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圣,李婷婷,李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贵州省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分析
吴圣,李婷婷,李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部,农业基础条件落后,贫困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令人关注。为明确贵州省的粮食安全状况,保障贵州省的粮食安全,从粮食生产资源、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粮食获取能力等3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构建贵州省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8—2014年贵州省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尽管贵州省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较低,但贵州省粮食安全水平总体是上升的;财政支农支出、道路密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贵州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贵州省;粮食安全;综合评价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高原山区,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内陆省份,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土地资源稀缺,粮食生产能力脆弱[1]。自20世纪60年代,贵州省粮食便不能自给,每年需要从省外调入商品粮来满足需求[2]。2014年贵州省粮食缺口341万t,未来缺口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由粮食平衡省份逐步过渡为粮食销区省份。
粮食安全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为了“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3]。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高危地区。2014年,贵州省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占全国总数的8.9%,贫困发生率18%,很多人因为贫困未能获得足够满足健康所需的食物。一旦我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价格上涨,贵州省将首先受到冲击。
关于粮食安全的评价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国家层面展开[4],而对典型农业基础落后、经济欠发达的贵州省缺少足够的关注。贵州省的粮食安全状况关系到西部地区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西南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研究贵州省的粮食安全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贵州省粮食安全总体概况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山区,平均海拔在1 100m左右,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92.5%,喀斯特地貌占61.9%,土地资源稀缺,耕地质量低下。2014年贵州省耕地面积454.39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13 h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第二次国土普查数据,贵州省17.9%的耕地是大于25度的坡地,全省没有1~7等级的耕地,8、9等级耕地是贵州省的优质耕地[5]。
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50~1 600mm之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贵州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地区降雨差异性大,季节降雨变化明显,夏季雨水集中,冬春季降雨减少。201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59.44亿m3,人均水资源2 174.15 m3,略高于全国 2 100 m3的水平。2014年贵州省有效灌溉面积981.83千hm2,还有3 562.07千hm2没有灌溉设施,占总耕地面积的78.4%。
贵州省属于传统的农业省份,农业人口和农业产业比重较大。2014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9 251.01亿元,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3.8:41.6:44.6,农业产值为 1 321.8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2.4%。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3 114.91千hm2,粮食产量1 138.50万t,人均粮食占有量324.54kg。年末常住人口3 508.0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 104.47万人,占60%。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9 266.39亿元,增长率10.8%,人均生产总值2 6437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 671.2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常用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主要有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水平[6,14],以下分别从这4项指标对贵州省的粮食安全进行分析。
1.1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气候和政策是影响粮食生产波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短时期内影响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是气候因素。贵州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春旱、夏旱、冰雹、水灾、秋绵雨等,其中旱灾和水灾是最主要的两种灾害[7]。1978年以来,贵州省农作物年均受灾率为26.71%,年均成灾率为14.12%。2011年,贵州省遭受干旱和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率高达51.19%,成灾率达27.16%,粮食产量比2010年减产235.30万t,减产21.15%。因灾害频繁,贵州的粮食波动较大,1998—2014年共17年当中,产量波动系数超过±10%的年份有7年,最大减产波动值为-284.85万t,发生在2011年,产量波动系数达-24.52%(表1)。
表1 贵州省粮食相关数据
1.2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衡量粮食数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认为人均400kg必不可少[8];谢扬[9]认为370~385kg为产需平衡点;丁守海[10]认为370~400kg左右基本满足均衡。1998年贵州省粮食人均占有量为300.74kg,2014年为324.54kg,低于人均400kg的水平,远低于同期的全国人均水平,201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3.84kg。
1.3粮食自给率
一般认为确保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粮食自给率要超过85%[11]。贵州省粮食长期存在短缺,自1966年起贵州省便由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12]。近年来随着缺口逐渐扩大,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2011年粮食缺口431万t,自给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64.30%;2014年粮食缺口为341万t,粮食自给率为76.94%。
1.4粮食库存水平
按照FAO的标准,为保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其粮食库存水平至少要达到粮食需求的17%~18%。贵州省粮食储备规模水平非常低,2013年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仅78万t,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5.34%,省级粮油储备规模偏小,其中储备粮29万t、储备油0.13万t,粮食储备低于周边省区[13]。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贵州省粮食供给不足,粮食生产稳定性比较差,如果仅从粮食的数量和稳定性来考虑,贵州省的粮食安全是低水平的。贵州省的粮食安全有别于国家的粮食安全的问题,其农业资源匮乏,粮食生产能力有限,粮食长期存在供需缺口,如果仅从粮食的生产数量和稳定性来评价贵州省的粮食安全,就会显得片面,需要综合考虑粮食的获取能力等方面来评价贵州省的粮食安全。
2贵州省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分析
2.1指标体系
本文在指标选择上参考了相关文献[14-19],根据指标数据可得性,从粮食生产资源、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粮食获取能力3个方面选取了15项指标构建贵州省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2)。粮食产量、道路密集度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耕地数据来自历年的《贵州国土资源公报》;恩格尔系数、财政支农支出来自历年的《贵州省统计年签》;粮食消费数据来自贵州省粮食局。
2.2评价方法
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涉及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予,权重赋予主要有平均法[15]、层次分析法[16]、模糊综合评价法[17]、熵权法[18]等方法。简单平均法忽略了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而且指标较少,难以对粮食安全进行很好的评价;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涉及对指标主观判断,主观随意性较大。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权重进行确定。
表2 贵州省粮食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熵是德国物理学叶家克劳修斯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示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1948年香农把熵引用到信息论中,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在系统论中,熵越大说明系统越无序,携带的信息越少,权重越小[20]。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能够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21]。对于评价指标的年份数m、指标数n,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①标准化处理
对于正作用指标:
(1)
对于负作用指标:
在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之后,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特别注重冬奥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申办城市进行场地规模建设,对规范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的场馆建设标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确保冰雪项目的有效开展,还能满足人们对冰雪运动场馆的需求,从而增强人们的体魄,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2)
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3)
②指标信息熵
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
(4)
③信息熵冗余度
dj=1-ej
(5)
④评价指标的权重
(6)
对于粮食安全子系统和整体系统,分别计算出分权重和总权重。分权重是为了评价3个不同子系统的粮食安全状况,分别计算各子系统中细项指标的权重。总权重是把3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出各细项指标的权重。
⑤综合评价
(7)
2.3结果分析
2.3.1指标权重分析从表2可看到,在3个子系统中,粮食生产资源的权重最大(0.551 4),说明粮食生产资源是影响贵州省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因素;粮食获取能力子系统(0.241 5)的权重比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子系统(0.207 1)要大,说明粮食获取能力在保障贵州省的粮食安全中扮演着更重要的作用,反映了贵州省粮食生产不足需要依赖粮食物流来调节粮食供给的特点。贵州省在全国的定位是一个粮食产销自求平衡省份,但近年来贵州省粮食从产需基本平衡逐步过渡为产不足需,产需缺口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在粮食生产资源子系统中,权重较大的指标有财政支农支出(0.145 9)、有效灌溉面积比重(0.109 9)和人均耕地面积(0.096 5),反映耕地和灌溉是影响贵州省粮食生产最主要的2个自然因素。贵州省土地资源稀缺,耕地质量低下、灌溉条件差,极大地约束了贵州省的粮食生产。财政支农支出具有较大的权重,反映了财政支农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支持和调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子系统中,单项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粮食产量波动系数(0.087 9),其次是农作物成灾率(0.036 2),两者是影响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子系统的主要因素,反映了贵州省的农作物受灾严重、粮食产量波动大的特点。在粮食获取能力子系统中,道路密集度(0.130 9)的权重很大,说明物流交通对粮食获取能力极为重要。在贵州省粮食缺口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建立贵州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对增强贵州省的粮食获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从细项指标来看,财政支农支出(0.145 9)、道路密集度(0.130 9)、有效灌溉面积比重(0.109 9)、人均耕地面积(0.096 5)具有较大的权重,4个指标的权重之和达48.32%。说明政府财政支持、交通运输、农业灌溉和耕地面积是影响贵州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稀缺的耕地资源约束了贵州省的粮食生产,而独特的地理环境给农业灌溉带来很大的困难。研究也揭示出政策资金和交通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亚于耕地,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得到重视[18]。
2.3.2粮食安全演变分析
(1)粮食安全子系统的演变分析:基于分权重分别求得3个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变化情况见图1。
图1 1998—2014年贵州省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变化情况
粮食生产资源指数逐渐上升。1998—2014年,粮食生产资源指数由0.25逐渐上升到0.65,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农支出、有效灌溉面积和机械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增加。1998—2014年,贵州省的财政支农从22.65亿元增长到447.19亿元,其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从8.25%上升到33.83%;有效灌溉面积从643.87千hm2增加到981.83千hm2,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从13.07%增加到21.61%;2013年粮食生产资源指数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当年贵州省有效灌溉面积大幅下降,由2012年的 1 214.57千hm2减少到926.90千hm2。耕地面积的下降给贵州省的粮食安全的带来一定的影响,1998—2014年人均耕地面积从0.14 hm2下降到0.11 hm2。
粮食获取能力指数波动上升。1998—2014年,粮食获取能力指数从0.28增加到0.83,16年间增长了196.43%,年均增长7.03%。粮食获取能力指数经历了3次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波动主要由粮食价格指数的波动主导,波谷出现在2004年、2008年和2011年,这几年贵州省的粮食价格指数分别达到112.6%、117.3%、113.5%。粮食获取能力的上升主要突出在道路交通运输方面,贵州的公路密度由1998年的0.39km/km2提高到了2014年的2.10km/km2。这时期贵州省加大对公路的修建和改善,推进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1998年的100km,增加到2014年的4 002km,对粮食获取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指数整体变化不大。1998—2014年,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指数由0.45上升到0.72,上升较为平缓。贵州省粮食产量增长缓慢,1998年贵州省粮食产量就达到了1 100万t,2014年产量为1 138.50万t,16年来产量只增长3.45%,产量在某些年份还因灾害出现下降。2011年贵州省遭受干旱和洪涝灾害,粮食大幅减产,粮食的供给量和稳定性指数下降到0.22。
(2)粮食安全系统的演变分析:基于总权重求得粮食安全系统的发展指数见图2。
图2 1998—2014年贵州省粮食安全指数变化情况
贵州省粮食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1998—2014年,粮食安全指数由0.30上升到0.71,16年间增长了136.67%,年均增长速度为5.53%,这主要得力于粮食供给能力上升和粮食生产资源的增加。贵州省粮食安全指数在2008年、2011年和2013年出现较大波动,这3年恰好贵州省出现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2011年贵州省遭遇1951年以来的严重旱灾,粮食安全系数下降到0.50。从粮食安全指数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粮食供给能力上升和粮食生产资源的增加,未来一段时期贵州省的粮食安全指数还会继续上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粮食消费需求逐渐增加,贵州省的粮食缺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加大农业资源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获取能力,对保障贵州省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需求。
3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结合贵州省的粮食供求特点,从粮食生产资源、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粮食获取能力3个方面选取了15项指标评价贵州省的粮食安全。研究发现:(1)粮食生产资源对贵州省得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耕地和灌溉影响贵州省粮食生产两个主要因素,财政支农对保障贵州省粮食安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随着粮食缺口的逐步增大,以粮食流通为主的粮食获取能力对贵州省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3)1998—2014年贵州省的粮食安全指数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粮食生产资源的增长和粮食获取能力的增强。
为保障贵州省的粮食安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口粮田。(3)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4)发展粮食流通产业,建立符合本地区的粮食物流体系,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管理,与粮食主产省建立长期和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4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2015年.
[2]王天生,王瑶.贵州粮食生产发展60年回顾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1-9.
[3]李哲敏.食物安全的内涵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8:10-13.
[4]吴建寨,徐克,王盛威,等.关于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的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10):12-15.
[5]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2014年9月
[6]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4,9:56-61.
[7]廖婧琳,苏跃,冯泽蔚,等.54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对贵州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以农业及粮食生产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1114-11117.
[8]中国农业科学院.我国人均400公斤粮食必不可少[J].农业技术经济, 1986,8:12-15.
[9]谢扬.我国粮食产需平衡点被高估了[J].调查研究报告,2004,5:1-19.
[10]丁守海.当前粮食安全形势:评估、比较及建议[J].财贸经济,2008,9:105-108.
[11]洪凯.销区大省广东粮食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96-99.
[12]廖昌礼,龚德慎.解决贵州粮食问题的对策和措施[J]. 西南农业学报,1992,1:84-100.
[13]贵州应加快“西南粮食城”建设端牢“饭碗”[EB/OL].http://www.cet.com.cn/dfpd/bwdqzg/1092190.shtml.
[14]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4.
[15]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估[J].经济研究参考,1997,67:12-23.
[16]吕爱清,卞新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西省可持续食物安全评价[J].土壤,2007,39(5):819-823.
[17]李哲敏.中国食物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增刊),2009:84-89.
[18]姚成胜,滕毅,黄琳.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4:1-10.
[19]FAO.2013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粮食安全的多元维度[R].2013:16.
[20]赵德勇,宋辉.基于熵权的改进型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及应用[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1,13(3):47-51.
[21]赵丽,等.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235-242.
(责任编辑李婷婷)
作者简介:吴圣(198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分析。
通讯作者:李志强 (1963—),男,学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食物发展、农业经济管理。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
WU Sheng,LI Ting-ting,LI Zhi-qia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AA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Guizho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The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is backward,poor population is large,and its food security problem is worthy of attention.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we selected 16 indicators from 3 aspects including food production resources,food availability and stability,and food acquisition ability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The paper used the entropy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 food supply and stability was relatively low,but the level of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on the rise.Fiscal expenditure,road density,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and per capita land area ratio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
Keywords:Guizhou province;food secur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