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流教师,才会有一流学生
——对话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

2016-08-09 06:53宋欣园
教育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语文课程

文/本刊记者 宋欣园



有一流教师,才会有一流学生
——对话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

文/本刊记者宋欣园

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终身幸福默默付出。没有教师的成功发展,将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成才。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引导教师关注自身职业发展?如何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职业幸福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

主动成长是教师发展的原动力

记者:孙校长您好!近日,在教育部举办的“回眸与展望”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一份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题评估报告新鲜出炉。报告显示,一支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迈向了新台阶。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国家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站在校长的角度,您怎样看待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命题?

孙双金:谈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中对“教学相长”的阐释可以看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教育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自古以来,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存在;只要有教育,就要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的主体是谁?是校长要教师成长,还是教师自动成长?现在网络语言中“被幸福”“被富裕”“被科研”很是流行,那么教师发展中“被成长”“被发展”“被打造”“被包装”的现象是不是也颇为流行,颇为时髦呢?我始终认为,一个被打造、被包装的老师可能也能红极一时,星光一闪,但终究是颗“流星”,不可能成为“恒星”。哲学上讲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教师成长真正的主体一定是教师自己。

>>孙双金校长和孩子们一起聊天

我认为,作为校长最大的成功是成就教师。教师第一,教师至上,是我作为校长管理学校的核心理念。因为我深知,教师成长了、成功了,就能通过他们让学生成长,成功。我内心有一条根深蒂固的信念:名师出高徒。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能力只有靠能力培养,品性只有靠品性感染,智慧只有靠智慧启迪,才干只能靠才干锻造,舍此没有他途。

记者:钱梦龙说过,“一个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悟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教育艺术家”。的确,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自我发展,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个人,它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反思,总结。名师出高徒,基于您几十年的研究与思考,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长为名师?

孙双金:几十年的研究和思考,让我悟出了教师专业成长需具备的几个条件:

有一颗追求的心。想不想做名师,想不想有所作为,有没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这是能否成为名师的关键。如果这一认识成立的话,那教师培训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让教师成为有追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如果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心中播有一颗“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种子,那教师培养的任务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有一双发现的眼。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中不是没有成功、没有艺术,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教师要想发展、要想成功,第一,要善于发现同事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每一位教师均有他独到之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为我所有。集十人、百人之长,为我所有,那时的“我”该是多么优秀啊!第二,要善于发现同行的经验。现代媒体是多么发达,教育报刊成百上千种,上面刊发了无数成功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像海绵吸水、蜜蜂采蜜一般吸取别人的经验,你还担心不能成长吗?第三,要善于发现历史的经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也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积累了多少成功的教育理论,总结了多少教育规律。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借鉴、善于吸收,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愁自己不能高大起来吗?

>>孙双金校长带孩子们走入有情有智的语文世界

有一个思考的大脑。“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思考所以我才存在,思考是人区别于一切生物的特征。教师要思考什么呢?要思考如何让学生热爱我教的学科;怎么增加教学的魅力;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学得扎实、学得融会贯通;还要思考自己怎样才能教学相长……思考着的教师是最美丽的教师,可别让忙碌的尘埃锈蚀了思考的大脑。

有一双勤劳的手。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鉴于此,教师的双手除了备课、批改、教书劳作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工作是写作。教师写什么呢?可以写自己得意的课堂、精彩的片段;可以写自己沮丧的课堂、失败的片段;可以写教育中成功的案例、挫折的经历;可以写研究的心得、实践的总结;也可以写科研的报告、专题的论文……总之,一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写下来,笔耕不止,必将硕果累累。5年,10年,20年之后,它将给你意外的惊喜。

为教师发展创设氛围环境

记者:北京东路小学作为一所名校,为教师的发展创设了怎样的环境?

孙双金: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学校致力于为教师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身教胜于言教,为创设学习型团队,让教师好学,校长首应成为好学者。在每年第一次的行政会上,我会给每位行政领导明确读书写作的硬指标。有一年,我给自己定的指标是,读20本书,在省级刊物发表10篇文章。到了年底盘点,读书肯定超过20本,在省级刊物发表了34篇文章,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其次,还为校内外教师开设《中国人自己的圣经——<论语>心得》《13岁之前的语文》和《成功就是多读一本书——谈校长的学习》讲座等。每一次讲座,事先都阅读大量的资料。此外,学校还特别注重团队共同学习。数学组在张兴华前辈、张齐华副校长带领下共读《数学教学心理学》这本经典书籍,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细读、啃读。每一次学习由一位老师担任主讲,大家共同研读。语文组在唐文国副校长、朱萍主任、吴静主任带领下共读《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研究》,一学期研读了于永正、王菘舟、窦桂梅等七八位名师的论著。综合组在唐隽菁副校长、梁旭艳主任带领下,共读教育名著,走近学科经典。团队共读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你读了吗?”成了大家见面的问候语,成了北小校园的流行语。

学校还为教师创设自由成长的环境。我倡导“情智教育”,在语文学科上倡导“情智语文”。有些人心中可能有些担心:校长倡导“情智教育”,是不是他手下的人也都要搞“情智教育”。这个担忧是多余的。我校陈静书记专攻的方向是“享受数学”、唐隽菁副校长专攻“公民道德”,唐文国副校长的主课题是“和谐语文”,朱萍主任专长是“作文教学”……让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学有专攻,让每个人成为最有个性的自己,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适合自己的位置”,这是“情智教育”的情怀和智慧。

记者:青年教师刚走出校园,初为人师,缺乏实践经验,您对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了哪些成长策略?

孙双金:高等教育扩招后,好多师范学校都在追求学校的学术性,而逐步放弃了师范的示范性,于是近年的大学毕业生做教师的素养有下滑现象,年轻教师上课的能力更是令人担忧。教会青年教师上好课已成为每所学校校长面临的迫切任务。

北京东路小学在这方面采取了些常规和非常规的措施。一是师徒制。给每一位新上岗的教师配两位师傅,一个班主任师傅,一个是学科教学师傅。二是导师制。学校聘请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研员做青年教师导师,一位导师带2—3位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引领。三是赛课制。每年举办青春风采杯比赛,搭建舞台,让青年教师同台竞技,竞争发展。四是磨课制。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每学期帮青年教师精心打磨几堂精品课,在磨课中锤炼教学技艺。五是赏课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仔细品赏一至两位名师的精品课,在品味、剖析、欣赏名师精品课的过程中入门得道,悟得好课的精髓。

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记者:您对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寻求突破提出哪些要求?

孙双金:会上课,能上课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教师每天相当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学生每天在校6小时,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学生生命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我们教师课堂质量的高下。所以,大多数名师都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把每节课当成公开课来对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正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量变发生质变,他们的课堂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同行的赞誉。

此外,教师需要在写作中成长。“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写作是传播教育教学思想的有效途径。有一部分教师,课未必上得出彩,但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写作,在教育媒体上不时看到他们有深度的文章,久而久之,这些教师也成了知晓度很高的名师。

记者: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教师要想做到有效教学,除要努力实践、总结经验外,还要善于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素养,在研究中成长、进步。通常学术研究直接体现为论文发表,但论文质量如何,研究成果的价值含量却有待商榷,学术研究看似热闹的背后,呈现出当前中小学缺乏研究型教师的现状。

孙双金:现在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是一提写教学论文,教师就皱眉,就叹气,就茫然。这里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平时没有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没有研究,没有实践,没有东西可写。二是有很多东西,不知如何组织成文。第一方面原因固然最为重要,但做了就行。第二方面原因是困扰教师写论文的重要因素。如果让教师尝到了论文发表的成功乐趣,就会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有时就会出现一发而不可收,论文频频见诸报端的喜人局面。怎么让教师学会写作?我们做了些尝试:首先请写作高手,现身说法。我们就曾请张齐华给教师现场讲解写作的“奥秘”,如何开头,怎么引经据典,如何举例、如何分析、如何阐述……给教师切切实实的帮助。其次,请写作高手,手把手地帮助青年教师修改处女作,帮其获得论文发表的喜悦。再其次是定期展开写作沙龙,相互交流写作体会,相互启迪,共享快乐。

记者:当前,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从公开课中,从论文中走出来。据我所知,学校因此注重挖掘教师的创新力,创设了教师课程。教师课程如何引领教师群体中“沉默的大多数”走上成功的道路?

孙双金:教师课程是教师个人开发的,所以带有教师独特的文化色彩。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上好公开课,这是不争的事实。比赛课、公开课毕竟机遇有限,能参加的人数有限。再加上每个人的潜质不同,有的老师是表演型的,适合登台亮相,越到公开课越兴奋,越到公开课表现得越出彩。还有的人呢?他更喜欢默默耕耘,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面劳作,工作得非常好,把自己的这个班级教得非常好。有人有演员的潜质,有人甘做幕后的英雄。经过实践和尝试,我认为,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条途径。

首先,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必须要大量阅读,占有大量的资料,在读书中成长。例如我们学校彭荣辉老师,他建构了自己的“童谣课程”。起因是师生打个赌,打出了这本彭老师的《365天的童谣》。童谣出版后,他又大量阅读童谣这方面的书籍,然后建构了自己的童谣课程。例如我们区教研员黄雅芸老师,连续多少年开发自己的儿童文学课程,从绘本故事到儿童小说,她建构了一系列的儿童文学课程。为此,她必须亲近儿童文学,大量阅读儿童文学,走进儿童文学。这样时间长了,黄老师不就成了儿童文学教学的专家了吗,自己不就成长了吗?

其次,必须梳理思路,形成课程体系,在思考中成长。例如特级教师林春曹,他上的一组课叫“语言变奏曲”,很有特色。第一课是“水之变奏曲”。第一步,让学生写出有关水的汉字。第二步,写出有关水的成语。第三步,写出有关水的诗句。第四步,带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篇古文,柳宗元是怎么描写水的呢?《小石潭记》的水是清澈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水的?学到了柳宗元描写水的语言特色。第五步,要求每个学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水景,写一处水的景观。一堂课不叫课程,他还开发了关于石头、竹子、梅花、兰花等一系列的有关自然的语言课程,形成了“语言变奏曲”的课程体系。

最后,必须抓住一点,深入开掘,掘成一口深井,在聚焦式研究中成长。例如特级教师杨树亚校长,他上过“题画诗课程”。他首先开发的是郑板桥的题画诗。大家知道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题画诗特点在哪里?诗和画是怎么紧密结合的,题画诗前两句写画是什么?后两句写画是什么?从题画诗中能读出郑板桥的什么人品、家品、官品?除了郑板桥题画诗之外,杨老师还将研究齐白石、林散之等名家的题画诗,逐渐形成系列课程。

记者:建构自己的课程对学生成长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何在?

孙双金:新时代的教育对人提出了什么新要求?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大解放,对人创造力的大唤醒,对人的主体性的大激发。教育改革,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课程改革。教师课程的开设主要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语文学科来讲,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一为语言能力,二为人文情怀。二者不是靠我们对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分析出来的。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篇篇文章的分析,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不大,甚至说是走了一条歧途。语文素养是靠大量阅读、背诵历代经典诗文而逐步涵养形成的。中国汉语教学特别强调一个“涵养”,它是熏陶,它是积累,它是日积月累,它是聚沙成塔。只要我们紧紧扣住核心素养,创建自己的教师课程,就一定会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走在成长的康庄大道上。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语文课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