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志刚
推行“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文/杨志刚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讲台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老师辛辛苦苦却在无效教学,学生疲惫不堪也在无效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成绩自然不佳。于是老师迷茫、委屈,学生郁闷、无奈。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这样的课堂就是无效课堂。那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呢?研究发现:就学习内容而言,20%的知识学生自学就可以学会,70%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学会,只有10%的知识是靠老师教会的。可见,学习知识的过程,学生自己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课堂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调动起来,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课堂教学应从教师的巧妙导入开始。导入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急切参与学习活动”。这里所说的“急切参与”,并非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对教师的服从,也不是简单答问的参与。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着眼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它的初级形式是平等、认同,高级形式是同化——思维同步、情感共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引起学习动机,产生“愤”“悱”和“悬念”,使学生产生“我要明白”的需要,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疑问和期待。学习动机是与学习兴趣、求知欲等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证明,教师巧妙导入,学生就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把学生带入学科教学环境当中。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情景导入要规范操作,既要导入自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充满期待,又要目标明确,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
学导结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新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将课堂变为自学、交流、研讨、探究、质疑的学堂。学生自觉主动地学,教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师要走出传统单一灌输的误区,实现角色的转变,要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由一个学习的设计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必须将所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避教师课堂上不提问或自问自答现象。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状况。学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主体。问题解决的一般程序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与共享→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问题解决的原则是:凡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进行合作讨论,凡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需要讲解,教师的讲解和点拨只发生在学生需要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讲解和展示进行科学评价,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小组合作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应进行有效讲解,讲解要清晰,点拨要到位。教师应对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防止合作学习的“形式化”,防止合作成为某些优等生的包场,力争使学生全员主动参与。
互助合作交流应设在独立思考之后,应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教师将问题呈现之后,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观点,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时候,就是拿着自己的观点去和别人交流、碰撞、交织,取长补短,思辨感悟,而不是一个毫无思想和主见的看客。最后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学生学习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有效讲解。总之,教师要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收放自如。
这一环节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知识,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拓展,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这一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两点:
首先,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即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要渗透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预设和实现。
其次,“探究”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化学等学科新授课上所采取的“实验探究式教学法”。不少教师提到探究,就狭义地将之理解为实验探究,认为探究式教学法只有物理、化学等实验学科才能使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也仅适用于新授课型。其实,探究有多种形式,除实验探究外,还包括对知识点的“认知探究”。认知探究的过程是:“认真观察,启动思维”→“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要明确问题类型与探究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逐步教会学生探究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新知,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还应善于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拓展,使之对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地总结、反思、沉淀是高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讲解和介绍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等,只是提供给学生作为借鉴,而不能当作金科玉律要求学生照搬,课堂上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提炼总结,才能实现思路和方法的内化。
所谓体系自己建构是指教材上按章节呈现的知识内容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知识系统的建构不能依赖于老师,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才能实现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真正理解。
课堂上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感悟提炼和总结,从而实现思路和方法的内化。在“留白”时间里,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遗留问题并进行个别答疑。教师应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有效指导和提升。整合反思的时机可选择在一节课的结束,也可以设在课堂中某个问题讨论结束之际。总之,高效课堂的关键还看老师起的作用。老师们应该更加自觉地修炼自己,包括修炼自己的语言、行为、学识、心灵、气质等,注重内外兼修,从精神和能力等各方面去修炼自己的专业品质,使自己对学生具有不凡的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钢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