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是引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016-07-27 19:57徐江虹
广西民族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发展历史经验

【摘 要】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新的发展理念是党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前苏联和中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的现实发展表明,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进步,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和引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新时期,更需要它的指导,正确处理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以引领民族地区正确发展和取得预期目标的胜利。

【关键词】共享发展;共建;历史经验

【作 者】徐江虹,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72 - 007

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并达到共同繁荣昌盛和共享胜利成果的目标,前苏联和中国都在自己的实践中提供了很丰富的经验。

(一)苏联民族地区发展的模式与教训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按照列宁关于各民族自愿、自治、平等、联合的原则和民族特点及居住状况,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治省及国家联盟。在此期间,列宁还制定了一些维护民族平等的政策,在列宁的正确思想和政策引导下,经过苏联各族人民的努力,使苏联各民族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苏联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要达到平衡发展的共同繁荣进步的目标还需要各民族长期的平等共同团结奋斗。但列宁逝世后,苏联领导人在处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问题上,相继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一是将较先进的俄罗斯民族实际定位为全苏的“领导民族”,强化了大民族主义对实际工作的影响;二是在制度设计安排、政策制定实施上,采取联盟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经济上中央对全苏生产力布局采取了按区域原基础的专业分工原则,并把企业的所有权、定价和资源分配权高度集中于联盟中央。于是,民族地区发展只能是提供原料和半成品,将其运输到发达地区。同时又从发达地区输入大量的机电成品和日用工业品。而二者之间定价很不合理。这样,民族地区的资源贡献得不到相应代价,资源优势形不成特色产业和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反而带来生态破坏、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的状况。如中亚5国,棉花产量占全苏92%以上,却无法形成轻纺工业优势,还要从苏联西部、中部输入90%左右的棉纺织品;三是在文化上,又以俄罗斯文化来统一全苏文化;四是在宗教信仰上,否认宗教及信仰文化的二重性、民族性、群众性、世界性特点,采用政治强力打击消灭宗教,结果就导致民族地区人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和享有应得的成果,文化发展权和自由权丧失,民族的矛盾加深。这种错误与高度集权体制相结合,就使纠正机制丧失,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这个教训也是深刻的。

(二)新中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存在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借鉴了前苏联的历史经验,形成了自己解决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理论、方针和制度选择问题。一是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和自主处理本民族事务的根本原则;二是根据中国历史上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各民族历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共同命运的特点,选择和创造了相适应的民族区域自治这种政治制度作为处理解决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最佳制度,既保障了民族处理本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又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团结;三是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并领导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繁荣进步的理想目标得伟大实践。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民族地区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保持稳定增长。以2012年为例,2012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实现稳中有升,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初步核算,生产总值完成54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的9.38%。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871元,5个自治区的人均GDP均超过3500美元。二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农产品产量加速增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副业总产值1363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三是工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品总产量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对经济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主导作用。四是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民生持续改善。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持续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16.33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①

2.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

一是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2012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10所,在校本、专科生165.71万人,比上年增长3.6%。普通中学9469所,招生349.54万人,在校学生1021.47万人。普通小学44912所,招生251.92万人,在校学生1478.70万人。二是文化事业继续推进。三是卫生事业进一步改进。2012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卫生事业条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共有卫生机构4.67万个,卫生机构床位70.4万张,比上年增长9.5%;卫生技术人员77.0万人,增长6.9%。四是科学研究与技术进一步稳定发展。②

以上表明,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地区人民生活提高的速度,保持了较快较好的态势,表明民族地区美好的发展前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但是,在巨大成就和胜利面前,民族地区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 经济发展滞后,扶贫任务艰巨

一是从人口与经济发展比重方面看,民族地区人口占全国1/7强,而工农业产值却仅占全国的1/18,其中农业产值占全国的1/8,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25。二是从贫困县数占全国贫困县总数比重看,目前,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3.4%是民族自治县,民族地区的贫困县数相当于民族地区县市总数的38.9%[1 ]。这说明,民族地区与全国相比,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在扩大,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2. 自然资源受破坏,生态危机较严峻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饶,还有秀丽的山川、瀑布、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既是民族地区腾飞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支点,又是各民族重要的衣食之源,更是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由于过去对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在经济开发和发展的贡献应有收益(税利)共享的制度和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对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和资源制度不健全,使自然资源开发过度、混乱和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草场退化、森林锐减、河流干涸、耕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不仅民族地区人民未能受益,还严重威胁着民族地区的生存与发展。

3. 教育发展不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一是从教育发展看,在民族地区发展中教育事业虽已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但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文化、科学水平提高要求仍不相适应。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盲、半文盲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6.2%,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26.2%,而大中专文化程度仅占2.9%,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4年,[1 ] 绝大部分人口文化程度还不到小学4年级水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制约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低文化素质的人口又严重阻碍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从民族文化发展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特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传统优秀文化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其传统文化中,也还有一些与现代民族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封闭的地缘、血缘观念,对其权威(神、政治个人、族权代表人)的依附和单向义务理念、等级统治和保守思想等,这些理念和观念与典型二元结构的经济隔离条件结合,更进一步强化了其社会系统的封闭程度,并成为民族地区人民参与地区和全国共建、共享发展的严重障碍的因素。

以上表明,在多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的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问题,前苏联和中国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这些经验,深入对规律的认识,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更好引领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共同奋斗,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前苏联的历史经验表明,走强国家——弱民族的发展模式的结果,最终只能导向民族的分裂和苏联的瓦解。其错误集中到一点,就是发展的片面性和分配不公所引发、积累的矛盾不断深化和激化。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看,我们实行的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总方针,国家扶持和发达地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民族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仍较大,出现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分配不公和收入分化的问题。加上民族和民族地区原有发展基础、发展能力较弱及地理条件限制等原因,加剧了这些矛盾的发展。同时,也与我们的发展要求、制度设计和某些政策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关。因此,我们的实践和历史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及其指导下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一系列政策推行问题就成为迫切和突出的任务。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即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和相互促进的整体,它为新时期新发展指明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指导和引领新时期新发展(包括各民族和民族地区)正确前进。

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民主体地位这个根本原则基础上,要求新发展必须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14的发展,是实行人民共同建设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目标的发展。在民族地区,需要共享发展的引领显得更为突出,共享发展在民族地区当前的主要要求是:其一,不断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一方面,完善市场经济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以利于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利于发挥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发展潜力,并使这些要素参与发展的贡献成果能直接成为民族成员生活提高、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进程中,还要对民族和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实行重点倾斜,以保障民族地区人民参与共建和享有的基本条件。其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主要是建立、健全保障劳动者收入和收入提高的合理机制,规范各种经济实体行为的利益量度,坚持分配中更加关注公平的原则,缩小收入差距。对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还要保障他们实施必要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其参与劳动的起点培训和其他培训的权利,劳动和选择的机会平等权利及相应收入的权利,从而使社会发展成果分配达到公平正义,真正为人民所共享。

坚持共享发展和在民族地区坚持这些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是:

第一,共享理念及其实践促进了个人、群体(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结合和统一。一方面,共享发展使民族人民和民族地区获得发展中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快的进步,使民族和地区整体及民族成员个人取得实际平等的参与的条件,获得相应的发展成果。当然,这种发展进步又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强大的国力则又更增强了个人、群体(民族)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力量,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使各民族和人民真正感受到国家发展富强与个人福祉增加、民族和地区繁荣进步的正相关联系,并实际认识到如果离开了这种关联关系,即使本民族具有某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外因联系,也是无法实现民族全体繁荣进步前景的。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各民族、地区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国家的凝聚力,这种力量又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

第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及其相应的制度、政策、措施实施,保障了各民族人民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参与共建、共享成果的环境条件。同时,又在共同工作、劳动中形成新的生活工作共同体,这就促使各民族人民把个人的成长、幸福寄托于社会、国家的发展进步上,从而努力使自己融入社会、国家生活中,形成在新的社会、国家关系基础上的稳定的公民意识,并逐渐超越过去的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封闭、狭隘观念,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创造更牢固的社会基础。

所以,共享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也是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伟大动力,它的实践,也必然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全面小康社会和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奠定更牢固的基础。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与实践,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

第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全国共建与民族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的关系问题。

共建要求全国人民、各地区都要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社会经济形成系统优化组合的一体化发展,同步实现预定目标建设。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是不平衡的。从地区(要素)发展状况看,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在统一发展中其优势增强度还不适应整体要素提高优化的要求,对整体发展统一协调有不利影响。而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处于弱势的原因主要又来自两方面:一是由于基础、环境、历史等原因,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起点就不平衡;一是在统一发展中,对民族地区发展必需的制度安排、机制调整、政策关注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自然资源使用者应承担的补偿制度、政策问题;民族地区企业的当地人才培训制度、政策问题;基础与高端产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等。这就使其自然资源优势不能帮助它更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人力资源潜力优势未能适时更有利的作用发挥。这种生产要素评价贡献不合理及其相应的分配不合理状况,其结果不仅对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有不利影响,对参与全国共建的优化组合和系统整体经济的发展强大也不利。

这种状况就要求民族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和提高,以适应和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为此,需要更好地科学地处理好全国经济全面发展与重点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现代化,加大支持特色产业的优先发展。特别是要求优先发展那些有优势资源、独特优势传统、优势地理条件、优势背景(含有巨大市场需求及潜在、生产与科技相融合发展较好)的产业,使它在实际发展中,不仅产量和现实市场份额占有优势或更大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品牌,适应能力强和效益好,形成以它为主体,建立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工业体系,从而能成为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的优势产业,形成协调、优化的产业结构,并能以自己的优化参与全国整体经济真正优势互补、互动的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国家整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责任。为此:一是完善资源要素参与共建中的贡献及按其贡献参与共享分配的机制。主要是凡使用民族地区资源(水、土地、矿)的单位、个人,都应交纳资源税(费),而民族地区人民和组织应享有相应的税收入的一部分。因为这些资源区是民族人民的生存空间,又是民族人民情感寄托的家园,民族人民是长期守护者,所以,其他群体、个人使用这里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过程中,就应按照这些资源的贡献作用状况参与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初级产品与加工成品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价格体制,进而形成较完善的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样既支持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又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其他经济实体在民族地区开发中必须承担的培训一定数量民族技术人才的任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补偿机制,其结果对开发该区人力资源潜力和企业本身发展都是有利的。二是坚持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来营造对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更有利的市场、资源条件。主要是推进“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有关国家的边境、跨境的合作,使处于有利的对外开放地理条件的民族地区能更好地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条件,以此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三是加大支援、扶持力度。主要是加强对民族地区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建设的支持,加大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和完善有关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的教育、卫生、就业、扶贫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使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帮助下,不断加强其自身发展能力和参与共建的能力,这既是各民族在起点不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和达到实际平等发展的重大措施,也是保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进入全面小康及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选择。

除国家的扶持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发达地区的帮助和支持。这也是系统整体组成要素密切联系和优化组合的必然要求,是大民族和发达地区坚持列宁的“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实际形成的不平等”[3 ]631原则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在新时期,需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在支援领域、层次、力量上扩大、加强和提高完善这种以义务本位为前提的机制,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和谐关系建设。

第二是正确处理在成果共享分配中科学处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重点倾斜的关系问题。

共享成果首先要求人的生存权利实现平等,人的生存权利主要内容包含就业权(含必要的受教育和学习权)、生命健康权(基本医疗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权等方面。坚持人人都平等享有这种权利,即“坚守底线”。但实践中,人们实现这种平等还是有差别的,原因是起点不平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他们要和发达地区人民同样实现这些权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如就业问题就需要过通用语言和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活关,在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平等发展条件建设上,也要支付更大的成本。因此,民族地区人民要真正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必须为他们在创造起点平等条件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助。这种扶助除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外,主要关注与改善民生关联最直接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方面。

一是对民族地区教育(含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大和强化。一方面,完善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的制度、政策和机制,对其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发展实施重点倾斜和重点培养民族科技、管理、经营方面精英的政策,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实行帮助民族成员学习和掌握就业基本知识、技能和通用语言的制度和相应政策措施,实行帮助民族地区人民平等就业、创业的相应政策措施,实行和完善对民族地区所有困难群体、个人的就业援助制度。

二是要加大和强化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主要要求:以更大努力使覆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效建立,并实行对特殊困难群体、个人的医疗救助制度;有效加大发展民族医疗事业的力度,支持它在保障民族地区人民健康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努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要建立对人民生活环境改善的目标规定和实现机制。

这种公共服务均等化中重点倾斜安排是实现坚守底线的起点平等要求的制度条件,它符合发展的正义原则,即在一般平等权利条件下,让那些最不任用享受这种平等权利的群体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这种均等、倾斜的平等正义原则与按贡献分配相结合,并相应地建立和完善有关的制度、政策措施,就可以使“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大大增强民族地区人民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更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是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中华文化强化和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关系问题。

上述表明,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步是共建共享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化发展(含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起导向和支撑作用,同时,文化发展成果本身,也是人们共建和共享的重要方面。相反,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发展产生不协调或逆向现象,就会出现方向迷失、人心涣散、社会危机和国家变质的危险,这时,即使经济有某些发展,也难以阻止社会的危机和国家的衰亡,当然,人民共建、共享的基础和条件也就丧失。所以,要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平等,共同参与建设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还需要正确处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强化中华文化和加快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问题。

其一是正确处理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它指导下,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形成了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共同的道德规范,它是促进和巩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推进共建、共享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一切其他文化、理论、思潮作用的发挥,都必须在它的领导和主导下并与它相适应相协调。

中国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有团结爱国传统,历史上对以中原政权为中心的制度文化、伦理文化有认同传统,经历了近代的共同反侵略斗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考验和锻炼,这种文化认同更为强化和升华。所以,总体上民族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的增强是相适应的。

当然,也应看到,民族在发展中仍保有一些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思想。如以本民族认同为首要地位的宗法观念、地域观念、狭隘意识等,这些思想观念也有所发展和影响扩大,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就需要正确导引、纠正。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和信仰文化也有与当时国家政权合作、主流意识兼容的传统,这是符合宗教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发展规律要求的。新中国成立后,宗教(含少数民族特点的宗教和教派)继承了这个传统,他们认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但宗教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是有矛盾的,实际活动中,在活动范围、活动领域、活动方式上有时也会有不适应的问题存在,也会出现将宗教认同超越国家认同之上,将宗教组织、教规放于国家法规之上,产生推动分裂国家、危害社会的严重负作用。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宗教与国家认同、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要求是:宗教的天国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美好制度相统一,宗教基本理念(善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宗教教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一致;坚持信仰自由(含同一民族、族群内部信仰自由及某一时间改变的自由),坚持宗教组织、活动与政治、教育分离和遵守法治秩序等,纠正那些不适应要求的观念和行为,使宗教和信仰文化与共建共享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其二是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上述要求集中到人的发展方面,就是要使各族人民都发展成为享有并能运用自由、平等基本权利和履行相应义务的现代公民,这就要求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公民文化即指那种以国家为范围,以人的自由、平等基本权利为中心,并与相应义务相结合,以开放、参与、合作和民主、法治为行为取向的社会文化,它使各族人民的归属感首先是国家——中国,而个人利益和福祉的获得、发展、保护依靠的是个人参与、社会合作,国家服务和保障。这种文化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逐步摆脱血缘性、地域性、宗教性影响而形成的依附、狭隘、单向义务的地位和观念,成为能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公民,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共建、共享发展的主人。

这样,各族人民才能在指导思想、社会理想、核心价值取向取得真正的共识和统一,才有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牢固思想基础,并形成推动共建、共享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资源科学,1999(3).

[2]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Abstract:Common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five concepts of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This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generaliz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principle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in both the ex-USSR and China an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indicate that the guidance and leading of common development ideology bear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inority areas. It is especially needed its guidance to handle correctly a series of key issues in term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and the whole country in order to lead correct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and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Key Words:common development; joint construc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责任编辑:陈家柳﹞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发展历史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
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共建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