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云 蒋宇红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创新决策和扩散网络研究
——《思如其人》的个案分析
郭方云蒋宇红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本研究尝试突破语言现象和量化分析的教学研究常规,以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作为概念框架,以胡德康和刘利君主编的《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的《思如其人》一课作为个案范例,从决策和传播两方面探索具有学术通识创新特质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及其操作程式,同时结合行为心理学和性格色彩学等理论来揭示表象与性格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强化阐释对象的学术意蕴。研究表明,认知、说服和决策组成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创新决策模块,而在学术理念的扩散过程中作为观念领导者的科代表和组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传播示范作用,异质的弱式链课堂辐射网络则更有利于创新信息的激发和交流,经过交互式教学后学生最终上升为再创造的引领者,由此完成了研究生英语创新教学的概念迁移和范式转型。
关键词:创新扩散论;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创新;决策;扩散
0引言
作为中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的主要媒介,英语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并非易事。一些中国学者已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培养模式等维度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唐建敏,2006;曾建彬,廖文武,2011;马珂,2012),但创新思维的传播速度偏慢等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而答案就潜藏于美国当代著名传播学家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一门融决策、传播和影响为一体的创新显学中。罗杰斯从源远流长的西方传播学历史中提炼出了扩散的当代定义*西方的传播学探索至少可以回溯至古希腊,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显示,灵魂的流动和“扩散”(χω)可以用“欢乐”(χαρá)来表示 (柏拉图,2003: 120),《蒂迈欧篇》则认为上帝创世时“在宇宙中心安放了灵魂,灵魂从那里扩散到整个宇宙,又使之包裹整个宇宙的外表”(柏拉图,2003: 284),从而建构了井然有序的西方传播学雏形。而19世纪后期法国社会学家Gabriel Tarde是近代欧美扩散论之父,他认为社会变革需要通过模仿来实现,传播则意味着社会意识或文化特性的扩散 (Kinnunen, 1996)。1897年左右德国人类学家Leo Frobenins 又提出了“文化扩散论”一说,把个人或群体的观念、风格、语言的融通都归约在文化扩散的范畴之中。1928年美国人类学家Roland Burrage Dixon 在批评时下流行的环境决定论时发现几乎所有成功的发明都会受到狭隘的地域分布模型的限制 (Spier, 1929)。毫无疑问,这些研究为罗杰斯的当代扩散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理论营养。——“一项创新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并从创新、传播渠道、时间以及社会系统四个密不可分的要素进行了专业而详细的探究,其中如何提高创新传播的效率是其核心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建构了一种融认知、传播和影响为一体的创新研究模型(罗杰斯,1995: 10),也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石。
文献显示,创新扩散论自创建以来就引发了西方学界的热议。RobertL.Cooper的研究表明,该理论主要应用于人类学、大众传媒、公共健康和营销等领域,但教育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研究支系,涉及课程规划和教育技术应用等问题(Cooper,1989:58-59)。而中国学者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现代技术背景下的教育信息扩散维度(闫志明,王世纯,孔祥伟,2008;林雯,胡华进,杨满福,2009;黄海洋,王晴,陈继祥,2013),中国语境下的创新扩散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仍是亟待开拓的领域,研究生学术创新思维的培养尤其需要详究,由此构成了本文的选题缘起。
在进入实例探讨之前,我们还需解决语言习得与创新的本质关联、创新思维的跨学科流通两大逻辑关联问题。尽管乔姆斯基的“底层语法假设”带有浓重的结构主义色彩和过度概括的嫌疑,但他敏锐地意识到语言输出者的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语法范式转换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的语言行为在结合抽象原理的同时输出了新的语言表征(Chomsky,1996:152-159),由此揭示了语言技能的创新本质。J.C.Kaufman涉及56个领域的几千份问卷调查证明创新思维不仅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迁移,而且已经上升为一种全学科的创造性心理范式,从而建构了二语习得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石 (Kaufman,2010:152-153)。鉴于此,本文以胡德康和刘利君教授主编的《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上)的首篇范文《思如其人》为例(胡德康、刘利君,2008:1-3),探讨学术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创新的决策行为与传播网络两大议题,同时结合行为心理学和性格色彩学等理论来强化阐释对象的学术意蕴,提高研究生英语创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教学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重在学术创新思维的激发、班级网络的组织构建、研究对象的意义阐释及其生成原理分析,而非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现象探讨和量化实证分析,因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1创新决策
扩散论认为,创新理念的传播首先需要主体确认对象是否存在足够的价值或必要性,并采取相应的采纳或拒绝行为,即“创新-决策过程”,其内容包括“个人或单位对新观念评估后的一系列行为与决定,个人或组织评估一种新想法,并确定是否把这一创新纳入正在进行的实践中去”(罗杰斯,1995: 145)。在本文中创新决策指代学术型研究生是否接纳英语创新教学的行为选择,下面主要从认知、说服和决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认知
对于扩散论而言创新认知就是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了解到某项创新的存在并对它的功能有所认识,在此特指相关师生对公共研究生英语创新教育属性的理解。但要全面理解教学创新的认知规律,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创新存在的理由,尤其是学生的内生性需求。罗杰斯的传播学成果显示,个体在信息接纳时具有非常明显的需要倾向性,“选择性的接触”应运而生(罗杰斯,1995:148)。整体而言,研究生选修英语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学分获取、国际交流能力习得和国外文献参考等。但对于众多学生而言,学位英语考试过关才是首要任务,由此极大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此时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至关重要,笔者利用了专门的导学课来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既说明研究生英语创新实践的基础仍然是语言教学,所以还会涉及基本的知识点和考点,同时强调学术型研究生英语学习的重点应该向创新思维和学术探究倾斜,真正实现本科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思维转型。专为创新而设的导学课在激发创新需求的同时也顺应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相关师生了解一项创新的存在会产生采纳动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预热。
《思如其人》的作者ClaipeSafran认为性格和态度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乐观的看法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悲观情绪会产生相应的负面效应,态度的转变则会引起结果的改变(胡德康、刘利君,2008:1)。于是在列举实例时笔者依照范文第一段的提示预备了一个不透明的酒杯作为阐释对象,让同学们大胆预测杯中红酒酒位的高低,然后请学生分析高、中、低三种典型答案与预测者性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而言,别具一格的问题设计马上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术性创新阐释才是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目的,因此,追根溯源显得尤其必须。
那么性格特征与酒位预测有什么样的理据呢?笔者引入了当代行为心理学家IcekAjzen的研究进行说明:作为思维模式的发源地和个性心理最为恒定的部分,性格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外化为现实态度和行为特征等具体心理表象,同理观察者也可以借助逻辑反演视角下的情感、态度、气质等外在表征推导出性格的本源特性(Ajzen,2005:1-6)。学生对杯中酒位这一未知事物的预测本质上是自身性格的外在表征。它反映了观察者不同的心理预期,即乐观型人格常常持有积极的期待视野,从而得出较高酒位的结论,低酒位反映了测试主体较为保守的思维趋向,而综合型人格的评估预期则介于两者之间,由此表征为中间酒位。此时以小见大的教学实例和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演不仅有助于消解学生对创新教育的疑虑,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相应的心理认同,潜移默化中就获取了正确的创新认知和阐释动力,为随之而来的说服和决策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2说服
对创新价值的正确认知只是第一步,让受众采取相应的行为才是目的,此时心理说服显得特别重要。对于扩散论学者而言,认知阶段的脑力行为只体现为知觉反映,在说服阶段则转为情绪的感觉表达,而个体主要通过心理预演参与创新体验,但恰好就是这种“替代试用”的假设或想象在说服阶段起到了重要的规劝作用(罗杰斯,1995:151-152)。鉴于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学术研究的一个通用原理在于对批评对象做出独到阐释,而研究生英语创新教学能够帮助他们以另一种视角来做出评判。此时,笔者以课文中圆环空心的炸圈饼 (doughnut) 实物为研究对象,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形态特征,然后进行焦点描述,旨在为创新教学的说服工作做好前期铺垫。
毫无疑问,学生的注意焦点不尽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圆环和空心两大类。为什么同样的事物出现了不同的意象选择呢?此时笔者引入心理学的注意生成机制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认知科学研究显示,注意可分为“外隐性注意”(overtattention) 和“内隐性注意”(convertattention) 两类,前者通过视觉焦点的外在调节来实现,后者表现为一种感觉过滤和知觉集中行为,与头脑工作记忆模块有着密切关系。虽然两种注意类型分属不同的运作机制,但外在焦点和内在神经元可以连成一套综合认知机制,因为外在刺激需要与主观意志和性格趋向等内源性因素一致才能产生相对稳定的注意效果(Posner,1980;Folk,1992)。换言之,当学生这一教室行为主体的眼睛转向炸圈饼时视觉神经就开始把客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物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大脑在进行一系列信息处理的同时也在过滤和选择与自身性格定势相匹配的心理图示,注意力焦点也逐渐指向相应的目标意象,这是乐观性格的学生注意到实体圆环、悲观性格倾向的同学聚焦虚无空心的深层次原因。经历选择性的认知后学生不仅发现了简简单单的批评对象所蕴含的性格投射原理,而且对教学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认识,自我说服的砝码大大增加。而教师巧妙凭借炸圈饼这一普通的文本对象演绎了教学创新的作用,由此产生的学术增值效应不言而喻,从而为创新决策做好充分心理预热。
1.3决策
创新决策的最大阻力源于改变常规后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极易引发焦虑情绪。为了消解这种负面效应,创新者需要分期分批尝试新观念。这种小型试验虽然涵盖范围有限,但有助于接受者获得某种程度的渐进式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重学术、“轻”书本的做法常常会让众多已经形成应试英语思维的研究生很不适应,分段尝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之举。笔者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从中延伸出前文所及的杯中酒位和炸圈饼等少量的批评对象,然后依照课文第七段的情节邀请两位不同性格倾向的同学扮演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力劝其他人义务献血。此时笔者要求被劝者尽量以各种理由严词拒绝,以增加“推销人员”的挫败感。最后请两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解释推销失败的缘由,以栩栩如生的实例证明课文作者ClaipeSafran发现的性格倾向与失败归因之间的内在关联:乐观主义者常常将失败归咎于外因,而悲观主义者倾向于自责,由此得出信念是成功之母的结论(胡德康,刘利君,2008:2)。不经意间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学术氛围的带入感,切身体会到学术探究的乐趣,逐渐增加对教学创新的认同感。
但某些时候创新试验并非一定需要接纳者亲力亲为,其他人员可以充当体验代理人的作用,“如果示范者是观念上的领导者,示范的影响力大为显著”(罗杰斯,1995:5)。同理,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受制于惯性思维并未真正参与学术思考,此时与之关系密切的同伴所起的示范作用甚至超过了教师本人。他们完全可以利用更为相似的心理亲近感来代理“后进者”实施创新计划,即在“思如其人”的原则下发现尽可能多的性格外化现象,并进行热烈评判,让“冷眼旁观”的同学通过类似于电影观看的移情方式进行批评视角的更新和创新思维的预演,从而形成一种虚实相接的行动氛围和经验反馈,加快创新进程的同时提高了决策效度。
总之,从逻辑关联上看,创新认知是说服的必要前提,说服是认知的后续手段,两者共同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创新认同和决策采纳施加影响,从而建构了行之有效的层级决策模型,也为跨学科学术创新意识的推演提供了坚实的逻辑起点和概念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创新扩散
致力于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学者常常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创新本身,无意间却忽视了信息的传播研究,扩散论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它不仅树立了观念领导者的核心作用,而且运用异质性原则建构了有效的传播网络。下面分别予以详论。
2.1观念领导者
扩散论认为,观念领导者并不是创新者,而是对某一项创新的接受起着导向作用的主体,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以开阔的眼界和世界观与外界和成员之间保持紧密联系;(2)在社会系统内有着良好的社会参与性和接近性;(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4)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时体现精明能干的创新精神;(5)创新精神与系统的创新适宜度成正比关系(罗杰斯,1995: 277-279)。尽管这些界定并不完全适合研究生英语课堂文化的建设,但如果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科代表这一学生群体观念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那么极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不得不查。
该如何选出教学创新网络链中的观念代表呢?笔者的做法是先暂时任命一位代理者,经过导学课后一个星期左右的相互了解后打印和下发人手一张的英语科代表推荐表,并给出英语水平、专业基础、学术视野、创新精神、沟通能力五个标准,请学生综合考量后进行匿名推荐,得票数前两位成为该班观念领导者的候选人。然后结合《思如其人》一课的宗旨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字如其人”环节来进行测评,具体方法如下:先请两位候选人闭眼低头,伏在课桌上,然后请一男一女两位性格差别较大的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分别随手写下两排英语句子,归位坐定后再请两位候选人睁开眼睛看黑板,要求他们从字体大小、字母间距、左中右倾斜方向、连笔和笔锋等方面判断书写者的性格、性别和身份,教师再把感性判断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英语笔迹学的角度看,虽然书写易受环境和心情的影响,笔迹和性格的对等性也不尽一致,但一般而言,乐观型人格的字体相对较大、字母之间的距离偏宽,而字体偏小、字母距离较窄的文字显示出某种内向特征。字母之间连笔较多的很有可能意味着乐于与人相处,几乎没有连笔暗示书写主体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字母右倾的人易于从众或善于沟通,笔顺左倾则隐喻特立独行的性格倾向或艺术特质等(Hofstadter,2009:32),由此揭示了“字如其人”的心理学和符号学原理。
教师讲解结束后其他同学马上充当评判者,依照两位候选人的表现进行匿名投票,最后确认观念领导者人选。事实证明,这种将人才选拔有机融入教学的做法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竞争性和学术性,而且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为英语科代表展示适宜的创新领导力分布特征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在树立其观念领导者权威的同时为班级创新网络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课后教师还需提醒科代表注意:观念领导者的地位固然重要,但如果太过偏离传统就会被某些“保守”的学生误认为是教师的创新代理人,从而不知不觉间就丧失了模范地位,所以观念领导者需要在创新与传统、教师与学生之间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最大限度地维持示范作用的连续性。
2.2弱式链优势和辐射型的教学传播网络
观念领导人主要起示范作用,但创新思维的传播还需人际网络的支撑。传播学研究显示,由类似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关注焦点组成的同质性网络具有显著的“内生性”特征,同时也更能够产生密切的人际关系,反之“异质性”(heterophily) 原则表明技术水平、文化背景和语言策略差异往往容易造成信息交流障碍(罗杰斯,1995:270)。从本质上创新扩散就是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异质传播,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新生事物发展缓慢的原因。问题在于,同质交流虽然依靠类似的心理趋同拉近了彼此距离,但缺乏足够的新信息,异质网络承载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却容易树起隐形的思维樊篱,创新者该何去何从呢?
此时,我们需要引入“弱式链优势”理论。研究发现,众多新信息是从关系相对疏远的异质个体那儿获得的,由此形成“弱式链”人际关系,而这种“弱式链”连接的个体大部分属于社交网络的边缘人物,即彼此关系不大密切的交流对象。其原因在于,密友早已共享了大部分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增加了内生性网络获取外部信息的难度。但起着桥接作用的弱式网络可把较为疏远的支系连为一体,因而对于创新传播至关重要,所以 “创新要扩散,网络链必须存在某种程度的异质性”,即“弱式链”的相似度要低(罗杰斯,1995:294)。
“弱式链优势”理论无疑给研究生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就英语自然班的组织构架而言,作为观念领导者的科代表处于第一层,以起到行为暗示和创新示范作用。但更多时候研究型的教学需要分组进行,以尽可能地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所以分组原则就显得异常关键。鉴于此,我们在上《思如其人》一课时按英语水平、思维开放程度、学缘背景等异质标准尽可能地把差异大的个体大致分为五人一组,由小组长这一创新代理人进行协调,以便充分发挥“弱式链”传播新信息的“混搭”优势,然后根据课文性格特性与衍生形式对等的宗旨要求各小组尽可能地发现性格外化的不同形式及其阐释的理论基石。只要学生们集思广益,就能够发现众多饶有兴致的话题,然后推举代表来做小组的总结陈词。
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时笔者以“思如其人”为出发点,设计了一个“穿如其人”的教学环节——请一位自愿者到台前走秀,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回归理性,从服装的颜色分析其性格的内外向特征或悲乐观趋向,最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此时“弱式链”原则依然奏效,即首先让与自愿者关系不甚紧密的同学先做性格类型判断,以尽可能真实体现发言者的敏锐性和洞察力,然后请自愿者的好友等内生性成员出面澄清,证实观察者判断的真假,最后让自愿者揭露心声,并对外界揣测进行客观评判。教师最后从美国心理学权威泰勒·哈特曼博士的性格色彩学和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深化主题:性格源自核心动机,而色彩则是性格密码,一级颜色中的红色代表勇往直前,蓝色象征完美主义,白色意味着和平,黄色则隐喻快乐。但二级混合颜色显示的性格更为复杂:红蓝性格组合的人非常容易陷入矛盾之中,红白组合意味着难以捉摸,天生的领导者喜欢红黄相间,情绪落差较大的人趋向于蓝黄组合,而蓝白组合的人温和而诚恳(哈特曼,2010:9-139)。然后笔者再追根溯源,说明这种性格色彩学与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火、土、气、水“四根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对比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的异同(Guthrie,1965:21;艾兰、汪涛、范毓周,1998:45),把英语学习和传播国学精髓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得全球化视角下的学术研究走向古今贯通和中西贯通的学理大道,以便让学生迅速融入至关重要的学术通识教育中,为今后的专业领域创新打下良好的观念基础。
3再创造
从另一方面看,创新中心主义的辐射网络固然重要,但交互式创新和再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为“只有系统内的关键大多数个体已经采纳了某种交互式创新,这种创新对于系统内的普通成员才具有实用价值。交互式创新的采纳者越多,该创新对于系统内成员的价值也就越大”(罗杰斯,1995:298)。而在传播过程中原有的创新理念极有可能发生偏离,从而产生再创造,体现在《思如其人》一文的教学中,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家庭作业:每位学生课后寻找一种最适宜的方式来揭示性格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上课时同学们展示了斯里兰卡人立于浅海木跷上的钓鱼照、印有心形锁链的T恤、意蕴悠远的中国古琴等多彩多姿的内容,并从中推演出图如其人、穿如其人、物如其人等话题变体。这说明学生在挖掘研究素材的同时也在进行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其结果在于,经过层层递进的创新决策和信息扩散的学术推演后,教师由最初的创新发起者退居为课堂创新网络的协调人,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学生经过交互式的创新后不仅如《思如其人》倡导的一样从悲观的应试英语预期转向乐观的学术诉求,而且上升为创新的引领者,由此建构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创新决策和扩散模型(见图1)。
图1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创新决策和扩散模型
4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扩散论正如创新本身一样也是在一片质疑声中逐渐完善的,阻力一方面来自传统的认识论窠臼,也与创新的负面影响有关。McLaren的研究发现,创新既是一种生产力,同时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比如商业中创意十足的广告误导、娱乐业中的暴力想象和军事领域毁灭性的武器研发等(McLaren,1993)。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新不仅动摇了传统课堂的既定秩序,也常常对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标准提出质疑 (Cropley, 2010: 304)。具体到研究生英语教学,前期创新的不确定性既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情绪,不经意间极有可能伤害后期接纳者的自信心。而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在语言教学和学术引导之间寻找平衡点,同时还得费尽心思抹平传播学和教育学的概念鸿沟,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负担。但教学创新需要有关各方付出努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研究生英语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学生应该抛弃英语及格即可的狭隘实用主义学习观念,为全球化的学术视野做好语言、观念和创新探索等方面的通识储备。英语教师则需要发挥学术型研究生英语的集群优势,如《思如其人》预设的那样,从消极的视野期待转为积极的职业诉求,真正理解创新扩散论的真谛:创新的伟大意义在于维持事物独有性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同时从他者身上寻求和而不同的异质特性和身份确认(Hofstadter,2009:205-209),在创新立业的同时为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Ajzen,I.2005.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M]. (2nd.ed.).Milton-Keynes,England:OpenUniversityPress.
Chomsky,N. 1966.LinguisticTheory[M] ∥J.P.B.AllenandP.VanBuren. Chomsky: Selected Reading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
Cooper,R.L. 1989.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Cropley,ArthurJ. 2010.CreativityintheClassroom:TheDarkSide[M] ∥D.H.Cropleyetal. The Dark Side of Creativity.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Folk,C.L.etal. 1992.InvoluntaryCovertOrientingIsContingentonAttentionalControlSett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8): 1030-1044.
Guthrie,W.K.C. 1965.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 II: The Presocratic Tradition from Parmenides to Democritus [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Hofstadter,Albert. 2009.OntheDialecticalPhenomenologyofCreativity[M] ∥MichaelKrauszetal. The Idea of Creativity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Culture).Amsterdam:BrillPublishers.
Kaufman,JamesC.etal. 2010.FindingYoungPaulRobesons:ExploringtheQuestionofCreativePolymathy[M] ∥DavidD.Preiss&RobertJ.Sternberg.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Teach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NewYork:SpringerPublishingCompany.
Kinnunen,Jussi.1996.GabrielTardeasaFoundingFatherofInnovationDiffusionResearch[J]. Acta Sociologica, (39)4: 431-442.
McLaren,R.B. 1993.TheDarkSideofCreativity[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6): 137-144.
Posner,M.I. 1980.OrientingofAtten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2): 3-25.
Spier,Leslie. 1929.ReviewofTheBuildingofCulturesbyRolandB.Dixon[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1)1: 140-145.
艾兰,汪涛,范毓周. 1998.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 [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柏拉图.2003.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 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哈特曼. 2010.性格色彩密码 [M]. 曾桂娥, 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胡德康,刘利君.2008.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第三版)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海洋, 王晴, 陈继祥. 2013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实证分析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7): 1164-1168.
林雯,胡华进,杨满福. 2009.从创新扩散的角度看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论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推广的“四主”模式 [J]. 现代教育技术 (9): 10-13.
罗杰斯. 1995.创新的扩散 [M]. 辛欣, 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马珂. 2012.创新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材编写出版探析——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研究生英语教材为例 [J]. 出版发行研究 (9): 44-46.
唐建敏. 2006.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J]. 高教探索 (1): 62-64.
闫志明, 王世纯, 孔祥伟.2008.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扩散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12): 1-4.
曾建彬, 廖文武. 2011.研究生英语指定选修课程的探索——以“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为例 [J].中国大学教学 (10): 49-51.
蒋宇红,女,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教育学研究。
责任编校:冯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6)03-0137-06
收稿日期:2015-12-11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研究生英语4C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yjg110229)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方云,男,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研究。
InnovativeDecision-MakingandDiffusionNetworkofPostgraduateEnglishTeaching:ACaseStudyof“YouAreWhatYouThink”
GUO FangyunJIANG Yuhong
Abstract:Deviating from the normal practice of researching into linguistic phenomena based upon linguistic theory, this article employ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of Everett Rogers, and renown diffusionist in contemporary U.S. A, as the theoretical base and takes “You are What you Think”, the first article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I) as the target of a case study, directing at constructing an inovative scholastic model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via decision-making and diffusion. As relative teaching resaerch and practice exemplify, cognition, persuasion and decision-making shape a layered model of decision in postgraduatre English teaching while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 diffusing opinion leader plays an incredible modeling role and classroom diffusion network with weak the excels in stimulating and communicating innovative and interpretive information. The significance lies, as it were, in that the teacher initiating concept of innovation withdraws back as a network coordinator but students shift their roles from being receivers to re-innovators, completing a transition of concept and schema in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innovation; decision-making; dif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