本都用来种植蔬菜。当地蔬菜的销售也是集中式的,也就是在每年的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蔬菜中间商会集中于此,他们把农户每家田地里收获的蔬菜集中收购起来,再用大型运输车辆运往全国各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从中赚取利润,除此之外,村民再无其它销售渠道。但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和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何这种集中性的商品化经营方式如此单一,规模化的蔬菜种植业需要配备足够其消化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如今,这种单一和受限的市场销路无疑已经构成制约当地蔬菜产业发展和继续增长的瓶颈性障碍,这也造成了蔬菜的收购价格和城市终端的市场价格差距过大的现象。
一、鲁中地区规模化蔬菜种植业所面临的困境
当地的蔬菜种植业从生产的环节来看还处于小农经营的传统模式上,而观其销售,是属于集中化商品经营的新模式,农民对于蔬菜生产上是专业的,但对于市场销路却是缺少门路和方法,而恰恰市场才是带动发展的关键所在,这种形势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下对于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研究很多都是从农学、经济学、农业管理学的角度来入手的,而从发展人类学的角度看,集中化的商品经营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村经济市场已经已经被悄无声息的纳入进来,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和我国农村特有的发展现状综合来看,农村的经济作物包括这里谈到的规模化蔬菜的种植经营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农模式状态。蔬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化的经营吸纳了劳动力,然而目前这种种植生产还是分散的农户自家经营,因此缺乏整合性和联动性,这种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不合理对接显然不利于当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销路单一的不理想情形之下,造成的结果是农民的收益会严重受损,过大的中间差价转化成了贸易商的利润,这直接造成城乡蔬菜价格的过大差距。形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其社会和历史原因,接下来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对于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和揭示。
二、探究规模化蔬菜种植业的源头
1.普遍化养猪的历史时期
早在九十年代以前,位于山东省鲁中地区的肥城市还没有这种大规模的白菜和土豆的种植,在那个时候,大面积的耕地所种植的还是粮食作物,如冬小麦和玉米,农民在收获了农产品之后,除一部分作为“提留”上交政府部门以后,留下的大部分农产品用于满足日常口粮和养猪、牛、羊等家畜,再有剩余则拿去卖作商品粮食。在那时,村民家家户户基本都养猪,基本上每一家农户院子里都设有猪圈,猪圈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猪棚,另一半是用来积存农家粪肥的粪坑。每隔一段时间,这些粪肥往往被运往田地里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常用的天然肥料,这对于耕地的养护和保持土壤肥力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养猪的收入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养猪的种类分为母猪和育肥猪,养母猪的目的是为了卖小猪崽赚钱,一头母猪一般一年能生两窝猪崽;育肥猪和小猪崽一样也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喂的好出栏也就能快一些,因此,村民往往在养猪上花费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喂猪所需的粮食投入也是非常大的,他们辛苦在田地里劳碌一年所得粮食很大一部分投入在了这里,肉猪的出栏价格和小猪崽的市场价成为决定农户收入的最主要因素。
2.大力推广蔬菜大棚运动时期
九十年代后期,山东地区在自上而下的有官方干预的蔬菜种植推广运动中迎来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统一种植蔬菜的大风潮,肥城市便是其一。在村干部的倡议和带领下,王庄镇泰西村的村民们尝试性的种植蔬菜大棚,不太一样的是,在大棚里种植的并不是蔬菜,而是蔬菜种子作物——黄瓜种,也就是黄瓜结出果实以后不急于收获其果实,而是等待黄瓜彻底发育成熟,然后采摘并收获其种子,黄瓜种的收获也是颇费一番工序,种籽要花费人力从里面挤出来。还要特别重视黄瓜生长期间的对花和授粉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后所收获的黄瓜种籽的产量和质量。在当时的情况下,蔬菜最终收获后,市场的销路也是有政府的参与性带动在起作用。在这样的动员和鼓励之下,王庄镇泰西村的村民大都参与到种植大棚的运动中来,还有一部分村民没有被村干部所说服,他们没有经营大棚。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经营大棚前期投入较大,在没看到收获和成效的前提下,就需要花费一笔对于他们来说不小的资金来投入进去,这对于他们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对于家庭有老人需要照料的和有孩子在读高中考大学的家庭来说更是负担。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经营大棚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这对于没有相关种植经验的农户来说确实也是其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这部分村民被引导种植了露天的芹菜种,芹菜种的种植经营成本小,操作灵活,而且也基本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这样,全村极其周边大面积村落的农户都在这种带动之下发展起了蔬菜种籽作物的种植生产。蔬菜种子作物成熟以后,同样的,在村干部的引导疏通下,他们领来了蔬菜贸易商人,也就是中间批发商,这也为当地的规模化蔬菜种植业带来了销路,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和被沿用到如今。但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自上而下的蔬菜“大棚运动”却以失败告终,因为收入不够理想,很多村民亏损严重,大面积的蔬菜大棚逐渐的被拆除了。几年以后,大白菜和土豆的规模性种植逐步的开展起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整个肥城市地区成为了专门出产大白菜和土豆的蔬菜种植和批发基地而远近闻名。
3.推广大棚运动的失败和教训
经过探访和科学分析蔬菜“大棚运动”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推广思路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另一方面,对于市场销路不足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另外,经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在经营大棚时期,村干部的贪腐行为也加剧了运动的失败。由于当时当地的法制不够健全,这些贪腐干部并没有受到法律的追查,这是后话。总之,推广大棚的办法没有收到预期理想的成效,不过这个经历在客观上启蒙了村民的思想,这为当地后来出现的规模化的蔬菜种植业积累了经验,也埋下了伏笔。
三、蔬菜种植的历史变迁
1.自给自足的最初岁月
早年,就鲁中地区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他们日常也普遍的种植蔬菜作物,不过那时候种植蔬菜的目的和现在是有所区别的。那时种植蔬菜作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供日常的食用。在王庄镇泰西村村庄的东头,有一块面积不小的土地,现在这块地大部分已经被树林覆盖,以前这里即是村庄的菜地,几口当年供浇地用的石井现在还能看到,只是已经被废弃不用。那时村民们的菜地各家连接在一起,菜地里种的都是平日里比较常见的蔬菜品类,比如:茄子、豆角、辣椒、西红柿、萝卜等,当然也有土豆和大白菜。各家的菜地面积都差不多,往往一家的菜地种植品类就相当齐全,在种菜和收菜的日子里,大家往往一起劳动,边干活边聊天,场面很是热闹。每到菜地蔬菜收获的季节,村民除留下供自己日常食用的一部分以外,还会互相之间送蔬菜以补充自家没有种植的蔬菜种类,在此之后如果还有部分剩余,他们就会把这部分蔬菜拿到集市上去销售,这样的集市每五天在附近的镇子上就会有一次,这样的日期是按照农历计算的,泰西村所在的王庄镇是每逢初四、初九、十四……以此类推。
2.生活的变迁也在发生着
现在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庄东面小范围的菜地现在已经消失的没有了原来的痕迹,后来按照村委的规划安排,全部种满了经济林木,主要以杨树为主,但因为种植的缺乏科学管理,杨树种植的密度太大而生长极为缓慢,这造成了耕地的浪费和种树收入的减产。由于大面积白菜和土豆的推广,村民以前种粮的耕地现在已经全被种满了蔬菜,这些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出来以后全部被运往外部市场,因此,村民的日常时蔬现在都是在集市上或者干脆是在村内的几家小商店里购买的。现在当地农村的耕地已经没有了粮食作物,村民日常用的面粉、食用油等生活原料已经变化为靠从商店里购买。由于规模化的蔬菜种植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村民对于蔬菜的管理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每到没农忙季节,村民基本也没时间蒸馒头,平时吃的馒头都是从村内一家专门蒸馒头的作坊取来的,每天早上馒头作坊门口都需要排一条长长的队伍,以前农户也买馒头,大多也只是用来换换口味,现在则是逼不得已的做法,这和以前相比也是一大变化。
3.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由于主要收入来源不再是养猪而是种菜,现在猪圈这种颇具历史特点的户院内的设置已经基本消失,大批量的化肥使用已经取代了农家粪肥,虽然效果显著,但常年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已经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另外常年的单一性蔬菜种植也已经使土壤内产生了多种威胁白菜正常生长的致病菌类,这也是影响当地蔬菜产量的一大要素。猪圈的消失迫使村民把大量的生活有害垃圾大量的倾倒在村庄附近的池塘里,这样的做法对于环境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现在村庄各个池塘的水已不再清澈,以前这里的水里有很多的鱼虾,村民偶尔也能在此洗澡,现在则是污水横流,远远的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每到白菜和土豆收获的时节,白菜要被人工扒掉最外面的好几层白菜叶子,否则蔬菜收购商人是不要的。这些白菜叶子和不被商人认可的小一些的土豆被整车的倒入村边的几个池塘和河沟里,经过几天的腐烂之后,也形成特别难闻的味道,这一方面造成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另外一方面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近几年,地下水已遭到极为严重的污染,居民用水用的都是集中从远处引来的消毒过的自来水。人们能够感受到地下水的水质已经显著恶化,院子里以前安装的农村压水井已不敢再用。
四、寻求一条发展的新路
前面我们提到,当地规模化的蔬菜种植业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良好的收入。如果拿现阶段和以前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的年代相对比,情况确实好了很多,这是值得肯定的一点。赶上蔬菜价格可观的年份,村民的收入能够有所保障。但是,当地的蔬菜销路长期以来比较单一,在现实面前,农户对于前往此地规模性收购蔬菜的运输商人有着比较严重的依赖,这就造成了当地蔬菜的最初收购价格和最终运往城市蔬菜商超的价格差距往往过大,这无论对于蔬菜种植者还是城市蔬菜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合理的,而且赶上有些年份,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当地村民种植的规模化蔬菜价格相当低而国内城市蔬菜价格却很高的现象。这样就造成大批量的囤货,由于天气原因又害怕蔬菜腐烂或者冻坏,加之当地冷库不可能存放如此大量的蔬菜,导致农民利益直接受损。市场销路单一化和被动性严重制约着当地规模化蔬菜产业的产业化商品化经营。
因此,从发展人类学来看,我们说鲁中地区蔬菜的生产经营缺乏整合性和联动性,农民的蔬菜种植方式还是传统的历史以来的小农经营和小农思维,他们缺乏市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客观上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但在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销售环节,他们无法主动的去形成和城市大型蔬菜商超的直接性合理对接,无法形成蔬菜从生产到市场整个链条式的产业化经营,这是制约其继续向前发展的终结性关键因素。可以这样说,不解决这一问题,商品蔬菜小农经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将会遭遇发展瓶颈,农民增收也就无法实现保障。经过前面的细致分析,我们知道形成这种产销模式的原因是具有历史性的,这和当时官方的自由而下的引导有关系,大棚种植的失败也和市场销路的局限性有关系。发展人类学讲求政策的制定实施要和区域性地方实际相结合,并要从整体层面进行人性化融入分析,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思路和科学全面的解决方略。
结语
现阶段,在当地市场中求生的情况之下,规模化蔬菜种植业必须克服盲目性和被动性,发展更应该是从蔬菜生产到投向市场的整个过程的产业化经营,传统的小农模式和小农意识要及时跟进未来大农业趋向的历史步伐。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和提上日程。发展人类学以其纵深考量,兼顾发展的历史持续性、政府政策制定的滞后性和重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为地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新思路。
〔参 考 文 献〕
〔1〕宁夏.市场中求生:葛村小农的商品生产〔D〕.中国农业大学,2015.
〔2〕潘天舒.发展人类学概论〔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2009.
〔3〕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才佳兴.桃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民经济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6〕王菲菲.生产技术与文化实践——章丘新村大葱种植技术民俗研究〔D〕.辽宁大学,2011.
〔7〕王宇丰.发展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南山区稻作农业困境〔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
〔8〕董丽霞.小村庄里的“大棚”——发展人类学视角下的“寿光模式”[D].复旦大学,201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