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部文化旅游模式分析
——以大黎母文化旅游为核心

2016-07-26 10:16马荣江
关键词:中部地区文化旅游模式

马荣江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校, 海南 海口 570228)



海南中部文化旅游模式分析
——以大黎母文化旅游为核心

马荣江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校, 海南 海口 570228)

[摘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中部地区旅游一直被忽视,而这一地区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文章着重对该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中部地区旅游开发要抓住“大黎母文化”这一核心,以一统万,打造旅游品牌,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促进海南国际旅游特区建设。

[关键词]大黎母文化;中部地区;文化旅游;模式

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海南旅游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011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 000万人次,旅游总体收入突破324.04亿元;2012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 320.43万人次, 同比增长10.6%,旅游收入379.12亿元,同比增长17%;2013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3 672.51万人次,同比增长10.6%,实现旅游总收入428.56亿元,同比增长13.1%。2014年海南接待入境过夜游客4 789.08万人次,增长30.6%;旅游总收入50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2015年前10个月,海南省累计接待游客4 172.09万人次,同期同比增长32.05%;旅游总收入416.13亿元,同期同比增长16.4%,预计全年增长当在17%左右*上述数据均出自海南省旅游委官方网站“政务公开”栏目公布的历年统计数据。注:所有数据不包括一日游,2011年官方未提供1、2两月数据,故2011年1、2两月数据取年度平均值。网址:http:∥www.visithainan.gov.cn/government/lvyoutongji/tongjihuizong/。。在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海南旅游业一直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足见海南旅游发展之迅猛。

美中不足的是海南中部地区*海南中部地区是指以五指山市与琼中县为核心的广大五指山和黎母山地区,除上述两市(县)外,中部地区还包括保亭、白沙、屯昌等县,以及定安县的南部,陵水县的吊罗山区,儋州、东方、昌江、乐东等市(县)的热带森林地区。由于许多西部县市的行政区域归于这一地区,所以,我们探讨的中部地区在行政区划上近似于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虽有长足的发展,但规模和收益占海南整体的比重一直偏低。以2014年为例,海口、三亚、万宁、文昌、定安、陵水等东部六县市共接待游客3 459.42万人次,同期中西部11县市共接待游客600.79万人次,以全省平均数1 057.67元/人次计算,中西部11县市旅游总收入为63.54亿元,与东部6县市收入差距甚大*上述数据均出自海南省旅游委官方网站“政务公开”栏目公布的历年统计数据。注:所有数据不包括一日游,2011年官方未提供1、2两月数据,故2011年1、2两月数据取年度平均值。网址:http:∥www.visithainan.gov.cn/government/lvyoutongji/tongjihuizong/。。因此,笔者拟就海南中部地区旅游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海南旅游发展和海南省国际旅游特区建设有所裨益。

一、中部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海南岛呈鸭梨状,四周滨海地区地势较低且平坦,中部地区为山区,地势较高,五指山主峰高达1 876米。海南雨量充沛,河网密布,独流入海的大小河流100多条,较大水系共8条,其中最大的4条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等皆出自中部的五指山区。中部亚热带、热带动植物物种丰富,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优越的生态价值,尤其是五指山是一个天然的生物资源宝库。另外,五指山也是一个天然的屏障,可以缓解东南台风和西南热季风对海南的不良影响。中部地区南距三亚100公里,北距海口150公里左右,随着2016年底海南中线高速通车,往南往北都是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西部环岛高铁已于2015年12月20日通车,3个小时之内可以到达任意一个西部城市,从高铁站出发到达中部各地的时间也都缩短在1个小时之内。儋州机场也将于2017年落成,届时可从全国各地直接乘机飞往中部地区。

(二)资源优势

中部地区最突出的资源是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具体如下表:

表1  海南中部地区民俗旅游资源情况

表2 海南中部地区自然生态及历史遗存旅游资源情况

我们可以利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赋存,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歌舞样式,中部汉族民众也有着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民风民俗。整合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情旅游小镇及文明生态村的农家乐等形式的旅游,开发与东、西部地区完全不同的旅游内容,使之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其中一极。

(三)客源优势

中部地区的客源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前往海口、三亚的旅游剩余人员。近三年两地接待的过夜旅客已接近年6 000万次,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一旦中线高速贯通,势必有一部分人从中线来往于海口—三亚,这些人员即使有1/3到中部地区旅游也相当可观。二是海口、三亚,尤其是海口的居民,长期在城市生活,一旦可以方便来到中部地区,即可形成一定的旅游规模。三是开发冬、夏季的体育训练。中部地区的气候比较特别,四季的平均气温在25度左右,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是良好的避寒与避暑胜地,可以侧重发展一些特定的体育项目,如近年来已经开启的冬季游泳训练馆、跳水场馆,夏天的山地自行车训练等。四是海南是著名的侨乡,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有海南商会,据统计海南籍侨胞有500万人,几乎与海南本土原住民(指居住于海南三代以上者)人数相当,虽然其祖籍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海口、文昌、万宁、琼海等地,但来岛之后,中部地区可以提供与周边沿海地区不同的旅游享受。这部分人员如果能够回国度假或休假,也是海南中部地区相当可观的客源。五是高端会展会议的承办。五指山市基础设施相对齐备,具备举办高端会议会展的前提,加上气候宜人,不似沿海炎热,是举办会展、会议的佳处。

(四)政策优势

海南中部发展的政策优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海南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中部地区当然享受与其他地区一样的政策待遇。但是,由于交通和历史原因,海南中部地区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尚未享受到这些待遇。二是近年来海南省府从政策上向中部倾斜。2007年9月第五次党代会海南省委就提出:“要把中部发展提到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和落实扶持政策,着手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提高教育水平,缩小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2010年12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向海南中部地区倾斜,并提出十大项目振兴中部地区,包括人才培养、教育政策、基础设施、城乡医疗、房地产等。2014年海南纳入了国家“一路一带”建设,海南省政府将海南经济特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合二为一,提出建设国际旅游特区的建议,中部地区是海南“绿色崛起”和“以陆向海”战略的关键。

二、中部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生态安全与政策限制

为了保护整个海南岛的生态环境,从20世纪起海南的中部地区陆续设立许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当时的名称为“广东省尖峰岭热带雨林禁伐区”,1960年更名为“广东尖峰岭保护区”,2002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0年,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指山保护区设立于1985年,200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为止,海南全省共有6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的23个,市县级的37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共有7个,分别是尖峰岭、蓝洋、吊罗山、七仙岭、火山口、黎母山和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设立对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当地的旅游开发也起到了限制作用。

另外,在海南省建省初期的发展战略版图中,东部地区被定位为重点发展旅游业,而中部地区则是发展工业产业,中部地区的旅游产业没有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随着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原有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出现了中部地区既无工业,又无旅游为业,只有最传统的农业生产。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据海南省统计局2015年2月的调查可知:2014年,东部6县市人均GDP 4.26万元,中部地区人均GDP1.08万元。以已经公布的2014年数据为例,海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476元,居民年均收入方面,中部的琼中县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万元,东部的海口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6万元,是琼中的1.90倍*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年鉴——2015》,http:∥www.stats.hainan.gov.cn/2015nj/index-cn.htm.。正是由于经济实力不足,一些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比较落后,许多旅游景区如大黎母山至今未有畅通的道路,其他如住宿、餐饮、娱乐设施等都不能适应当前旅游形势的发展。

(三)人员素质较低,旅游产品开发起点较低

由于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中部地区人民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文化旅游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准备不足。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游玩、吃住行和购物等几个方面。特色产业、特色物品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这一方面的优势未能体现出来,特色产业资金不足。黎锦、苗锦、苗鼓、苗弓等旅游产品的制作仍然在最初阶段,靠黎民、苗民自发地制作,缺少精美的设计。黎族的船形屋、苗寨的牛头房形象简陋,缺少现代元素,不适合人们正常居住,所以,相当部分黎村苗寨的人们一旦富裕即将它们改为现代建筑,使其失去自身特色。

三、以“大黎母文化旅游”整合中部地区的旅游资源

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发展缓慢除了上述客观因素限制外,还缺少一个统帅全局的品牌,就像人们提到三亚就会想到独特的热带滨海风光一样,海南中部地区也需要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综合各种要素,以“大黎母文化旅游”作为品牌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黎母文化”整合中部地区民俗风情旅游

黎母山是海南中部地区比较著名的山,世代居住于山中的黎族人曾经赋予它美好的传说。据说,一天雷公将一蛇卵击破,生一女孩,此即为黎母。后来,黎母与一位从大陆渡海而来的采集沉香的青年结合,繁衍子孙,即为黎人。子孙们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将此山命名为“黎母山”。可见,在黎族的传说中,黎母山乃是黎族人民的发祥地,黎母则是黎人的圣母,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圣母娘娘。祭祀黎母由来已久且历代不绝。最早记载黎母故事的是宋人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书中载有胡铨诗《别琼州和李参政》一首,诗云:“落网端从一念差,崖州前定复何嗟。万山行尽逢黎母,双井浑疑到朱耶。”[1]“朱耶”即朱崖。《谢肇淛诗话》为此诗注云:“李参政诗云:‘梦里分明见黎母,生前定合到朱耶。’盖予尝在新州梦一媪立床前,曰:‘吾,黎母也。’黎姑山,在琼崖儋万之间,子瞻所谓四山环一岛是也。”[2]史志记载可知,黎母娘娘的传说不仅限于海南,还远传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早在元明时期,黎母祭祀已经相当普遍,《正德琼台志》载:

黎母庙,在小西门内大街。其神详见《纪异》。先元时立在城西一里。国朝洪武己末,指挥蔡玉展城移此。永乐丙戌,寓士杨岱宗、杨升募财重建,范铜为像。[3]

黎母山吸引了黎族同胞竞相拜祭。从当前祭祀的内容看,黎母承载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保护神、生育神、长寿神、纺织神、狩猎神、财神等,也就是说黎母的职司已经扩展到黎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借祭祀黎母整合黎族风情,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黎母文化”整合寻根旅游

中华民族具有浓重根性情结,历来有“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的说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寻根文化”旅游一直在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的份额。

黎母庙在明清时代香火很盛,除上文所言胡铨所遇“黎母现身”的传说外,《光绪定安县志》《同治采访册》《广东通志》等古籍中记载很多“黎母现身”,仅录《定安县志》“志异”于下:

康熙初年,总镇吴启爵,潮洲海阳人也,当为儿时,过村塾从师课读,朝夕还家即饭,必渡沟,每遇雨必有一老妪早伺于沟侧,负之而过,若是为常,至岁暮学馆将散,启爵与老妪诀别曰:“婆婆每遇必来负我济险,愧无以报婆也”。老妪伸掌示之而不言,启爵曰:“伸掌何说也”。老妪徐应曰:“婆婆不望孩儿别报。孩儿前程远大,异日若行兵至我地,见我手掌遮尔马前,孩儿宜止兵勿杀,留这巴掌土与我子孙,即孩儿报婆婆也。”[4]

后来,吴氏过以总兵镇琼州,老妪所言皆应,吴氏知其为黎母,于是停止杀戮,官府与黎人相安。有意思的是黎母不仅在中国显灵,也在外国显灵,《民国儋州志》这样描述:

同治初年,又有泰西二人游览其中,欲直上以穷所见。奈行未及半,前者忽失所往,后者守候至第三日,始复相见。问其久状,则云:“顷刻耳。方才见一石室,入之。有老妇趺坐。问之不答,遂趋而出,何故三日?”问石室何处,已不见。二人乃大惧而下。出外述之,土人皆以为黎母现化云。[5]

所以,《儋州志》中接着说“两神归灵,有求即应”。 民国时期,人们又称黎母为“德义仙婆”加以供奉,香火甚旺。可见,黎母已经不仅仅是黎族人的保护神,而是上升到海南一方百姓的保护神,并且赋予了“德”与“义”的道德内涵。

海南是我国重要的侨乡,人们戏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据统计,在海外的海南籍华侨多达300万人,这对于总人口才800多万人口的海南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以“大黎母文化”整合海南寻根旅游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黎母文化”为核心开发名胜古迹旅游

由于中部山区与外界联系较少,一些古迹保存得相对完好。

黎母石像和黎母庙黎母石像是中部旅游最为重要的景观。黎母庙已如前云,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着教人向善的道德喻义,再加上独特的南方建筑,对游客颇有诱惑力。黎母石像是一尊天然形成的石像,酷似老妪之脸,慈眉善目,颔首启口,绝无人工雕凿之迹,暗合了“黎母现身”之说,颇有灵异之气。上述二景既有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饱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黎母山石刻刻于宋代,在黎母山顶,高丈余,周围二丈,中间有东坡手书诗一首,清代壁裂开二幅。东坡岭石,原名梅岭,因苏东坡有诗《黎母山》,明万厉年间曾忠平黎勒石记功,修东坡《黎母山》诗与自己和诗于其上,故名东坡岭。

距黎母山镇约1公里处有明代水会古城,座落在黎母山下,一片山丘之上。城墙依稀可辨。《万历琼州府志》载:“水会守御所在琼山县林湾都水蕉、大会二营之中。”[6]此“守御所”即今所见水会城。据《琼州府志》《广东通志》载水会城中有抚黎厅、水会社等机构,抚黎厅主管社会治安,水会社是当时兴办的学校,招收黎人子弟入学接受教育。水会城有东安门、南平门和西安门三个城门,城墙上有四座城楼,据当地村民介绍文革时期被拆除大炼钢铁了,但基本模样及原图都还保存。

另有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去处。加慢新村石刻记载耿天壁等人开通道路事。水上村摩崖石刻、仕阶村摩崖石刻群迹等,记载了当年平黎之事,记载了海南发展的历史。

上述名胜皆在黎苗族人的聚居区,大多与黎苗有关,以“黎母文化”整合极为恰切。

(四)以“黎母文化”整合休闲生态旅游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日益感觉到在钢筋、水泥、玻璃“丛林”中不再是令人羡慕的生活,废气、噪声、污水形成的氛围也越来越让人感觉到烦躁与不安,因此,回归自然、追求宁静的生态旅游也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以黎母山为核心中部山区特别适合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一,地质地貌游。黎母山与五指山和雅加大山连成一片,属花岗岩地质,多奇峰怪石,深洞幽壑,提供了丰富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黎母山的石井是热带河谷地貌中奇特的地理遗迹,仙安石林、仙龙洞、拱乳洞、蝙蝠洞、红坎等则被称为具有填补我国热带岩溶地貌空白的特征,白沙县黎母山下还有直径达3.7公里的白沙陨石坑,是70万年前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的,唇墙形态完好,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有非常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地质学、天文学等科研价值。

第二,江河生态游。中部地区是海南河流的发源地,上百条河流源于中部山区,飞瀑流泉,景色秀美,本身就是一道旖旎的风光。仅黎母岭就有瀑布数十条,还有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另外,大河上游如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水势急缓适宜,是漂流探险的好去处,山间及山下的水库湖泊如松涛水库方圆10里,水势广大,尖峰岭天池,四季如春,清凉宜人,另有百花湖、鹦歌岭湖、牛路岭水库、毛拉水库等地,皆适合休闲养生,可让游客在万般热闹中寻取一片宁静。

第三,热带雨林游。中部地区地形俱全,平原、丘陵、山地以及低洼的山谷都有分布,结构呈垂直层状分布,导致中部气候、植物、土壤都呈垂直、水平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动植物多有出现,可以说海南中部山区就是一个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尤其是黎母山和五指山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储存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就动物来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坡鹿、小爪水獭、黑冠长臂猿等,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大灵猫、水鹿等;就植物来说,有珍稀植物树蕨、坡垒、子京、陆均松、油楠等,另有海南花梨、沉香、母生、青梅、鸡毛松、莎椤、蝴蝶树等,大部分为海南特有。据华南热带农业科学院编《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统计,中部地区有管束植物2 146种,重点保护植物53种,昆虫1 700种,仅蝶类就达609种,动物28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7种,中国濒危动物43种,世界华盛顿公约(CITES)禁止国际贸易的野生动物39种,鸟类150多种,鱼类67种[7]。游客在游览的同时,可以开阔眼界,普及科学知识。

第四,避暑避寒游。中部地区以穹形山地为主,地势较高,据尖峰岭天池的气温记录,1974年1月2日曾出现过-3℃的低温,五指山、霸王岭、黎母岭等地常年气温在25℃~30℃之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以琼中县为例,年平均气温22℃,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7℃*资料来源于琼中党史办公室网站:http:∥www.qiongzhong.gov.cn/news_list.。因此,在中部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冬季与夏季的户外体育比赛,承揽各地体育团队的冬训与夏训项目,比如建冬训馆、山地自行车训练场等,拓展游客资源。还可以休闲疗养院吸纳北方离退休人员前来越冬,同时吸纳海口、三亚等地在职人员周末、假期前来避暑。

四、中部旅游开发的模式建议

中部地区的旅游开发必须紧紧抓住保护、生态、文化三个关键词,生态是中部旅游的根,没有这个根就很难吸引游客的到来,文化是其特色,没有文化的旅游始终是浅层次的旅游,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一旦破坏就再难恢复。笔者以为海南中部地区旅游发展应着力打造“大黎母文化”这一品牌,围绕“大黎母文化”,遵循以下模式进行开发:

一是自然原生态模式。在海南文明生态村的基础上发展黎苗村落文化,即选择自然环境优美、资源特色鲜明、交通条件较好的村落、山寨进行开发民族风情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并将此种开发模式与国家扶贫项目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琼中什寒黎苗村寨,可以组织游客参加黎苗婚庆表演、参观黎锦制作、苗族腊染及其他一些黎苗工艺产品的制作。

二是异地浓缩模式。可以选择在黎母山镇建立“黎母文化博物馆”,广泛收集与黎、苗族有关的历史、宗教、战争、生产、生活、建筑、钻木取火、制陶、酿酒、织锦、艺术、石刻造像、碑刻的拓片、摩崖石刻的图片、山洞、庙宇和其他文物古迹等文物、器具。选择黎、苗聚集区对居民自家房屋加以改造,建设开放性的、原生态的博物馆,让游客亲身感受黎、苗人的生活环境,亲见一些工艺制作、民间歌舞。

在黎母山建设黎母祭祀广场,每到3月15日举行祭祀大典,进行大型祭祀舞蹈傩舞表演,展示如何驱魔、祈福、保佑平安。平时演绎黎族歌舞,如《插秧歌》《砍山栏》《猎手与鹿姑娘》《情人歌》等,以及大型歌舞剧《奔格内》。注意在琼中县城进行黎苗元素的提炼,把县城的建筑风格统一规划,让人一进入中部地区就能感受到独特而丰富的黎母文化,激起客人进一步了解其他旅游景点的热情。

三是以一统万模式。所谓的“大黎母文化”,即以黎母文化为核心,以黎母山为地理中心,把包括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在内海南中部地区统筹起来,打造一个统一的品牌,使之成为与三亚以优美的海洋风光为核心的海洋文化相互补的另一种文化旅游。因此,寻根旅游、苗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休闲养生皆可纳入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企业的发展是一样的,如果每个地方都单兵作战、重复建设、无序竞争[8],那个地方都难取得成绩,而“大黎母文化”正可统筹全局。

同时,为了解决本地区人才不足的缺陷,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紧制定能为本地旅游服务的职业教育教材,引进与本地文化相关的专业人才,以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象之.舆地纪胜[M]. 影印本.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1:942.

[2] 吴文治.全明诗话·谢肇淛诗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6723.

[3] 唐胄.正德琼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40.

[4] 赵红.黎族藏书·方志·光绪定安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9:490.

[5] 王国宪.儋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2:110.

[6] 戴熺.万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358.

[7] 邢福武.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8.

[8] 张晓颖.经济、环境、社会发展与人:从可持续发展到包容性绿色经济增长[J].江淮论坛,2014(6):96.

[责任编辑:吴晓珉]

[收稿日期]2015-12-17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MZ028)

[作者简介] 马荣江(1970-),男,山东东明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 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6)03-0138-07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Mode in the Middle Part of Hainan:With the Cultural Tourism of Great Li Mother as the Core

MA Rong-j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the tourism has always been neglected in the middle region, where there is actually a great potential for business. The paper, particular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al mod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region, holds that the “Great Li Mother culture” should be focused on to develop its tourism. This core is supposed to be exploited full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s, which will help set up a brand of tourism a lot easier whil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zone.

Key words:Great Li Mother culture, middle region; cultural tourism; mode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文化旅游模式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阶段特征分析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经济风险的TOPSIS评价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