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慕湘
听障学生因为语言发展迟滞,导致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缓慢,然而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可见,培养听障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听障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依据教材和听障学生的思維特点,有目的地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补偿其听力和语言障碍造成的缺陷,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通过实践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
(一)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的设计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如教“女生相当于男生的7/8 。 ”这种发散性的应用题时,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7,2.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7,3.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8,4.男生人数占总数的8/15,5.女生人数占总数的3/15……我们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设计出这类的发散式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灵活的思维能力 。
(二)设计陷阱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以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那么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2=90,对吗?”有的同学回答“对”,是因为忘记了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无关这一道理。组织学生对这些错例进行分析就可以加深他们对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公式的正确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三)设计互逆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与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相关联。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在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呢?学生很快会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在此类思维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顺向和反向的积极调度过程之中,得到良好的逆向思维训练。
2 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一)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已知和未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服装厂 670套衣服,已经做了4.5天,平均每天做82套,剩下的要在3.5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学生分析后指出670套是总工作量,4.5天是已完成时间,82套是开始工作时的工作效率,3.5是剩下的工作量时间,这些都是本题的已知条件,所求是剩下的工作效率。接着要求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一、求已完成的工作量,二、求剩下的工作量,三、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即工作效率。最后要求学生把整个步骤和思路用清楚有条理的手势或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可以把语言训练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
(二)学会和加强解说学习方法的训练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加强解说学习方法的训练,可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比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用剪好的两个同底同高完全相等的三角形进行直接操作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发现三角形面积正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公式。最后在要求学生解说清楚这种解题方法及其除以2的道理,着不仅教给了学生以旧识新的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还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进入自寻信息的境界”
3 加强学生操作活动训练与指导
(一)引导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展现知识点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关,使学生获得新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采用激疑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将激励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会的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是深刻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世界性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指导学生操作,化旧为新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通过操作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时,可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种直观操作的推导分为三步:第一步,启发学生把梯形拼成或剪成已学过的平面图(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第二步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原同学的各元素与拼剪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再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这种有序的操作,学生手脑并用,可以促使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三)借助操作活动,揭示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来揭示知识的规律。例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要求学生用六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条,分别用阴影表示它的3/4、6/8、9/12,然后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学生就可以发现:虽然三张长方形纸条平均分的份数和所取得份数各不相同,但剪下来的部分是相等的。接着还可以让学生用剪好的三个等圆分别取各图的1/2、4/8、6/12,再将所取得的部分涂上颜色,学生又会发现与上相同的情况。由此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对上述几组算式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就会比较顺利的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结论。通过操作揭示知识的规律性,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实践表明:在聋校数学活动中针对听障学生身心特点,重视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的活动、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参考文献
[1]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探索》重印. 中学数学 , 2008,(19)
[2] 田冬梅. 《谈大学数学思维的培养》. 科教文汇(下旬刊) , 2008,(06)
[3] 王跃林.《 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成才之路 ,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