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特征与功能初探

2016-08-09 10:05臧亚平
理论观察 2016年7期
关键词:特征功能

臧亚平

[摘 要]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特征与功能出发,分析美的本质,探析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实践性、阶级性和人民性,以劳动生产为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特征;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12 — 02

20世纪初美育传入中国后,国内学者研究西方美育思想的同时,回顾中国的“礼乐教化”等传统美育思想,还未以“美育”二字明确记载在史料上。近年来,美育的研究热潮来袭,美育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美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结合展示,表达了一种大美育观的理念,体现了美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发展,重视美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美育与文化传承、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既是一种美的哲学理论体现,又是一种思想人文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概念界定

一个世纪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给其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理论依据,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了美育的雏形。马克思将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自觉的,在这里看似将人的本质进行了抽象的定义,其实他是将人的本质立于劳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然是劳动创造了美,人又是劳动的主要参与者,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将美的本质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化过程。探析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本质是解释其概念的前提,由此可以看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指:一切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世界改造,对客观事物具有审美评价力的根本观点。在人们所创造的直观世界中,所有的生产物都是人类自我的复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美育发展史上,人类逐步为了更好的完美自身的理论手段,并不片面地将美育界定为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把最大的生产力归结到个人的发展上来,并反作用于劳动力上,阐述美的最本质的内涵,将其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具有实践性。劳动实践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过程,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并且作用于外界,也有可能改变了物质的固有属性,它从某种程度上高于认识,是经过大脑思考后得到的判断而从事的一种活动。那么,美的诞生正是因为潜在的意识致使他经过一种判断而作出的美的改造,工人是美的,机器是美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都是美的。认定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不是美的,有的人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一种观念;有的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的特有属性;有的人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即使它本身很美,也需要人通过大脑神经传输而得到的一种判断;有的人认为美是社会性的表现,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美。由此可以看出,美的性质多种多样,只有实践美育才可以涵盖所有美的争论,从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实践性是赋予它具有实践美育性的独有特征。

第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具有阶级性。美是一种价值属性,“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大学生村官”、“最美警察”等各种冠以美的名义而涌现的社会各界先进代表,可见美是为形容某一类人而特有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西方理论相比较,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生产劳动中人是最根本的参与者,人参与到社会生产劳动中是为了其最根本的生存需要,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将是改变无产阶级受压迫现象,作为最基本的美育思想的表达,充分展示了追求个人自由的强烈愿望。这种“大美育观”,迥异于表达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而是更加公平和直白的反对阶级的压迫,表达了对美育自由的阶级性的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功能

(一)“按照美的规律”应用于劳动生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文理想和价值目标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理论学的高度上,国内外诸多学者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是美育培养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从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将人自身的本质素质全面的提高,并做到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充分多角度的发展人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要发展,更是将个性化的发展推到时代的前沿,强调要尊重人的自我价值与人性追求。美源自“劳动”,美育源自劳动的创造与需要,而劳动综述劳动者在一定社会和自然条件制约之下的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3〕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视角来说,其重要的意义就是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生产劳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人原来固有的生命存在的方式,而是进一步的阐述人类对于社会的作用价值,将抽象的存在具象化的表现为劳动生产。所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改变了历史继承美育观的特点,通过劳动创造美,并且作用于生产上,将美育观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

自由是美的基本品质,是对世界改造的必然认识。恩格斯指出:“意志自由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4〕马克思主义充分强调自由的追求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更是将自由看作是,必须通过社会劳动力的完成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追求,只有进行了劳动才能创造美的价值,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最根本的社会价值。所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中,自由的本性并不是天生所赐予,而是在现实实践中的质的变化,获得的新的自由能力与升华,其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人类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的结合。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理论精髓中,就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需要人类提高自身的素养,通过建立完善的审美结构和心理知识结构,不断的进行美的教育,完善个人。美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美育是通过感染人的主观情感,使得人类的思想和精神得到升华,促使人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人具有能动的把握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加强全社会范围内对于美育的认知,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普及教育,增强其社会感染力。

(二)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有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五四运动以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成为了我们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习近平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美育教育工作中,大学生通过绘画、书法、舞蹈、戏剧的学习加深了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在无形中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提供了一条有利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传统的美育文化是在悠长的历史河流中不断沉淀和积累的财富和宝藏,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和成果的充分展示,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结晶,是一种民族文化力量的体现,是一种文明的源泉。所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辩证的对待了传统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的将传统美育文化进行保留,将历史的力量重新的作用于现实的社会之中。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已经改变了传统美育观的理论作用,充分的处理了马克思美育观的理论与现实社会发展的矛盾,很好的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发展之中,为当前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指明了道路。

第二,有助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中,美育工作的建设有助于大家正确认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正确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性。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升审美能力,“参与审美活动的人首先对对象产生一种情感态度,即形成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6〕我们对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须持肯定的态度。充分地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解决好现实的生活教育问题,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提高。审美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一种形态,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是为人民群众所服务的,所以审美要走进人民,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普及,不断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并且不断的通过新的方式进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结语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特征与功能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诸多理论不够成熟,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忽视了美育的培养就是忽视了综合人才的培养,就是忽视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自觉、有意识的自我教育,并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来,将其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迸发出人类的“真情”、“善意”、“美德”。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许冬玲,付家东.论美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J〕.求索,2003,(04):173-17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25:01.

〔6〕王旭晓.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03):24-29.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特征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抓特征解方程组
2IN1厨房漏斗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功能关系面面观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