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福会》中天鹅羽毛意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6-08-03 07:28许吟雪
外国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喜福会

许吟雪

(重庆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42)



电影《喜福会》中天鹅羽毛意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许吟雪

(重庆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重庆400042)

摘要:电影的赏析一直是艺术批评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影片《喜福会》中三次出现的天鹅羽毛场景进行阐释。研究发现,电影中多种模态的互动能有效提升电影叙事效果,对影视作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赋予作品更深的解读。

关键词:《喜福会》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

0引言

从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8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体裁研究为特点的语篇分析理论,到90年代蓬勃发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语篇的意义不完全是由语言本身体现的,而是同时由多种非语言模态来体现,如手势、表情、语境中的事物、讲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事物等。”(张德禄,2015)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多个模态之间的结构和功能特征。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是一部描写第一代华裔的传记文学作品。1993年,著名导演王颖将它拍成了同名电影。影片讲述了四对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喜福会”是电影中母亲们聚会的名字,代表了移民美国的母亲们希望摆脱过去的阴影,能过上快乐幸福生活的愿望。目前对电影《喜福会》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母女关系剖析、跨文化思考和族裔文化身份的认同。本文拟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从图像、音乐、语言等多种符号对贯穿电影主题的一片天鹅羽毛所展示的素云母女间的感情发展路径进行解读。

1多模态话语分析

1.1 理论背景

电影通过语言、音乐、音响、字幕、色彩、运动影像等多种模态建构意义。电影的叙事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它并不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顺序拍摄,时间和空间都可能极富跳跃性,但是众多的镜头根据或隐或现的主线组合成连续体,让观影者感觉自然连贯。在电影解读方面,电影几乎一直被视为视觉艺术(Kozloff,2000)。直到近十年,学者才开始关注语篇在电影解读中的重要作用(如Culpeper,2001,2005;McIntyre,2008;Piazza,2006,2010),为直觉式批评提供了客观详尽的文本依据。然而,电影的语言学研究极少考虑图像的介入,正如李德志(2014)指出,“单一研究语言已经不能对话语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应运而生。

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音、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15)。Kress&VanLeeuwen在视觉图像分析中应用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即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种元功能,并提出了多模态研究框架。

1.2 理论框架

如何有效地统合模态和媒体,以便更全面地解读文本的语篇意义一直是多模态研究的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分歧,主要体现在多模态分析中文字和图像的功能:Barthes(1968,1977)认为图像的解读必须与文字的解读相结合,而Kress&VanLeeuwen(2006)则认为图像与文字存在关联,但不依赖于文字,图像本身既有组织也有结构。通过对大量静态文本的分析,Kress&VanLeeuwen(2006)提出了用视觉语法分析多模态语篇可以分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

再现意义是不同模态通过人物的反应、行动、语言等表达模态之间以及外部的联系,分为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其中叙事再现意义指视觉图像可以像语言一样如实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事和人的内心活动,如行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概念再现则分为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互动意义通过索取性图像和提供性图像展现了图像和图像观察者间的沟通功能,是一种交际意义。图像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来实现互通意义。Kress&VanLeeuwen(2006)指出,图像都有一个图像行为(imageact),这种行为由参与者的凝视系统(systemofgaze)实现,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

构图意义则打破了原有文字和图像之间的界限,通过信息值(informationvaluation)、取景(framing)和显著性(salience)三种方式将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联系起来,即框架内部事物的构图特点对图像理解的影响。信息值通过图像中人或事物放置的位置实现。根据Kress&VanLeeuwen(2006)的观点,被置于上方的因素是“理想的”,具有理想化或概括性的实质;而下方的因素则为“真实的”,带有特定的信息,如细节等,更具实际意义。处于中心位置的是重要信息。放置在左边的信息属已知信息,右边信息则是新信息。显著度通过图像中线条的粗浅、颜色的浓淡等实现。线条粗的、颜色浓的,显著度高,反之则显著度低。取景通过很多视觉框架策略实现,如角框架视觉策略、左上角框架策略、下右角框架策略等。总之,信息值、显著度以及取景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语篇整体布局的改变,从而影响构图意义及整个语篇意义的实现。

本文从这三个意义维度对天鹅羽毛三次出现的场景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2天鹅羽毛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1 场景一:母亲素云带着羽毛来到美国。

影片的开头是一段旁白,伴随着一首忧郁的背景音乐,画外音用低沉坚定的声音向观众介绍了一根天鹅羽毛的故事,娓娓道来,字字珠玑,寓意深刻。电影画面的主色调是黑色,一片白色的羽毛若隐若现,直到故事结束才清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图1。

图1 镜头截图

从再现意义层面分析,这个镜头通过低缓忧郁的声音模态、黑白对比的颜色模态和语言模态的同时运用,向观众暗示了漂浮的羽毛和母亲素云的共同点:柔弱无助。处于社会边缘的母亲们对即将生活的美国一无所知,她们在构建文化认同时是孤立无助的。这个图片唤起了天鹅羽毛是母亲希望的隐喻。

从互动意义层面分析,电影在讲述千里鹅毛一片心这个故事时,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模糊到清晰的表现手法。图1是最后一个镜头,这样的远近投射让观众对人物的态度有了共鸣。近距离的镜头是素云这个人物与观众的情感交流,鼓励观众去寻找答案:这片天鹅羽毛是没有价值的,还是传世宝?这是索取类图像。

从构图意义层面分析,在颜色模态中有饱和度、色彩、色调、亮度、纯度、区分度等区别性因素来区分意义和体现意义。区分度中,黑白色意味着永恒和严肃(韦琴,2009)。大面积的黑色隐喻了初到美国的母亲是弱者,她们将建构独特自我身份的希望寄托在完美的美式英语,并两次重申perfect。最后纹路清晰的羽毛表明了这些华裔女性与命运抗争,最终实现了希望。待故事讲完,画面突然切入欢快的聚会场景,整体色彩明快,明亮的灯光、人群的欢呼声、孩子们嬉闹的声音、看球赛的欢呼、开香槟声,用全景镜头展现了“喜福会”的盛况。

2.2 场景二: 父亲将羽毛交给女儿精美

这是天鹅羽毛在影片中第二次出现的一组镜头。

图2 视觉图解

图3 视觉图解

图4 视觉图解

从再现意义层面分析,相对于该影片的大多数评论认为素云母女的关系体现了中西文化冲突(陈红,2014; 晁宏晏,2012; 刘永清,2011),这组镜头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理解包容。影片中,女儿小时候因为没有认真练习钢琴跟母亲有争吵,凸显了中国母亲望子成龙和美国女儿向往自由发展的文化冲突。长大后,通过一次吃螃蟹,女儿第一次知道母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女儿开始理解母亲。母亲去世后,女儿听着父亲讲述母亲的故事,开始包容过去母亲的“不可理喻”。这组镜头通过父女的眼神变化和女儿的手势变化表达了叙事再现意义。镜头中女儿第一次聆听着母亲和失散的姐姐的故事,眼神向下看,手紧握羽毛,悲痛万分。而父亲的眼神向上向前看,似乎在回忆中与天堂里的母亲共鸣。接下来的镜头中女儿不敢相信地抬起头望着父亲,手将羽毛紧紧压在自己身上,不敢相信自己肩负了母亲全部的期望。父亲用肯定的眼神凝视着女儿。电影画面中父女俩都深情地望着代表母亲希望的羽毛。女儿再次紧握羽毛。这一系列动作、心理、语言等表达模态之间的交叉,体现了母女之间的理解包容的升华。天鹅羽毛是母亲生存的希望,也是母亲传承给女儿的全部希望。

从互动意义层面分析,这组镜头体现了两层意义。第一、三个画面中父女的视线都没有和观众接触,这是提供类图像,提供给观众这样的信息:父亲和女儿在对母亲的理解的差距上是变化的。父亲眼神向上,女儿眼神向下体现了父女在对母亲的了解上的巨大差距;父女的目光平视表现了女儿听着父亲的讲述所受到的巨大震撼:以前女儿把母亲没完没了的责备看成是缺乏母爱的表现。现在女儿明白了母亲一直以来的严厉和望子成龙正是母亲对女儿全部的爱;父女目光的平视正是情感的交流。父女共同凝视羽毛代表了父女内心与母亲的共鸣。第二,导演用了一组水平近距离视角,拉近观众的情感距离,鼓励观众去理解母亲对女儿的爱和希望。

从构图意义层面分析,这组镜头中父女两人着装颜色和构图比例类似对等,从显著度上向观众展示了母亲素云去世给父女两人带来的悲痛是同等的,在视觉上产生了平衡的效果。从图2、3父女分别位于构图的左右两部分到图4中父女俩共同位于画面中间的视觉图解,从信息价值量上表达了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包容,以及共同维护传承母亲希望的信念。

2.3 场景三:女儿精美带着母亲的期望返回中国寻找姐姐们

从再现意义层面分析缓慢轻快的音乐、女儿精美的内心独白、定格的画面,影片采用了声音模态、语言模态和动作模态之间的交融,反映出精美在回中国探亲的途中,发现自己所具备的中国本质,意识到长期以来被她忽视的母女之间深藏的联系纽带。定格的画面展现素云母女感情的升华积淀。

从互动意义层面分析,画面中精美的眼神是忧郁而坚定的。这个特写镜头是提供类图像,反映了精美内心的忧虑,这也是喜福会其他成员的女儿们,甚至是第二代华裔的矛盾心理。她们一直认同美国文化,向往自由、自主,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传统观点,如爱之深责之切以及深藏不露的表达方式是不能理解的。但是镜头中精美对于回中国又是坚定的。天鹅羽毛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终于架起了中美之间和母女之间的桥梁。这样的动作模态——精美的眼神是在与观众交流,让观者看到了一种弥合,弥合了两种文化和两代人之间的裂痕,给华裔的社会归属感带来了希望。

从构图意义层面分析,随后同样出现的这片天鹅羽毛,它握在了女儿的手里,仍然是洁白无瑕,处于构图的中心位置,从显著量上向观众展示了母亲的希望已经是女儿最重要的希望。

画面女儿处于画面左边,是已知信息。画面右边的留白是新信息,是女儿从母亲那里传承的生活的希望。这里明亮的颜色和图1中羽毛第一次出现时黑白的颜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隐喻了母女两代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迷茫中找到了希望。

3结语

这一片天鹅羽毛既是影片主题希望的隐喻,也是贯穿素云母女感情变化的线索。本文通过对羽毛三次出现场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展现了电影作为流动的媒体,多种符号模态之间可以相互关联、相辅相成,通过建立各种或隐或显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意义连贯的叙事整体,以多种模态感官协同配合的方式有效提升电影叙事效果,让观者对其内容产生共鸣。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影视作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赋予作品更深的解读,让观者从一个旁观者成为情感的认同者。多模态话语分析从方法上弥补了纯语言研究的不足,为语言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本文采用了视觉图解的分析手法,希望能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Culpeper,J. 2001. Language and Characterisation: People in Plays and Other Texts [M].Harlow:Longman.

Culpeper,J. 2005.ImpolitenessandEntertainmentintheTelevisionQuizShow:TheWeakestLink[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1) : 35-72.

Forceville,Charles.1998.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M].London:Routledge.

Forceville,Charles. 2009.MultimodalMetaphor—ApplicationsofCognitiveLinguistics[M].NewYork:MoutondeGruyter.

Kozloff,S. 2000. Overhearing Film Dialogue [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Kress,G. &T.VanLeeuwen. 2006. Reading Images [M].London:Rouledge.

McIntyre,D.2008.IntegratingMultimodalAnalysisandtheStylisticsofDrama:AMultimodalPerspectiveonLanMcKellen’sRichardIII[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7) : 309-334.

Piazza,R. 2006.TheRepresentationofConflictintheDiscourseofItalianMelodrama[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8) : 2087-2104.

Piazza,R. 2010.Voice-overandSelf-NarrationinFilm:aMultimodalAnalysisofAntonio’sWhenLoveFails[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 : 172-195.

晁宏晏. 2012. 评电影《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J]. 电影文学 (17) : 97-98.

陈红. 2014 . 跨文化下对《喜福会》冲突主题的解读[J]. 电影文学 (16) : 104-105.

李德志.2014. 网络文化超文本新词认知分析[J]. 外语学刊 (3) : 70-72.

刘永清. 2011.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J]. 电影文学 (23) : 90-91.

张德禄. 2015.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韦琴红. 2009. 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校:朱晓云

主持人语:

文学典籍不仅承载着中国的思想、文化,更承载着中国的文艺、美学、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典籍的翻译在内容和形式上应重视源语文本。然而,我们在文化外译时较少注意到我们翻译活动几乎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文化自觉,甚至忘记了守土有责的起码担当。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文本选择的不自觉。只要是国外认为好的、获奖的作品,我们大都依样引进;其次,在英译汉中主张尽量以原作为基础,认为汉语可以包容和接受英美文化,而在汉译英中,则主张以译入语为主,用译入语来表达源语言,从而避免文化冲突;第三是受众意识的双重标准。由于西方文化的浸入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中国许多译者过度倾向西方价值观,过于认同西方文化,认为让外国观众和读者接受和理解是头等大事,而将英语文学译入时则较少考虑中国读者和观众。此外,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知和不自觉也会直接影响学者对本民族文献、研究资料的不自信,也就很难提出本民族特有的理论和理念。中国文学文化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走出去,应该采用怎样的措施和策略,应该采用哪些战略战术?这正是我们组织这期“中国文化走出去”专栏的初衷和主旨。这组论文共四篇,四位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博士生导师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表达了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切期盼和拳拳之心。中国文学走出去,是要首先考虑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优先走出去,但绝不是要改头换面:曲意逢迎、削足适履、委曲求全或适合西方人的价值观。我们首先要推出那些有文化自觉和创作自觉的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总之,正是葛浩文、白睿文等汉学家们的“信”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有文化自信和创作自觉的莫言等中国作家,使他们的作品成功地走向英语世界乃至西方世界。但这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是,从翻译到创作再到批评都应多几分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都应该有起码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梦想总能实现!

——朱振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6)03-0076-04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许吟雪,女,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文学研究。

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oftheSwanFeatherImageryintheFilmThe Joy Luck Club

XU Yinxue

Abstract:Film appreci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art critics. Based on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swan feather scen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the interactive meaning, and the compositional meaning.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ultimodal elements interac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film narrative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can give audiences a deeper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the interactive meaning; the compositional meaning

猜你喜欢
喜福会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观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流散的颜色
浅析小说《喜福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