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娴(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 521041)
关于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乐课堂的实践及思考
肖华娴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 521041)
摘 要:潮语歌曲是20世纪90年代在潮汕地区新兴的、带有流行音乐风格的方言歌曲。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乐课堂,有利于丰富本地高校美育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潮汕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素养,有利于繁荣当代潮汕文艺事业。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乐课堂的实践,可以从引入音乐理论和欣赏课堂、引入声乐训练课堂、引入校园舞台实践等三个层面逐步深入展开。在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潮语歌曲的选曲和改编、演唱发声技巧的处理和训练、舞台演唱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方言歌曲;潮语歌曲;潮汕音乐文化;课堂教学实践
潮语歌曲是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国家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以潮州歌册、潮州方言歌为基础,融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以潮汕方言和通俗音乐为载体,发展起来的一种既具备时尚色彩又具备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兴音乐形式。
潮语歌曲的前身是潮州歌册和潮州方言歌。潮州歌册最初是流传于潮汕平原民间的一种有词无曲、只念不唱的口头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如《天顶一粒星》等等。后来,潮汕民众开始运用潮州音乐或潮剧曲调来吟唱潮州歌册,使其逐渐演变为一种有曲有白的说唱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如《苏六娘》、《过番歌》等等。由于潮州歌册音韵悠扬、琅琅上口,特别是较之潮剧,潮州歌册体现出通俗性、口语化的特点,这种易于创作、易于演唱且易于流传的优势,令潮州歌册逐渐形成为一种特点鲜明的民间音乐形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潮汕平原民众深受战争之苦,于是以苦作乐,创作出一些表现生活艰苦的歌谣,并广泛传唱,潮州歌册逐渐过渡为一种更具时代特点的音乐形式,即是潮州方言歌。至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陈玛原①陈玛原,出生于澄海县(现为汕头市澄海区)莲阳乡建阳村,汉族,著名作曲家,是潮州方言歌的倡导者和创作者,三十年间创作了一百多首潮州方言歌,曾经风靡潮汕地区,群众称之为“玛原歌”。因发动群众搞革命的需要,对这些深刻反映民众心声的民间歌谣进行搜集、整理和集中再创作,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随着其第一首作品——《硗仔苦》的诞生,潮州方言歌正式成为一种成型的音乐形式。至20世纪80年代,其形式更加成熟。
潮语歌曲是在潮州歌册、潮州方言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其兴起具有相当的实验性。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欧美和港澳台等外来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文艺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1]5,《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粤语歌曲和《酒干倘卖无》、《爱拼才会赢》等闽语歌曲风靡大陆,打破了国语歌曲垄断大陆音乐市场的局面。潮汕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与人文背景,受港台流行文化影响尤为深广,粤/闽语歌曲风靡大陆的现象,启发了潮籍音乐人改革、创新“潮语歌曲”的念头。1989年,时任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董事长的李国俊与音乐编辑王培瑜、词曲作家陈小奇①陈小奇,1954年5月出生于广东普宁,中国著名词曲作家、著名音乐制作人及电视剧制片人,文学创作一级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我不想说》等。等潮籍文艺志士齐聚汕头,发起了关于“潮语歌曲”创作工作的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昔日的潮州方言歌已不能与如今流行于都市的粤闽语歌曲相媲美,势必要改革,应借鉴粤闽语歌曲的成功经验,发展出属于潮汕“胶己人”②“胶己人”是潮汕话说法,即“自己人”。的新方言歌曲。此场商议意义重大,它正式提出了“潮语歌曲”这一概念,同时为“潮语歌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潮语歌曲”应以原先的“潮州方言歌”为基础,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使其蜕变为集流行性、方言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的音乐形式。在这场商议后,《苦恋》、《彩云飞》等首批实验性潮语歌曲作品迅速诞生,并在潮汕地区广为传唱,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这就是“潮语歌曲”兴起的历史缘起[1]5。
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乐课堂的实践,是与潮语歌曲的改革创新一样,都非常具有实验意义的文化课题,其意义主要有三:
(一)因地制宜,凸显学校美育教育的特色及成效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特色”建设,对于普通地方高校而言,注重本土文化教育是建立教育特色的突破口之一。笔者认为,潮语歌曲的“历史”虽短,但其积淀深厚,从欣赏、教学、表演、创作和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已具备设立一门特色课程的条件。将潮语歌曲引入潮汕本土高校的音乐课堂,能丰富本地高校教育教学尤其是文化美育的内容与形式,凸显本土文化教学特色。
同时,让学生学唱潮语歌曲,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有所裨益:一方面,学生学唱潮语歌曲可以拓宽自己的歌路;另一方面,学生学唱潮语歌曲,有助于自己树立专业自信。由于美声、民族类声乐作品的学习难度普遍较大,对于声乐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不仅难以自如驾驭,还容易对其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相反,让学生选择“易上手”的潮语歌曲进行学习,能够使其轻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唱好潮语歌曲,能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对音乐表演的自信,从而使高校美育教育取得较好成效。
(二)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对潮汕音乐文化的兴趣
笔者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发现,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乐课堂,有利于激发本地高校学生对潮汕音乐文化的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和音乐素养。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个性鲜明,而潮汕音乐正是潮汕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株仙葩。然而,当前潮汕本土的大学生群体中,真正了解、热爱潮汕音乐者并不多见。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笔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潮汕音乐文化的兴趣,并在实践探索中发现,潮语歌曲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兴事物”,在吸引本地高校大学生受众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一是“易上手”——较之潮剧、潮州弦诗等传统音乐形式,潮语歌曲易听、易唱、易懂、易学;二是贴近生活、迎合潮流——潮语歌曲在风格上属于流行、通俗歌曲,内容多围绕爱情、理想、奋斗、家乡等“青春主题”,贴近当下生活,反映现代人的心声,歌词较口语化便于记忆,旋律时尚便于哼唱。因此,笔者将潮语歌曲带入音乐课堂,通过理论介绍、音乐欣赏、声乐教学、节目编排、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尝试(详见本文第三部分论述),让学生在欣赏、练习、编排和表演潮语歌曲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潮语歌曲的魅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潮汕音乐文化,增进其对潮汕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学生学习兴趣高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薪火相传,繁荣新时期潮汕文艺事业
高校向来是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优质基地。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课堂,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开展潮语歌曲的教学、欣赏、创作和表演活动,有利于繁荣新时期潮汕文艺事业。
潮语歌曲作为潮汕文艺的“新成员”,对潮汕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高校平台,一是可以发挥“教学”作用,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音乐欣赏、声乐训练、节目编排、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感受潮语歌曲乃至潮汕音乐文化的魅力,了解“潮文化”;二是可以发挥“舞台”作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创作、表演,打造丰富多彩的潮语歌曲节目(具体参见表1),激发学生对潮语歌曲乃至潮汕音乐的创新思维,从而把潮语歌曲从课堂带向实践,从校园带向社会,从传唱带向创新,扩大其欣赏及表演的受众面,丰富、繁荣潮汕文艺事业。
表1 潮语歌曲在本地高校舞台的部分实践
作为潮汕人,也作为音乐教师与文艺工作者,笔者高度重视培养在校学生对潮汕音乐文化的兴趣,近年来尝试性地将潮语歌曲引入任职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将潮语歌曲引入音乐理论与欣赏课堂,使学生了解潮语歌曲的特色和潮汕音乐文化的魅力
笔者在《音乐欣赏》、《中国民间音乐概述》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潮语歌曲欣赏》、《潮汕民间音乐知多少》等几门理论课作为学生拓展学习的专题课。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借助这些风格时尚、旋律优美、易于学习的潮语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欣赏潮汕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各种形式,如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州方言歌等。做到深入浅出,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潮汕音乐文化的大观园。
案例一:专题课《潮语歌曲欣赏》
主要教学内容为: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潮语歌曲并总结潮语歌曲的特征,向学生介绍潮语歌曲的相关理论知识。
第一阶段——引入。播放《那一夜的月亮》、《一壶好茶一壶月》、《月灯谣》三首以“月亮”为主题的潮语歌曲,让学生对潮语歌曲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
第二阶段——对比。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听过的以“月亮”为主题的潮语歌曲,并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十五的月亮》、《花好月圆夜》、《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歌曲进行播放,并再度播放此前三首潮语歌曲。
第三阶段——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在对比欣赏前述歌曲的过程中,将潮语歌曲与其他类型的歌曲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分析、谈论潮语歌曲的特点。
第四阶段——总结。汇总学生的观点并进行概括、补充,总结出潮语歌曲的特征:首先是语言特征,潮语歌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潮语演唱;其次,潮语歌曲的声韵特点也与其他类型的歌曲有很大的区别;其三,潮语歌曲属于流行音乐的风格,从歌词、唱法、旋律、配器、和声等,都以“时尚”为其主要标识[1]6。
第五阶段——拓展。向学生介绍潮语歌曲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概念、形成基础、发展过程、经典作品和著名乐人,等等。
案例二:专题课《潮汕民间音乐知多少》
主要教学内容为:通过理论介绍和作品欣赏相结合的形式,以潮语歌曲为引子,由浅入深,向学生介绍多种形式的潮汕民间音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潮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
第一阶段——理论。向学生介绍潮语歌曲的相关理论知识,说明潮语歌曲从潮州歌册与潮州方言歌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并转入对潮州歌册、潮州方言歌的知识介绍。
第二阶段——欣赏。让学生欣赏潮州歌册《过番歌》、《英台行嫁》和潮州方言歌《硗仔苦》等经典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潮州弦诗《画眉跳架》、《寒鸦戏水》。
第三阶段——拓展。向学生介绍潮剧和潮州音乐的概念内涵,开拓学生视野。
(二)将潮语歌曲引入声乐训练课堂,使学生掌握潮语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风格
将潮语歌曲引入大学专业声乐课堂,实属一种大胆的做法。通常高校的声乐专业课上,学生学习并演唱的曲目大多是传统的美声、民族类声乐作品。笔者在完成声乐专业课主要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潮汕本地生源居多的天然优势,带领学生进行潮语歌曲经典作品的声乐训练,从咬字吐字、行腔韵味、共鸣发声等方面,训练学生掌握潮语歌曲的风格、技巧并熟练演唱潮语歌曲。
案例三:专题课《〈一壶好茶一壶月〉演唱训练》
主要教学内容为:对学生的咬字行腔进行点拨和强化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潮语歌曲演唱中“滑音”的处理技巧,并熟练完成歌曲的演唱。
第一阶段——点拨。让学生欣赏潮语歌曲《一壶好茶一壶月》,在指导学生欣赏此曲的过程中点拨学生:掌握该曲的关键在于解决歌词的咬字与行腔,要注意观察、体会歌曲的咬字、行腔特点。并向学生扼要介绍“潮州话”的相关语言学知识:潮语属于闽南语系,至今保存着古汉语的特点与词汇,其语音有八个声调,语言生动富有幽默感,即使不唱旋律只朗读歌词,也如乐音般美妙动听。
第二阶段——朗诵。让学生在学唱歌曲之前,进行歌词的朗读练习,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潮语的发音、吐字特点:首先,潮语的咬字偏靠前,多运用口腔前部、鼻腔和面罩共鸣。这个特点也是潮语歌曲演唱起来声音明亮集中、甜美细腻的关键所在。其次,潮语声调丰富且具有“轻声细语”的特点。为了凸显歌曲的独有韵味,潮语歌曲在某些歌词的停顿处或延长音上,偏爱采用滑音,如“一壶好茶一壶月”的“茶”字,“天涯看云飞”的“涯”字,皆采用滑音的处理技巧。
第三阶段——演唱。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歌曲的演唱训练,强调练习的重点在于咬字,特别是对个别字词的滑音处理。如,“茶”的韵母为“e”,“涯”的韵母为“ai”,都是半开口母音,演唱时不需打开口腔后部的共鸣腔体,要令演唱时的声音较靠前集中。同时,滑音处的演唱无需用声太满,打开面罩共鸣,用韵母轻轻“带”过即可。如此的歌唱处理,既不失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圆”,也保留了潮语“轻声细语”的甜美韵味,自然地完成了音韵与意境的巧妙结合。
(三)将潮语歌曲引入校园舞台实践,展示和提升潮语歌曲课堂教学效果
将潮语歌曲引入高校的舞台实践,是对潮语歌曲课堂学习的一种展示和提升,既丰富、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亮点。在潮汕地区,具有“潮元素”的音乐形式历来深受本土观众的喜爱,因此,笔者开始尝试将潮语歌曲从学生课堂搬上校园舞台。
将潮语歌曲引入校园舞台实践,节目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独唱、对唱、重唱、小组唱和合唱等等,其中小组唱和合唱是难度较高的两种形式。首先,需要对原始的独唱作品进行改编;其次,改编作品时需运用现代和声技巧,使之层次丰满、表现力强;此外,在排练过程中,对学生的演唱指导从声音训练、咬字行腔到演唱处理等方方面面,均要下很大的功夫。潮语歌曲在高校的舞台实践,是一项颇费心血的工程,但其实践成果也广受好评。
案例四:编排女声小组唱《月光歌》
第一阶段——选曲。选取潮语歌曲《月光歌》为表演曲目,并确定女声小组唱的表演形式。
第二阶段——改编。邀请汕头音乐人郑伊洋将潮语歌曲《月光歌》①《月光歌》由香港著名潮籍作曲家、指挥家郭亨基改编自潮人音乐家陈玛原创作的潮汕歌谣《月光月梭朵》。改编成两声部的合唱曲目。
第三阶段——编排与表演。笔者对曲目进行了舞台化的编排,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经过半年的练习,该节目以女声小组唱形式在舞台上亮相,深受观众的好评。
案例五:排练女声合唱《彩云飞》
第一阶段——选曲。选取潮语歌曲《彩云飞》为表演曲目,并确定女声合唱的表演形式。
第二阶段——改编。将歌曲从独唱改为两声部合唱曲目,并运用合唱、轮唱、对唱等演唱形式进行改编,丰富了歌曲的层次感和趣味性。如第一段的“梦中人何时回乡”由一人领唱,速度渐慢音乐延长,至“看我绣花”处,音乐回到原速再合唱。通过这样的处理,使歌曲形成“一问一答”的演绎效果。
第三阶段——排练与表演。根据学生的音质特点将其划分声部,分声部进行练唱。由于该曲是用汕头口音演唱,而当时的合唱队员多数是潮州人,还有小部分是外地人,因此,对歌曲的排练需要强化演唱者对发音咬字的练习,指导学生按照原唱的汕头口音一字一句进行训练。此外,在歌曲的某些节点,如“岸上独绣花”、“年年梦中看云飞”等处,设计适当的肢体动作,使歌者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凸显歌曲轻松活泼的风格,丰富表演的舞台效果和感染力。该节目在校内外的多次表演中均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注意针对声乐教育专业特点进行潮语歌曲的选曲和改编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仍以美声和民族唱法为主要教学任务,而潮语歌曲主要采用的是流行唱法,一般很难被选取进入课堂成为教学和练习曲目,从而使学生很难有学习潮语歌曲的机会。因此,将潮语歌曲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选曲成为一个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声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潮语歌曲进行教学,尽量选择那些与学生专业声乐训练较有“共性”的曲目,如选取《一壶好茶一壶月》、《月光歌》等这类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带有民歌风格且适合民族唱法的潮语歌曲,以便于学生在完成专业声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运用其专业演唱技巧去演绎潮语歌曲,做到传统声乐专业训练和潮语歌曲特色学习“两不误”。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潮语歌曲多以真声演唱,其演唱音域不高,而声乐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训练后,音域都有所提高,因此多数潮语歌曲作品的“原调”并不适合声乐专业学生演唱的“应用音域”②应用音域:是指演唱者最容易演唱的声区。。所以,在将潮语歌曲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为使学生的演唱更自如,在选定潮语歌曲曲目之后,通常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根据学生演唱的应用音域将潮语歌曲进行移调,适当移高音调以适应学生的演唱音域。
(二)要注意潮语歌曲演唱发声技巧的处理和训练
如何将学生在其他声乐专业教学课上所学的发声演唱技巧运用到潮语歌曲的演唱上?潮语歌曲在发声、咬字、归韵上有何独特的风格?潮语歌曲的演唱有何技巧?这些问题都是在日常的潮语歌曲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中要经常思考的。笔者认为,要把握潮语歌曲在演唱发声技巧上与民族唱法间的“共性”,指导学生借鉴民族唱法的演唱发声技巧,将其运用于潮语歌曲的演唱中。潮语歌曲虽以通俗音乐为载体,在歌词、旋律和演唱方式上都以流行、时尚为标志,但由于潮语歌曲是以潮汕方言演唱,其咬字、发音位置偏于靠前,这与民族唱法在追求明亮集中、圆润通透、悠扬婉转的美感方面有“共性”。因此音色明亮集中、偏民族唱法的演唱者演绎潮语歌曲具有明显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挑选那些音色明亮集中的学生,指导他们运用民族唱法的演唱发声技巧,以艺术歌曲的演绎方式去表现潮语歌曲原有的委婉、柔和、甜美的音乐风格,会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在发声技巧的处理上,潮汕方言发声位置较普通话靠前,在混声共鸣充分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使发音位置至口腔较高部,便于舌、齿、唇的灵活配合,从而保证歌词发音的准确。另外,在歌曲某些字词的拉腔上,要注意在字腹上作拉长,这样才不会失去发声的“字正腔圆”,这方面还可适当参考潮剧唱腔及潮州方言歌的咬字归韵方法[2]。
(三)要注意潮语歌曲舞台演唱形式的多样性
将潮语歌曲引入舞台表演实践中,较多采用独唱、合唱、重唱等形式。潮语歌曲兴起之初,其舞台表演多以专业歌手独唱的形式出现。近年来,随着合唱概念的引入和潮语歌曲的推广,合唱也逐渐成为潮语歌曲较常见的舞台表演形式。运用现代和声技巧将潮语歌曲改编成重唱的形式,同样也可以取得较好的舞台表演效果。随着舞台表演对节目丰富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潮语歌曲在舞台表演编排上,也可以尝试加入民乐的伴奏。潮语歌曲虽是以现代流行歌曲的风格特点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但其在内容的表现上,仍是以突出民族的风格为创作精神[1]8。因此,可以选择那些带有民族风格的潮语歌曲,在其前奏、间奏处插入一小段民乐演奏,这样既能丰富其表现形式,又能增添其民族韵味,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潮语歌曲的演唱形式也可以更加丰富,既可以是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也可以是艺术唱法等各种形式。
潮语歌曲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是潮州文艺工作者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热心发展地方文艺的优秀实验成果。传承潮汕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潮汕文艺事业,这是当代潮汕人的“中国梦”之一。将潮语歌曲引入本地高校课堂,让学生掌握潮语歌曲的演唱技巧,在舞台上展现潮语歌曲的魅力,并以此促进当代高校学生了解潮汕音乐文化,热爱和传承潮汕文化,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潮汕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一项兼具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新课题。
正如陈小奇所言,潮州方言歌是我们潮汕人自己的文化,是在潮汕人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上产生的艺术,是一个民系在时代大背景下通过音乐形式对自身的认同和肯定。因此,我们要好好呵护它、发展它,这就是当代潮汕人所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
参考文献:
[1]王培瑜,杨友爱.潮语歌曲概述[G]//刘雨声.当代潮语歌曲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2]王岩,冯岳冰.在发展中认识潮语合唱的艺术特性与文化价值[G]//刘雨声.当代潮语歌曲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312.
[3]陈小奇.潮汕方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G]//刘雨声.当代潮语歌曲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4.
责任编辑 黄部兵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roducing the Chaoshan Songs Into Local University Music Class
XIAO Hua-xian
(Chaozhou Teachers Colleg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Chaoshan Songs were dialect songs with newly popular style,developing in 1990s in Cha⁃oshan region.The purposes to teach and practise them on university music class are to enrich the local art and artistic culture,to enhance students’interest and self-cultivation on Chaoshan music culture and boom con⁃temporary Chaoshan literature and art career.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hanshan Songs as well a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also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m blen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at’s more,it tells the process of how to practice them in the class and concludes how to select Cha⁃oshan Songs,the performance skills and the performance form.
Key words:dialect songs;Chaoshan Songs;Chaoshan music culture;class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J 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6)02-0103-06
收稿日期:2015-11-09
作者简介:肖华娴(1986-),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