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习者书面语词汇使用研究
——一项基于与LOCNESS相同主题作文的对比分析

2016-08-03 07:29杨滢滢
外国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词块对比分析单词

冯 辉 杨滢滢

(1.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校办公室,上海 200083;2.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上海 200083)



英语专业学习者书面语词汇使用研究
——一项基于与LOCNESS相同主题作文的对比分析

冯辉杨滢滢

(1.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校办公室,上海200083;2.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上海200083)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学习者和LOCNESS中本族语学生的相同主题作文,借助语料库技术手段从单词和词块(3~5词)两个维度考察中国学习者的词汇使用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就单词而言,中国学习者词汇量呈现出增长态势,词汇产出意识较强,但在词汇丰富性、复杂程度上还有待于提高。在词块使用方面,二者都更倾向于使用较短小词块(3~4词),对较长词块(5词)使用数量趋于减少。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学习者对词块使用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本族语学生。此外,中国学习者过度使用语篇衔接性词块。

关键词:单词;词块;相同写作提示语;对比分析

0引言

学习者的词汇使用一直以来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词汇不仅仅是由单个的单词组成,还包含动词短语(get along with, catch up with, listen to等)及复合名词(compoundnouns)(personal statement, applied linguistics等),这些被视为由多个单词形式组成的词汇单元(lexicalunits)。另外还有一些习语(如kick the bucket,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等),这些短语和句式实际上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制造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学习者无法从其中的单个词语掌握其意义,只能视之为一个整体才能获得该词汇单元的涵义(Read,2000:21)。一些学者也认为学习者书面语和口语的流利程度很大程度上与其掌握大量的“预制性语言”(prefabricatedlanguage)有很大关系,对这些多词单元(multi-wordunits)的掌握是理解本族语特征的关键(Pawley&Syder,1983)

由此可见,词汇使用除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单词使用之外,还应涵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使用情况。人脑中存储着大量的“多词单元”(multiwordunit)(Sinclair,1991),这种多词语序又叫作词块(lexicalbundles),它强调词语之间的连续性,在语法形式上可以是完整的(that’s a good idea, on the other hand),或者是不完整的(in the case of the, is based on the)。这种形式上的不完整性使得这类词块无法归为传统意义上的语块范围(如明喻、动词短语或习语,参见Granger&Paquot, 2008)(Paquot&Granger,2012:134),但它们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Biber,Conrad&Cortes,2004),是“语言产出中的惯用语块”(Alternberg,1998:122),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Nattinger&DeCarrico,1992;Lewis,1993;Ellis,2003)。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单词和词块两个维度来考察学习者书面语词汇使用情况。

1文献回顾

学界学习者产出性词汇习得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由于对词汇知识的理论框架尚未能形成定论(Richard,1976;Wesche&Paribakht,1996;Meara,1996;Nation,2001等),因此对其考察也因维度和测量手段的差异致使研究结果存在争议(Laufer,1991,1994;Vermeer,2000;Read,2000;Jarvis,2002)。国内研究者也采用不同维度和测量手段对学习者词汇进行研究(章柏成,2011;万丽芳,2010;谭晓晨,2006),但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描述中国学习者词汇发展特征,尚未探讨学习者与本族语者词汇应用的差异。

对于词块习得而言,由于词块类型(范围涵盖2~6词词块)和研究背景等不同,研究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果也难以达成一致:Reppen(2009)分析了三个学习者语料库中位列前20的三词词块;Groom(2009)对学习者2-5词词块进行对比研究,最低频次阈值为10次/每250,000词;Chen&Baker(2010)对四词词块进行研究,但最低频次阈值为25次/每百万词。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把学习者词块与本族语者进行对比的研究(Jukneviien,2009;Reppen,2009),但多是有关第二语言学习者;另有一些把中国学习者词块使用和本族语者进行对比的研究(Bo&Shutang,2005;Ping,2009;Wei&Lei,2011),但其所选取的对比样本因写作主题差异导致其产出性词汇有很大不同,进而使得其对比分析结果很难有一致性的结论(杨滢滢,2015)。因为选择同一主题作文的研究有助于更直观地横向观察不同水平学习者在产出性词汇使用特征(Jarvis,Grant,Bikowski&Ferris,2003;卢敏,2008;黄沭云,2012;杨滢滢,2014)。

综上,要全面考察学习者书面语词汇的习得离不开单词和词块两个维度。本研究依托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相同主题写作样本,瞄准这两个维度,前者主要考察词汇使用概貌,后者集中在3-5词词块的使用,以此探讨其差异特征并为英语写作和词汇教学提供启示。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相同主题作文中的词汇面貌特征如何?主要有哪些差异?

(2)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该主题作文下的词块使用特征如何?主要有哪些差异?

2.2语料来源

本研究选取LOCNESS(LouvainCorpusofNativeEnglishEssays)中密西根大学的学生针对“Great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of 20th century and their impact on people’s lives”这一主题所写的论说文(500词左右)作为本族语者写作样本,随机选取40篇。中国学习者按照相同主题和长度要求进行写作,样本来自上海某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习者,随机选取40篇与本族语者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2.3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使用Nation和Coxhead(2002)开发的Range32对文本进行词频概貌统计分析;采用Wordsmith5.0(Scott,2008)对写作文本的词汇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总词数、句子数量、句内词数和平均词长等,以及3~5词词块的提取和频数统计;最后运用SPSS16.0进行各项数据的推断性统计分析。

3数据分析和结果

3.1词汇使用特征

Range32包含3个词频表:(1)BASEWRD1.txt包括最常用的约1, 000个英语词族(wordfamily) ;(2)BASEWRD2.txt包括次常用的约1, 000个英语词族;(3)BASEWRD3.txt包含前两个词频表之外的、高中和大学各科教材中最常用的学术词汇—— 570个英语词族。 这三个词表之外的都归为不常用词(Notinthelist)。词族分布有助于考察词频广度、词汇难度和词汇覆盖率。使用Range32对两组写作样本进行词频广度分析后的基本数据如表1:

表1 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词频广度数值(百分比)

由表1可见,中国学习者对最常用词(B1)(79.2%)和学术词汇(B3)(5.64%)的使用略低于本族语学生(分别是81.33%,6.15%),对次常用词(B2)使用(6.54%)略高于本族语学生(5.5%)。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常用词”,中国学习者(8.62%)也高于本族语学生(7.02%)。

对两组学习者词频广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词频广度差异分析(均值)***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以下同。

就词族总数而言,中国学习者使用数量显著低于本族语学生(t=-3.018,df=68.08,p<0.01)。具体来看:就最常用词词族(B1)的使用而言,二者有显著差异(t=-4.162,df=69.79,p<0.05),即中国学习者显著少于本族语学生(MD=-2.98)。在次常用词词族(B2)的使用上,二者也存在显著差异(t=2.037,df=73.25,p<0.05),但和B1词族使用不同,中国学习者的使用显著多于本族语学生(MD=.45)。在学术词族(B3)使用方面,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在该相同主题作文中的词汇使用描述性统计数据如表3:

表3 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产出性词汇描述性统计

表3显示,中国学习者的文本长度(571个形符)大于本族语学生(376个形符),类符和文本句子数量均值(分别是277和29)也明显高于本族语学生(分别是189和20)。中国学习者类型符比(49)略低于本族语学生(51)。在平均词长和句内词数上,中国学习者(分别为4.8和20)并没有表现出和本族语学生(分别为4.7和19)的较大差距。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二者在文本类符、形符、类型符比、文本句子数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平均词长和平均句内词数上没有显著差异。

3.2 3-5词词块使用分析

词块与主题内容紧密相关,因此在写作主题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本族语者的高频词块可以作为考察学习者的词块使用参照标准(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依此思路,本研究先以本族语学生的词块为参照标准来考察中国学习者的词块使用情况。作者使用Wordsmith5.0 提取了3-5词词块,最低频次阈值设为3,并对词块频数进行标准化处理。词块频率统计数据如表4:

表4 以本族语学习者词块为参照下的两组写作样本3-5词词块使用差异分析

由表4看出,在以本族语学生词块为参照标准的情况下,中国学习者3-5词词块的使用频率都显著低于本族语学生。具体表现为:三词词块t=-10.430,df=56.11,p<0.001、四词词块t=-7.851,df=39.00,p<0.001、五词词块t=-3.204,df=39.00,p<0.01。这能否说明中国学习者书面语词块运用能力不足?为了进一步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分别提取两组写作样本中的3-5词词块,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基本数据如表5:

表5 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作文中3-5词词块使用差异分析

表5显示,就三词词块(t=4.322,df=78,p<0.001)和四词词块(t=2.636,df=78,p<0.01)而言,中国学习者显著多于本族语学生;与三词和四词词块相比,两组样本中的五词词块使用均明显较少,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词汇使用差异和主要特征

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词频广度百分比统计(表1)显示,中国学习者对最常用词(B1)(79.2%)和学术词汇(B3)(5.64%)的使用略低于本族语学生(分别为81.33%,6.15%),对次常用词(B2)的使用(6.54%)略高于本族语学生(5.5%)。这说明了中国学习者词汇量增长及其有限性,这种情况在学术词汇的使用上比较明显。此外,对于“不常用词”,中国学习者(8.62%)也多于本族语学生(7.02%)。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缘由,前者这类词汇包含如WECHAT,WEIBO,MSN,NASA,ETC,KINDLE,PSP,X-RAY,GPS,WE-MEDIA,WIFI等当前社会较流行或使用较广泛的科技产品和应用的名称,本族语学生写作样本由于收集较早(1995年),这其中的很多词汇是他们当时社会所不具备的,因此对该类词的使用也较少(杨滢滢,2015)。

表2说明,总体看来中国学习者词族总数低于本族语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MD=-2.48,p<0.01)。具体而言:就最常用词族(B1)而言,中国学习者使用显著少于本族语学生(MD=-2.98,p<0.05),但在次常用词族(B2)的使用上,中国学习者却显著多于本族语学生(MD=.45,p<0.05),二者在学术词族(B3)上表现相当。这些反映出中国学习者词汇量有一定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在其产出性语言中的使用是有限的,书面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复杂程度还急需提高。

表3中的写作样本基本数据反映出中国学习者的文本长度(平均571词/篇)较本族语学生长(平均376词/篇),平均词长(4.8)略高于本族语学生(4.7),且文本句子数量(29)也多于本族语学生(20)。这些都表明学习者词汇量的增长及词汇产出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研究中的中国学习者处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阶段,经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储备,这比较符合他们的学习特征。文本句子数量较多一方面是和篇幅较长有关,但同时也符合该阶段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即语言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词长和句内词数略高于本族语学生也是其表现形式。然而,就类形符比而言中国学习者(49)略低于本族语学生(51),同样说明中国学习者在词汇使用的丰富性和复杂程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2词块使用差异和特征

如前所述,通常情况下本族语者的语言可以作为学习者语言的参照。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相同3-5词词块使用对比(表4)显示,前者三词词块(t=-10.430,df=56.11,p<0.001)、四词词块(t=-7.851,df=39,p<0.001)、五词词块(t=-3.204,df=39,p<0.01)的使用频率都显著少于后者。但这并不能就此说明中国学习者书面语词块使用不足。表5对比分析了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作文中各自3-5词词块使用差异:很明显,前者对3-5词词块使用总数(63)多于后者(45.22),具体表现在:三词(t=4.322,df=78,p<0.001)和四词(t=2.636,df=78,p<0.01)使用频率显著多于后者;就五词词块而言,中国学习者略低于本族语学生,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中国学习者在三词和四词使用上完全不同于以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为参照时(表4)的情况,即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本族语学生,这说明学习者词块使用意识和能力的增长。这一点与以往的研究发现基本一致:与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词块(Bo&Shutang,2005;Reppen,2009)。尽管存在差异,二者也存在共性:对词块的使用频率随词元的增多而递减。相比较五词词块,学习者对三词和四词词块使用数量普遍偏高。换言之,二者往往更多使用较短小词块表达语意。对于多词(五词或以上)词块的使用则呈现出趋同性减少或离散程度高的特点,这也进一步佐证了作者此前的研究发现(杨滢滢,2015)。这种共性也同时验证了这样一种观点:与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对词块的依赖程度较高,而本族语学习者对词块的总体使用数量较少(Bo&Shutang,2005;Reppen,2009)。

表6更直观地说明了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差异。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以位列前20的3-5词词块为例说明。

表6 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作文中位列前20的3-5词词块

由表6看出,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对于该相同主题作文中的词块使用存在以下异同点: 就三词词块而言,两组写作样本都出现了与写作提示语相关的复现表达(如“the20thcentury”,以及与各种与“发明”相关的词汇,如“mobilephone,airplane,computer”等),这与以往的研究发现一致(庞萍,2009;杨滢滢,2014,2015)。然而,在4词和5词词块中,中国学习者出现了更多观点表述性语言,呈现较强的趋同性或一致性。4词词块如“thereisnodoubt,tryingtogetacross,Iamnotsuggesting”,5词词块如“thereisnodoubtthat,getacrossisthenotion,Iamnotsuggestingthat”等表达;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仍然多是和写作提示语相关的词块。此外,在高频率词块中,中国学习者过度使用语篇衔接词块,如“ontheotherhand”等。

因此,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块知识的积累和产出意识。对于词块使用趋同性,作者发现学习者“学以致用”的学习策略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四词和五词词块的使用多来自于学习者当时所学课程“高级英语”教材(《新编英语教程》5)中的词汇。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中国学习者较本族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衔接性词块,这也与很多研究结果一致(Ferris,1994;马广惠,2002;杨滢滢,2015)。这种情况可能与外语教师在写作中强调使用连接词有关(马广惠,2001);同时也反映了外语教学环境下写作教与学过程的模式化(杨滢滢,2015)。

相比较而言,本族语学生高频词块的单一性则恰恰说明了其词块使用的离散性。正如许家金(2009:44)所言,合乎语法/语感的、原型(prototypical)的语言形式未必是高频出现的(本研究词块提取频率阈值设为3,其他低频词块因此无法纳入统计范围)。词块的使用和写作主题密切相关,学习者对invention/discovery的选择范围决定了其词块表述内容,由表7看出,中国学习者话题选择范围明显小于本族语学生,这可能是造成中国学习者词块使用趋同性强、而本族语学生词块相对分散的主要原因。

表7 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对invention或discovery相关的词汇选择对比

5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对比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相同主题的写作样本,考察二者在单词和词块两个维度上的词汇使用特征。就单词而言,中国学习者词汇产出意识较强,但在词汇使用的丰富性、复杂程度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看到学生词汇量增长的同时要鼓励他们大胆使用所学新词,还要注意书面用词表达的精准和具体化。就词块而言,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复现写作提示语,且二者都更倾向于使用较短小词块。但二者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中国学习者对词块使用的依赖性更强,3-5词词块使用总数明显多于本族语学生,且呈现较强的趋同性;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对词块的使用因依赖程度相对低而显得离散。学习者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外语课堂教学,因此他们会有意识地将课堂所学词块运用到写作中,这有助于学习者词汇知识的积累和丰富。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在此方面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此外,中国学习者衔接性词块使用多于本族语学生,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醒他们避免语篇衔接表达的固定化和模式化,引导学习者运用多种手段如对主题词重复、同义/近义表达的替代或代词的使用等来丰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参考文献:

Altenberg,B. 1998.OnthePhraseologyofSpokenEnglish:TheEvidenceofRecurrentWord-combinations[G]∥Cowie,A.P. Phraseology: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01- 122.

Biber,D.,Conrad,S. &V.Cortes. 2004.IfyouLookat:LexicalBundlesinUniversityTeachingandTextbooks[J]. Applied Linguistics,25(3):371-405.

Bo,G. &Shutang,Z. 2005.ACorpus-basedContrastiveStudyofRecurrentWordCombinationsinEnglishEssaysofChineseCollegeStudentsandNativeSpeakers[J]. CELEA Journal, 28(1): 37-48.

Chen,Y.-H. &P.Baker, 2010.LexicalBundlesinL1andL2AcademicWriting[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4) 2: 30-49.

Ellis,N. 2003.Constructions,Chunking,andConnectionism:theEmergenceofSecondLanguageStructure[G]∥C.J.Doughty&M.H.Long.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Blackwell, 63-103.

Ferris,D.F. 1994.RhetoricalStrategiesinStudentPersuasiveWriting:DifferencesbetweenNativeandNon-nativeEnglishSpeakers[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28):45-63.

Granger,S. &M.Paquot. 2008.DisentanglingthePhraseologicalWeb[G]∥S.GrangerF.Meunier. Phrase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Benjamins:AmsterdamandPhiladelphia: 27-49.Groom,N. 2009.EffectsofSecondLanguageImmersiononSecondLanguageCollocationalDevelopment[G]∥A.Barfield&H.Gyllstad. Researching Collocations in Another Language.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21-33.

Jarvis,S. 2002.ShortTexts,Best-fittingCurvesandNewMeasuresofLexicalDiversity[J]. Language Testing (19): 57-84.

Jarvis,S.,Grant,L.,Bikowski,D. &D.Ferris. 2003.ExploringMultipleProfilesofHighlyRatedLearnerComposition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2(4):377-403.

Jukneviien,R. 2009.LexicalBundlesinLearnerLanguage:LithuanianLearnersvs.NativeSpeakers[J]. Kalbotyra ,61(3):61-72.

Laufer,B. 1991.TheDevelopmentofL2LexisintheExpressionoftheAdvancedLearner[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5): 440-448.

Laufer,B. 1994.TheLexicalProfileofSecondLanguageWriting:DoesItChangeoverTime? [J]. RELC Journal, 25(2): 21-33.

Lewis,M.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 [M].Hove:LanguageTeachingPublications.Nation,P. 2001.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Meara,P. 1996.TheDimensionsofLexicalCompetence[G]∥G.Brown,K.Malmkjaer&J.Williams.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Nation,P.&A.Coxhead. 2002.RANGE[EB/OL].(2002-10-21)[2015-10-15].http: / /www.vuw.ac.nz/lals/staff/Paul_Nation.

Nattinger,J.&J.DeCarrico. 1992.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Paquot,M. &S.Granger. 2012.FormulaicLanguageinLearnerCorpora[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32):130-149.

Pawley,A. &F.H.Syder. 1983.TwoPuzzlesforLinguisticTheory:NativelikesSlectionandNativelikeFluency[G]∥J.C.Richards&R.W.Schmidt.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 191-225.Reppen,R. 2009.ExploringL1andL2WritingDevelopmentThroughCollocations:aCorpus-basedLook[G]∥A.Barfield&H.Gyllstad(Eds.). Researching Collocations in Another Language.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 49-59.Read,J.2000. Assessing Vocabulary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Richards,J.C. 1976.TheRoleofVocabulary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0):77-89.

Sinclair,J. 1991.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Scott,M.2008.WordSmithToolsVersion5.0.[M].Liverpool:LexicalAnalysisSoftware.Vermeer,A.2000.ComingtoGripswithLexicalRichnessinSpontaneousSpeechData[J]. Language Testing (17): 65-83.

Wei,Y. &L.Lei. 2011.LexicalBundlesintheAcademicWritingofAdvancedChineseEFLLearners[J]. RELC journal, 42(2):155-166.

Wesche,M. &T.S.Paribakht. 1996.AssessingVocabularyKnowledge:DepthVersusBread[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3):13-40.

黄沭云. 2012. 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能力发展评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2):75-78.

卢敏. 2008. 产出性词汇知识广度的发展特征——基于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的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10-15.

马广惠. 2001. 中美大学生英语语篇对比修辞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6):5-8.

马广惠. 2002. 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5):345-349.

庞萍.2009. 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四词词块的使用研究———基于WECCL和LOCNESS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TeachingEnglishinChina(3):25-45.

谭晓晨. 2006. 中国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202-207.

万丽芳. 2010. 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二语写作中的词汇丰富性研究[J]. 外语界 (1):40-46.

许家金.2009. 词汇中心教学法的交际观———理论溯源与反思[J].中国外语教育 (4):38-45.

杨滢滢.2014. 英语专业学习者同一主题作文的词汇发展和词块运用特征[J].外语界 (2):58-66.

杨滢滢. 2015. 中美大学生同一主题作文词汇和词块运用特征对比研究[J].外语界 (3):51-58.

章柏成. 2011.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案例报告[J].当代外语研究 (5):29-34.

杨滢滢,女,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与教学法研究。

责任编校:蒋勇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6)03-0129-08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构式自动判别模型研究”(15CYY 025)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规划课题“学习者对英语迂回致使构式习得的认知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辉,女,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办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二语习得教学法研究。

AnInvestigationofEnglishMajors’LexicalUseinWrittenLanguage:AContrastiveAnalysisoftheWritingsinLOCNESSwiththeSamePrompt

FENG HuiYANG Yingying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in features of Chinese learners’ lexical use at the level of both vocabulary and lexical bundles (3-5 grams) by comparing Chinese English Majors’ and native learners’ writings in LOCNESS with the same promp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learners display a great increase in the extent of vocabulary, and they have stronger awareness to produce the newly learned words, but the lexical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need more improvements. As for the use of lexical bundles, there are some general trends to be identified in both Chinese and native learners’ writing: they tend to use more “shorter” lexical bundles (3-4 grams) and less “longer” lexical bundles (5-gram). But distinct features are also found: Chinese learners are more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lexical bundles; they show some degree of convergence in employing certain lexical bundles from the textbook. Besides, Chinese learners tend to overuse the connective expressions.

Key words:vocabulary; lexical bundles; the same writing prompt; contrastive analysis

猜你喜欢
词块对比分析单词
单词连一连
看图填单词
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名人演讲中词块使用特点探究
高中英语词块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应用策略分析
看完这些单词的翻译,整个人都不好了
词块中心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