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彬(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清代韩山书院掌教一览表》补正
孔令彬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摘 要:《清代韩山书院掌教一览表》是韩山师范学院校史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晶,也是展示学校悠久历史的一扇窗口。但是囿于各种原因,该表远称不上齐备,甚至还存在不少疏漏与谬误。从四个方面对于表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正。其一,增加一些新发现掌教的信息资料;其二,纠正表中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其三,补充一些关于韩山书院主讲更加翔实的讯息;其四,为饶庆捷、黄钊韩山书院掌教辨。
关键词:韩山书院;掌教;补正
《清代韩山书院掌教一览表》(见表1)是韩山师范学院校史研究方面的一个结晶,也是展示学校悠久历史的一扇窗口。但是囿于各种原因,本表远称不上齐备,甚至还存在不少的疏漏与谬误。在资料检索相对方便的今天,是时候也很有必要对它再进行一次重新的修订和补充。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于表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正。其一,增加一些新发现的掌教资料信息;其二,纠正表中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其三,补充一些有关韩山书院掌教更加翔实的信息;其四,为饶庆捷、黄钊韩山书院掌教辨。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1.杨于位(1694-?)
道光《瑞金县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卷六:
杨于位,字及中。任广东潮州府平远县知县,调南雄府始兴县。致仕后,历潮州韩山书院、江西豫章书院、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康熙六十年辛丑邓中岳榜)
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检索到杨于位的个人信息:“臣杨于位江西赣州府瑞金县人,年三十岁,由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本省乡试举人,六十年辛丑科会试进士,留京学习期满,于雍正二年正日二十一日御试考取二等第十一名,以扣缺知县补用。”[1]笔者再检索《平远县志》《始兴县志》,可知杨于位是在雍正二年(1724)初到任平远知县,年底即调任始兴知县,在始兴县任职到雍正六年。而杨于位致仕的原因,笔者在《清代吏治史料·目录二》中也检索到:“署翁源县知县杨于位滥刑毙命请革职——雍正六年四月五日,广东巡抚杨文乾。”[2]原来其是在审案中因犯人毙命而被革职,杨于位也因此获牢狱数十天。
出狱后的杨于位大约觉得官场险恶,因此就再也没有出来为官。至于他担任韩山书院掌教的时间,笔者倾向始于雍正七年,至雍正十年潮州知府龙为霖重修韩山书院止。返乡后的杨于位又曾经主讲过江西豫章书院、赣州濂溪书院等,并参与了乾隆十六年(1751)《南昌县志》、乾隆十八年《瑞金县志》等县志的纂修工作,自己有诗文集《镜亭草》,今不传。
表1 清代韩山书院掌教一览表
2.刘宗魏
刘宗魏,字友韩,又字柚航,号云门,江西赣县人。乾隆六年(1741)举人,十三年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升湖广道监察御史。著有《历代帝系年号考》20卷。刘宗魏掌教韩山书院的信息来自于杨天培《赠同年刘云门侍御》集唐诗二首,其二云:“银汉遥应接(风)[凤]城(杜甫),郡斋秋尽一江横(赵嘏,侍御时掌教韩山)。后堂芳树阴阴见(李商隐),朱栱浮云细细生(杜甫)。星斗半沉苍翠色(殷文圭),文章高振海涛声(张辞)。寄身且喜沧洲近(刘长卿),笔陈初临夜正清(皮日休)。”[3]
杨天培,字孟瞻,号西岩,大埔人,刘宗魏同年进士。曾官贵州龙泉县知县,乾隆二十六年因故罢官。有《西岩诗钞》十二卷,后附《集唐稿》、《集杜稿》各一卷。杨天培的《西岩诗钞》,刘宗魏乾隆二十七年为之序,民国《大埔县志》卷三十五有录:“及西岩休官旋里,予以请养南归。应容斋太守之聘,司讲席于韩山。西岩复设教龙湖,相距三十里,因得尽读其诗。”此处的容斋太守即是乾隆《潮州府志》的总纂修时任潮州知府的周硕勋。乾隆二十六年,周游到潮州的江南才子陶元藻与刘宗魏相聚韩山,写有《柚航侍御招饮韩山》诗,①参见陶元藻《泊鸥山房集》卷二十四,《续修四库全书》1441册。也印证了刘宗魏掌教韩山书院这一重要信息。刘宗魏主讲韩山书院到乾隆二十九年春,此时,接任他的是澄海知县金廷烈的侄儿新科进士金听涛(详见后文)。
刘宗魏于乾隆十六年十二月为山西乡试正考官。在监察御史任上提出过许多颇有影响的奏议,其著名者当属《清高宗实录》卷五五六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己巳条:“军机大臣等议奏,御史刘宗魏奏请,嗣后盗贼、抢夺、控坟及应拟军流人犯,不分有无妻室,概发巴里坤,于新辟夷疆,并安西回目札萨克公额敏和卓部落迁空沙地等处,指一屯垦地亩,另行圈卡,令其耕种,共前已配到各处军流等犯,除年久安静有业者照常安插外,无业少壮,曾有过犯者,一并改发种地,交驻防将军管辖,应如所请,并将此外情罪重大军流各犯一体办理。从之。”这为清政府以后加强新疆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其所著《历代帝系年号》二十卷传世,纪昀评:“是书以历代帝系、年号为名。乃兼及割据、僭窃,下至李自成、张献忠亦入记载,而所列割据,僭窃又不能详备,体倒颇为冗碎。”[4]
3.林一铭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原名林峥嵘,字谦山,号小岩,又号玉峰,乳名阿廊。饶平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授湖北东湖知县,后任知州。辞官归里,出任韩山书院山长。暇时以诗文书法自娱。书法早负盛名,当年有‘全国第七,广东第一’及‘一铭体’之说。著有《砚石轩课艺诗钞》。参考《潮汕历代书画录》。”[5]
查阅《潮汕历代书画录》确有记载林一铭主讲韩山书院事,但作者并未交待资料来源出处,其可信度很难说,毕竟没有更进一步的古人材料做支撑。笔者认为如果真有其事,则林一铭掌教韩山书院当在道光后期。
4.李佩蘅
李佩蘅(1792-1851),字榕龄,号子杜。广西荔浦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湖南安乡知县,不久因事罢官。著有《颛雅堂文集》四卷,《钓鳌诗集》二卷。[6]426黄昌麟《红楼二百咏》上卷结尾处有李佩蘅的题跋:“独开生面,不落言荃。一经品题,千秋定论。而出以清新之意,复佐以俊逸之词。寄慷慨于浓纤,运森严于绮丽。不屑剪红刻翠,实能刿肉铢心。既正而葩,亦直而婉。眼光如炬,笔大如椽,可称诗史。粤西荔浦榕龄李佩蘅题于韩山讲幄。”李佩蘅题跋后题跋者为镇平黄香铁钊。从落款可知,李佩蘅时在韩山书院讲席。季啸风主编的《中国书院辞典》说他主讲韩山书院九年,[6]426不知其材料根据。笔者根据《红楼二百咏》书刊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后,推断其在韩山书院约主讲于此年前后。
5.李纶光
李纶光,字芸斋,号笠山,梅县西阳人。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举人,广东南海教谕。著有《笠山诗草》。李纶光主讲韩山书院的信息来自《梅水诗传》①该书由张榕轩、张耀轩辑,张芝田、刘燕勋编订,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由黄遵宪和张榕轩分别作序,刘燕勋作跋,收入635位诗人3000多首诗。卷五对他的介绍:“字芸斋,号笠山,咸丰辛亥举人。官南海教谕,加内阁中书衔。著有《笠山诗草》,广文登贤书后。曾主讲韩山讲席,勤于课士。及司铎南海,与李子黼光禄交。光禄曾辑其诗入《柳堂师友录》,并称其《咏淮阴诗》尤健。”查《南海县志》,李纶光南海教谕任从咸丰十二年至同治七年(1868)。则其任韩山书院掌教时间当为咸丰十二年之前。李纶光主讲韩山书院信息其他书虽未见,但《梅水诗传》一书编订于光绪二十七年,黄遵宪为之序,其可靠性极高。
6.林其年
林其年主讲韩山书院信息在《民国武平县志》卷二十三《文苑传》:
林其年(1824-1864),字子寿,福建武平人。士俊子。十四岁补邑庠,十七岁举于乡,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户部主事,例馆纂修,供职数年。咸丰七年五月十三日,太平军部石国宗陷邑城,林士俊遇害于西门外。其年闻父丧奔归,协助候补道郭蓬瀛守连城,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同治三年(1864),赴京引见,过漳州。九月,汪海洋陷漳州,被执不屈,题绝命词三首于壁,遂死。左宗棠督师汉漳一子祖延奔扣军门,上死事状,奏准祀漳州昭忠祠,予云骑尉世职。这里关于林其年中进士的时间有误,查进士题名录,林实际中的是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进士。[7]负责纂修《民国武平县志》的丘复在其《南武赘谈》一书中有对林其年一家遇难更详细的介绍。“七年,太平军陷武城,父投井不殊,敌卒钩出之。见腰牌知为团总,执而见之酋。遇害于西门外,一家遇难者六人。其年奔丧归邑,城堡屡陷,不得久居。至潮主讲韩山书院。同治三年客漳州。……林其年有诗集《存悔斋诗抄》二卷,计二百八十九首,殉难前二年所自编。”[8]我们注意到丘复行文中曾提到林其年的作品《韩山补榕》十首、《潮州移寓雁红馆用樊榭移居韵》四首、《重寓雁红馆迭前韵》四首等。《存悔斋诗抄》笔者未见,但足以证明林其年在潮州住过,其曾担任韩山书院主讲应不虚。另有钟声和《林子寿主政春初再招饮韩山书院》一诗也可证明其曾主讲韩山书院。[9]笔者根据咸丰八年(1858)其仍在连城拒敌,猜测他掌教韩山书院的时间为咸丰九年,同治元年则是何探源掌教韩山书院开始的时间。故林其年掌教韩山书院时间约为咸丰九年至十二年。
《梅水诗传》卷五:
1.金士松
金士松,字亭立,号听涛,江苏吴江人,寄籍宛平。举顺天乡试,改归原籍。乾隆二十五年(1769),成进士,选庶吉士。一览表中引嘉庆《澄海县志》说金听涛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为乾隆二十八年前后,不确。
金廷烈《乾隆甲申年(1764)重修县志旧序》云:“会前太守楚南周公纂修府乘,见澄志疏略,亦颇以为言。予承命,即欲改作,簿书鞅掌。因循未果。今年春,适家太史侄听涛,来游粤中,主韩山讲席,时相过从商榷。因发凡起例,分属邑绅士之贤而文者纂录,而予复加订正焉。凡十阅月书成。”[10]序中明确指出是“今年春,适家太史侄听涛,来游粤中,主韩山讲席”,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年,金听涛来主韩山讲席的。因此乾隆二十八年前后之说不确。
金士松虽然乾隆二十五年已成进士,但查《高宗实录》可知,他却是随乾隆癸未科三十一年散馆才授的翰林院编修。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推迟了三年?笔者认为丁忧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才有了他来韩山书院主讲的可能。而金士松离开韩山书院的时间我们认为应该是乾隆三十年末,再晚即赶不上三十一年初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了。
2.鲁庆
一览表中称鲁庆为南城县人,有误。笔者查,鲁庆应为江西新城县(今黎川县)人。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钱维城榜。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任从化知县,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任南海知县。新编《黎川县志》:“鲁庆(1716-1788),字祥麟,钟贤人。清乾隆十年进士。曾任广东南海县知县。升罗定直隶州知州。”[11]故鲁庆的最高官职是知州。
3.陈九叔
陈九叔实为“陈九叙”之误。表格中的这个错误很难让人理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叔”、“叙”形近所致。
陈九叙(1746-?),字霁畴,福建长乐县陈墩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进士。乾隆五十一至五十四年在信宜知县任上,乾隆五十九年初至年底在阳山知县任上,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二年在潮阳知县任上。陈九叙于乾隆五十六年任韩山书院主讲一年,可为什么只一年便离开了呢?笔者检索到《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有其一条相关信息。“乾隆五十九正月三十日:臣陈九叙福建福州府长乐县进士,年四十八岁,原任广东信宜县知县,服满候补,本年正月分轮班拟备,敬缮履历,恭呈。”[12]原因是丁忧。
4.王利亨
王利亨,字襟量,又字汉衢,号竹航,又号寿山、寿山道人。官忻州知州。一览表将他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定为嘉庆年间,有误。王利亨解组归家的时间是道光四年(1824),期间一直在山西任职。笔者考证王利亨掌教韩山书院的时间为道光六年至道光十六年前后。[13]
5.林绍龙
一览表中介绍林绍龙的官职为“户部主事”有误。《光绪嘉应州志》有很详细的介绍:“林绍龙,字儒京,号纫斯。嘉庆壬戌科进士。官户部主事,升郎中。简放云南盐法道,……时论服其清廉。调授云南迤南兵备道兼署云南按察使。政简刑清,以告休归里。后奉特旨召见,不及应诏而卒。时论惜之。”[14]421故林绍龙最高的官职是“署理按察使”。
6.黄仲容
一览表中黄仲容的官职为“翰林院编修”有误。《光绪嘉应州志》:“黄仲容,号雪蕉,别字纫兰。长身玉立,气度伟如。先辈宋芷湾等咸器重之。中嘉庆丙子举人,道光癸未以二甲进士入翰林,散馆一等五名授职编修。寻转御史,掌江西广西道,署理刑科给事中。”[14]434显然黄仲容的最后官职是“署理刑科给事中”。黄仲容曾经在座师穆彰阿家为塾师,为穆所赏识,但他未利用这层关系为自己谋利益,反而后来借丁忧返乡不出。致仕后的他“掌教丰湖韩山城南各书院,多所造就”,笔者判断其掌教韩山书院的时间为道光后期。
7.邱建猷
邱建猷(1795-1854),字尔慕,号迪甫。广东大埔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十五年进士。一览表中将邱建猷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断为道光后期,有误。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亦有邱建猷的详细信息。
邱建猷,现年五十岁,系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人。由附生中式,道光八年戊子科举人,十五年乙未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六年散馆授职检讨。历充国史馆编修、纂修、总纂等官。二十二年充文渊阁校理官,二十三年京察一等,奉旨记名以御史用。七月,补授山西道监察御史,闰七月补授江苏松江府知府,十一月丁忧回籍。二十六年服满,赴部,八月补授江西赣州府知府,调补南康知府。二十九年七月,调署九江府知府。三十年六月回任。八月,经江西学政张芾遵旨保举,由吏部调取,于本月十二日带领引旨著回任。[15]
饶宗颐主持的《潮州志补编》云:
(咸丰)二年,调署饶州。视城垣颓坠,捐巨金倡修之。数月,复任南康。未几,以母老告养回籍。……前后掌教海阳龙湖、澄海景韩及潮州韩山书院,以躬行课士,游其门者皆有法度。……四年卒,年五十有九。[16]
由以上材料看,邱建猷在散馆以后的道光十六年至二十二年或丁忧期间的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可能出来主讲过龙湖或景韩书院等,而其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当为咸丰三年(1853)至四年间。季啸风主编的《中国书院辞典》将邱建猷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断为咸丰四年,[6]437即其去世的那一年。笔者有幸检索到其子邱晋昕所写《先府君行状》:“甲寅正月,犹力疾应聘主讲潮州韩山书院。……三月初八,在讲院微咳喀血,旋止,四月初八又如之,五月旋舍,则羸瘠已甚。”邱建猷七月二十日病逝于家。[17]以此可知其主讲韩山书院时间为咸丰四年元月至五月。
8.潘鋆
一览表中的“潘鋆”实为“潘衍鋆”之误。《佛山人物志》中有他的传记。
潘衍鋆(1837-1882),原名汝楠,字任卿,南海鳌头堡人,迁居佛山。出身仕宦家庭,祖父潘光岳是清嘉庆朝翰林,他幼承家学,加以天资聪慧,十多岁以第一的成绩成为庠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取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成为进士,选庶吉士,同治七年授编修。……光绪八年放陕西潼商道。当时,他久病初愈,亲友劝他多休息,他以国事为重,长途跋涉赴任,终于感冒风寒,旧疾复发,到任仅十七天便病逝。[18]
笔者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亦找到他的履历材料。
潘衍鋆,现年四十二岁,系广东南海人。由辛酉科本省乡试举人,同治四年乙丑科会试中式贡士,改庶吉士,七年散馆授职编修。九年二月闻讣丁父忧,十年七月在籍丁母忧。十三年十月服阙。光绪元年八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十一月充国史馆协修,十二月充功臣馆纂修。二年闰五月充湖南乡试正考官。三年五月,充教习庶吉士,四年二月协办院事,充本衙门撰文,四月补国史馆纂修。五年京察一等。是年六月奏办院事,充功臣馆提调,七年五月覆带奉旨记名以道府用。七月穆宗毅皇帝本纪告成,奉旨专以道员用。并俟得道员后赏加二品衔。八年京察一等,奉旨记名仍专以道员用。八月初一日,奉旨补授陕西潼商道。[19]
潘衍鋆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从其履历档案看,同治九年(1870)至十三年在丁忧期间的可能性最大。笔者在检索资料时发现一条十分重要的信息:许起《珊瑚舌雕谈初笔》卷七“振兴文教”条。
方军门镇抚潮郡,……遂自捐廉银并设金山书院。修葺之费几及数万金。特延潘任卿衍鋆为韩山书院山长,先器识,而后文艺。遍处设立义塾。①许起《珊瑚舌雕谈初笔》卷七,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263册。
这里面直接提到潘衍鋆是受当时的潮州总兵方耀之请来主讲韩山书院。方耀,广东普宁县洪阳人,出身行伍,但十分重视教育,在潮汕地区兴办几十处书院、义塾等。方耀同治七年出任潮州总兵,光绪三年(1877)调署广东陆路提督,光绪五年回任潮州总兵。从以上这些材料看,潘衍鋆掌教韩山书院的时间当在同治九年至十二年间。
9.钟孟鸿
钟孟鸿(1823-),字逵于,号遇宾。道光二十五年(1845)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一览表称他为嘉应州人,有误。实为镇平县新铺镇霭岭村人。清代博罗县教谕钟李期的长子。他是镇平著名诗人黄香铁的外甥,与黄遵宪之父为朋友,并且也曾教授过黄遵宪。钟孟鸿善文词,喜作联,书法宗师李北海。其字体名为返童体,功力厚,造诣深,有铁画银钩之誉。晚年,钟孟鸿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曾作书院联:“好古偶疑鹦鹉字,登高常记凤凰台。”
关于钟孟鸿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一览表断为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笔者检索到陈元焯《随侍家大人入都应试留别亲友》八首之三:“学海渊源数往还,师门回首是韩山。(蕉岭钟遇宾先生讲学韩山,对余甚承期许,时在京官御史。)曾亲匠石成风斧,终叹干将跃冶顽。金薤琳琅询祭酒,花经芬馥访河间。重来霁月光风里,璀璨祥星炳九寰。”[20]查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选举志”,陈元焯拔贡时间为同治十二年癸酉,[14]355从诗中看,陈元焯求学韩山书院当在拔贡之前。如是则钟孟鸿同治十二年就应该在韩山书院了。又民国《大埔县志》卷二十五饶步元传:“负笈韩山,朝夕砥砺,思早得科第以承欢。凡官师两课文,多见赏于院长钟孟鸿及惠潮嘉道顾元勋,皆决其必售。”查《潮州志》“职官志”顾元勋署理惠潮嘉道时间为同治十三年,[21]因此,钟孟鸿具体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似可准确断为同治十二至十三年。①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载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一日,胡晓岑与钟孟鸿在韩山书院相会,则钟孟鸿同治十三年底仍在掌教韩山书院。见《兴宁文史》17辑,1993年,第135页。
10.李铿载
一览表将李铿载主讲韩山书院时间断为咸丰年间有误。李铿载的个人小传除了光绪《嘉应州志》,笔者在《梅水诗传》卷五也发现了更为详细的信息。
原名龙孙,字湘宾,咸丰元年举人。著有《绿云山馆诗词钞》。孝廉工词赋,兼擅音律,屡受知学使顾耕石、白小迂两先生。然性耿介,家赤贫,晚年得张寿荃观察延主韩山讲席,稍足自存。平生吟咏不辍,曾谱《绿叶梦传奇》,乞其座主万藕舲尚书为之序,兵燹稿毁,心常怏怏,其余诗稿亦多散失。
张寿荃,名铣,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就任惠潮嘉道,光绪五年(1879)升广东按察使,前后在惠潮嘉道任上十余年,同治十年曾经主持重修过韩山书院。如上述为真,则李铿载于咸丰间主讲韩山书院便没有可能,而同治七年至十三年已有潘衍鋆、张其、钟孟鸿主讲,光绪元年至四年已有梁有成主讲,如是李铿载晚年主讲书院的时间只可能是光绪五年至七年间的事了。
11.梁有成
一览表中将梁有成掌教韩山书院的时间定为同治年间,有误。《民国顺德县志》卷二十:“梁有成,字夔谱,黄连乡人,从父寄居香山县城。少能文,年十八进庠,二十补禀。同治甲子举于乡,开门授徒,以培植人才为己任。主韩山书院讲四年,文风大振。积劳过度,一病不起,潮人思之,奉祀于院中,配享韩文公。”[22]245从传记可知梁有成主讲韩山书院四年。又据《民国顺德县志》卷十四《艺文志》梁煦南为梁有成的夫人刘慧娟《昙花阁诗钞》所写之序:“乃师于戊寅冬忽捐馆舍。……今潮人士感念师恩,禀上宪于六月望日,奉师配享文公于韩山书院。俎豆馨香,师表百世。”[22]189则梁有成去世之年为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冬,以此往前推四年为同治末光绪初。故梁有成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为光绪初至光绪四年。
12.袁绪钦
一览表中竟然列举有两处袁绪钦,人肯定是同一人,但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却一为“光绪十二年至十四年”,一为“光绪十九至?年”,并且其功名为“光绪十一年举人”。
检索科举信息,不难发现袁绪钦中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进士。《清代朱卷集成》中也有他的信息:“字敬祜,一字叔舆,小字慈翼,行三。咸丰丁巳年八月十二日吉时生,湖南长沙府长沙县优增生。”[23]关于袁绪钦主讲韩山书院的信息笔者找到一条更准确的材料。王先谦《虚受堂诗存》《次韵袁绪钦叔瑜,题其粤东游草,即送赴潮州主讲书院》诗“早闻游屐到黄湾,传唱新词遍小鬟。胜览自夸腰脚健,苦吟渐益鬓毛斑。朋侪得意云霄远,弟子横经杖屦闲。应为才名被磨折,百年坛席替韩山。”[24]诗写于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如此,袁绪钦掌教韩山书院的时间确定为光绪十九年始。
13.成濬生
表中成濬生任掌教时间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实际的时间为光绪二十九年二月至三月间。
3月与同学迫使韩山书院院长不能离院而去。先生于去年冬入读韩山书院,而书院院长直至本年2月才到院工作,但只有一个月光景,院长又说要到别的地方去。在院长动身之日,先生和全体同学借拜见院长请示课程之名,把他围得水泄不通,迫使院长答应不离开才散去。哪知到了晚上,院长偷偷地溜走了。先生等人的卷子始终没有批下来,希望以此得到奖金来做膏火的同学都叫苦连天。[25]
成节荪,名濬生,上海人,举人。为惠潮嘉道丁宝铨所聘。《岭东日报》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初九潮嘉新闻:“购买新书,现丁观察以此项汇寄上海购来新译之书甚多,将储之韩山以备学习肄习。闻所购各书,观察即委托现聘成院长开单代购。凡应用之籍,无不全备。成院长以监督重任本不克离,闻观察以购书事项之来潮,名师戻止,何韦如是。”虽然聘书可能是光绪二十八年发出,但其实际到潮州的时间为二十九年二月。这一信息又见1903年的《顺天时报第二百七十四号》:“聘延名宿:韩山书院山长向由大宪函荐,但论情而不论学,故教习多不得人。现闻丁观察力矫前习,凡函牍推荐者一概辞谢。特在上海聘一名宿为掌教。闻系成节荪孝廉名濬生。孝廉为东文学堂监督多年,熟谙教育事务,今来掌教韩山,则岭东人士又得一山斗矣。闻成教习刻已抵郡。”
1.杜道坦
关于杜道坦任职掌教的情况,龙为霖《韩山书院碑记》:“司教铎则进士翁廷资、孝廉杜道坦。翁本郡名宦,杜江西新建人。”《乾隆潮州府志》:“山长则进士翁廷资,本郡人,孝廉杜道坦,江西新建人。”对于这里的信息,我们认为书院不应该同时任命两个山长,而可能的情况是一为正山长,一为副山长。以是,则杜道坦只能是担任副山长。杜道坦当时为潮州府学总教,同治《彭泽县志》杜道坦传:“任彭泽教谕,倡修学宫,夙夜勤劳,精白乃心。升广教习,卒于官。”如此,则杜道坦也是死于书院任上。
2.许廷鑅
许廷鑅(1675-1760年),字子逊,号竹素,苏州甪里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后授官福建汀州武平知县。为官公正廉洁。他先后执教于潮州韩山书院、三山鳌峰书院、江阴澄江书院、太仓娄东书院。著有《竹素园诗钞》、《竹素园集》等行世。许廷鑅掌教韩山书院的信息来源于罗天尺《瘿晕山房诗删》卷四《韩山书院歌赠许子逊山长》,笔者发现其下一首诗《同门冯达天登翰苑请假寻亲诗》写于乾隆四年(1739)。《瘿晕山房诗删》虽然没有按年编排诗集,但在每一卷中则基本又是按年代先后顺序编排的,因此,许廷鑅掌教书院的时间我们可大体断在乾隆四年前后。其《竹素园诗钞》卷七有几首写于掌教韩山书院的作品,惜也无编年。
3.佘圣言
佘圣言掌教韩山书院事除了乾隆《陆丰县志》,笔者又检索到嘉庆《澄海县志》卷二十一:“佘圣言,乾隆七年监司姚公孔、郡侯金公允麟聘主讲韩山书院讲席,凡三载。杜绝请托,操行之洁比于白圭。”如是,佘圣言主讲韩山书院时间具体为乾隆七年(1742)至九年。
4.杨长发
一览表中基本没有关于杨长发的多少信息。笔者检索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有关于他的简单介绍:
笔者又在《明清史料》戊编第九本找到一条:“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初十下吏”“额外主事臣杨长发。”则乾隆二十七年(1762),杨长发曾官额外主事。笔者认为杨长发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当在更晚的乾隆三十一年金士松辞去掌教之后。
5.陈凤藻
陈凤藻,字丹山,湖北黄冈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举人,曾任大埔知县。笔者查民国《大埔县志》,陈凤藻是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任大埔知县,也就是说在卸任大埔知县的第二年他便来主讲韩山书院,接替丁忧回乡的陈九叙。陈凤藻掌教韩山书院的时间大约为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1796)元年。
6.黄奎光
黄奎光掌教韩山书院事郑昌时《韩江闻见录》有载,说他从嘉庆十六年(1811)起掌教韩山“谂且十年”。《韩江闻见录》成书于道光元年,然则黄奎光任掌教到何时呢?笔者查《民国连江县志》卷三十二黄奎光传:“黄奎光,字怀章,号星岩,青塘人。性英颖而镇定,优于学养。乾隆五十三年举于乡。嘉庆十二年由景山教习出宰云南恩乐县。……任恩乐五年,政简刑清,四民乐业。以父母老欲请终养,而格于年例拟引疾归。适丁内艰,旋里年余,又丁外艰。惠潮道赵慎畛聘为韩山书院山长。服阙赴选而选期尚纡十年,遂南归,复主韩山讲席,前后凡十三年。奖掖后进,多所成就。年六十七,卒于家。”[27]根据材料,则黄奎光大约在嘉庆十六年至道光三年(1823)之间掌教韩山书院。
7.郑家兰
郑家兰(1760-),字秋皋,号正初,丰顺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选庶吉士,福建邵武县知县。笔者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检索到嘉庆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任命郑家兰的情况:“郑家兰,广东潮州府丰顺县进士,年五十四岁,由庶吉士散馆引见,奉旨以知县即用,今签掣福建邵武府邵武县知县缺。”[28]郑家兰在邵武知县位置上因坚持原则得罪上司,于嘉庆二十一年去官归里。根据其年龄,笔者判断郑家兰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只能是黄奎光后(约道光二、三年),王利亨(道光六年)之前。
8.李光彦
李光彦主讲韩山书院的信息见《光绪嘉应州志》:
李光彦,字子迪,初名炽昌。幼即嗜学,中道光辛巳恩科举人。考取教习,留京期满,见以知县用。归数年,至辛丑,将谒选。会试成进士,官庶常。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丁内外艰。归里,当道延主韩山、越华等书院,有经师之目。服甫阙,遽卒。督学使者仁和许祭酒乃钊在粤,深惜之。[14]416
据《道光实录》载,李光彦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随甲辰科散馆授的检讨,后不久即丁内外艰回乡,因此他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当不会早于道光二十六年。又查许乃钊任广东学政情况,其道光二十九年至咸丰三年在任。按李光彦“服甫阙,遽卒”,其死于越华书院山长位置上的时间大约为道光末咸丰初年。《韩师史略》认为李光彦道光九年掌教韩山,有误。笔者认为时间应在道光二十六年至道光末年。
9.何探源
何探源(1817-1871),号秋槎,字衍明,又名兆星,排行第二。广东大埔县恭洲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中举人。咸丰九年(1859)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南海廖廷相撰《前翰林院庶吉士阆中县知县何君探源传》:“凡四赴乡闱,中道光癸卯科举人。六上春官,中咸丰己未科进士。先是闱卷已落,沈文忠公兆霖力争之始获售。选庶吉士,旋丁外艰南归。以母老不忍远出,主讲韩山书院凡六年。……大吏保奏得花翎五品顶戴。母丧服阙,戊辰回京,散馆改官知县。选补四川阆中县。”①何探源《蜀游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一览表将何探源主讲韩山书院时间断为同治元年至七年,而笔者更倾向始于咸丰十二年,期间丁母忧那一年,即同治五年由丁杰临时接任一年(后文有论述)。同治七年春,何探源即上京参加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考试,并选官四川阆中知县。
在韩山书院六年,何探源曾为书院撰写楹联:“五载赋栖迟,看桑海婆娑,南珠正媚;三山怀旧侣,愿天风鼓荡,北斗常依。”何探源著有《咏梅山馆诗集》四卷。“汪鸣銮序,钞本,饶锷等《潮州艺文志》著录。温氏《大埔艺文志》谓:‘是书钞本为《北游草》一卷、《竹园吟草》一卷、《续北游诗钞》一卷、《宦蜀集》一卷,计诗四百四十馀首,附文一卷。’又有《咏梅山馆存稿》一卷,又名《北游诗草》,清末钞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26]1649
10.丁杰
《民国番禺县续志》丁杰传:“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佐长乐县幕。……咸丰七年(1857),以直隶州州同,分发福建。……曾文正公闻其名,檄调购办开花炮,解赴金陵攻剿,金陵克复,赏花翎加按察使衔。旋里掌教韩山书院,日与诸生讲贯,循循善诱。寻入按察使幕。”[29]“金陵克复”时间在1864年7月,丁杰当是在接受封赏后才到韩山书院任主讲,《韩山史略》定为同治五年(1866)主讲韩山,笔者深以为然。认为他是在何探源丁忧期间,短暂代替他掌教书院,所以时间不长。等何探源回来,他便去职入了按察使幕中。
丁杰掌教韩山书院期间,还留下一幅对联。林庆铨《楹联述录》卷五:“余父执丁仲文廉访,潜心内典,黯然日章。掌教韩山书院时,自撰楹联云:‘得闲还读书,使时序光阴莫空过;无事此静坐,看喜怒哀乐未发时。’”①林庆铨《楹联述录》卷五,光绪七年广州刊本。
11.陈庆桂
陈庆桂(1847-?),字香轮,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进士,官至科道给事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曾短暂出任韩山书院山长。《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十一日潮嘉新闻:“现年韩山书院掌教陈侍御庆桂顷已由省首途取道惠州,将于日间到潮。”三月二十六日潮嘉新闻:“郡韩山书院山长今岁闻聘陈香轮侍御庆桂掌教。案侍御籍隶番禺,在籍守制,前已就惠州丰湖书院席,兼韩山书院席。间疑半年住惠半年住潮云。”三月二十七日潮嘉新闻:“郡韩山书院掌教陈香轮侍御日前抵郡,已于廿三日开学,廿四日开课矣。”
1.饶庆捷韩山书院掌教辨
一览表中将饶庆捷掌教韩山书院的时间定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桐阴诗集》笔者未见,但通过一些基本文献,笔者对这一说法,甚至饶庆捷是否担任过书院掌教一说颇多置疑。
《民国大埔县志》载:“饶庆捷,号曼唐,成坊人。……乾隆三十年拔贡。……三十五年举乡试第五。四十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在馆十年。乾隆五十年,新建辟雍落成,高宗躬临释奠,庆捷进辟雍颂。是岁大考,庆捷以不善事权贵被黜南归。……五十五年,高宗东巡,……诗尚不荒,可仍在翰林,又问大考等第及所进集文选诗册甚悉,翌日,授内阁中书舍人。是日与散馆诸臣同授职。循例序资到馆,俱称前辈。……在阁五年,座主无锡嵇璜命专司红本勖之曰忠敬。则精神自倍。年六十,以年老致仕。历掌端溪、粤秀两书院。嘉庆九年,知县洪先焘修县志,聘庆捷主其事。”[30]
饶庆捷的传记以《民国大埔县志》最为详切,笔者另外还见到《同治大埔县志》、温廷敬《潮州诗萃》、温汝能《粤东诗海》、饶宗颐《广济桥志》等书中关于他的小传。在所有这些书中,笔者只见到饶庆捷曾经主讲过端溪、粤秀两书院的记载,从未有人提到他掌教韩山书院事。
饶庆捷的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事件当为授翰林院检讨后入《四库全书》馆,当时整个广东也仅有三人入馆。《民国大埔县志》说他在馆十年有误,因为乾隆四十七年七月,饶庆捷开始丁忧在家,直到乾隆五十年回京。就是这一年的大考,他因为得罪权臣而被黜落去职。其丁忧期间,笔者检索到《民国武平县志》载乾隆四十七年九月,饶庆捷撰《希贤书院碑记》:“捷忝于斯堂有一日之长,欲与之相勉以有成也,于是乎书。”[31]说明他在新建的武平县希贤书院曾任山长。乾隆四十八年,饶庆捷又在家主持撰修了《茶阳饶氏族谱》。
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五年,在去职的五年间,《民国大埔县志》说他主要是在淞沪一带活动。“在淞沪五年,与其地名流过从宴会酬唱题咏篇什甚富。”但笔者也见到有书院研究者指出,乾隆五十二年其在端溪书院山长的位置上。这中间究竟若何,笔者因没有见到《桐阴诗集》,未敢论断。
乾隆五十五年,饶庆捷因进献东巡诗赋文章,引起乾隆注意,重新启用为内阁中书。《民国大埔县志》说他:“在阁五年,座主无锡嵇璜命专司红本勖之曰忠敬。则精神自倍。年六十,以年老致仕。”而一览表中却说饶庆捷于乾隆五十五年前后掌教韩山书院,不知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另有一种说法是饶庆捷在嘉庆三年(1798)左右担任掌教因人品问题曾被驱逐。嘉庆元年,饶庆捷致仕回乡,在一览表中,戴泽山从嘉庆二年至五年一直为韩山书院山长。这有郑昌时《韩江闻见录》为证。
而以郑昌时在乾隆后期及嘉庆朝对韩山书院之熟悉,他在《韩江闻见录》中虽两处提到饶庆捷,却并没有一次说到饶庆捷曾掌教韩山书院事。一是《百怀人·卢秀才峻峰》:“十一洞前春草生,深杯先约老翰林(原注:饶公曼唐)。酒阑索和新诗卷,赠答情高北斗金。(原注:戊午春作)”“戊午”即嘉庆三年。一是《知感诗》:“饶曼唐师(讳庆捷,大埔人。壬辰馆选):清福浓才比似难,几题文笔遍三翰(公由学博入词林,又历中书)。春来惊得令威信,珠树婆娑泣晓寒。”[32]应是听闻饶庆捷去世消息所写。
笔者见到最早说饶庆捷曾经主讲韩山书院的是邹鲁民国二十六年(1937)为饶庆捷《桐阴诗集》所写之序:“翌日授内阁中书,寻以年老告归。修大埔县志,累掌韩山端溪粤秀书院。”只是很奇怪,为什么这样重要的事情而不为地方志所采用?再者,两本清代的重要地方诗选《潮州诗萃》《粤东诗海》为什么也丝毫不提此事呢?难道饶庆捷真的未曾掌教过韩山书院?但笔者在饶宗颐《潮州艺文志》一书见到万承风为饶庆捷《桐阴诗集》所写之序云:“是时,先生以忧归,讲学于韩山、端溪二书院。”(该序写于嘉庆六年)综合考虑,饶庆捷主讲韩山书院时间当在乾隆四十八九年左右。
2.黄钊韩山书院掌教辨
一览表将黄钊主讲韩山书院的时间断为道光十八年(1838)前后,文献出处为黄钊自己的诗集《读白华草堂诗集》。幸好这个集子容易找到,在《续修四库全书》第1516册。《读白华草堂诗集》共三集,初集九卷刊于道光十五年,二集十二卷刊于道光十九年,三集又名《苜蓿集》八卷刊于道光二十八年,《读白华草堂诗集》属编年体形式,十分清楚地描写了作者从嘉庆乙巳至道光甲辰三十多年的经历。
黄钊(1787-1853),字谷生,号香铁,别署雁来鸿馆主人。镇平县城西雾黄村人。清嘉庆二十四年举人。著名诗人,“粤东七子之一”。曾任国史馆缮书官,道光元年(1821)至二年,在潮州龙湖书院任掌教。道光七年至十年,在潮州城南书院任掌教。“杨公(桂山)走书币,延我课童蒙。重来馆潮州,授诗感阜螽。”“城南有学舍,居室余数楹。可以顿妻孥,且与讲书生。”①黄钊《读白华草堂诗二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1561册。道光十七年至道光二十四年,任潮阳县教谕。道光二十四年夏离任,赴京任翰林院待诏。《苜蓿集》作者自序写于道光二十八年,时应在北京翰林院待诏任上。因其诗集止于道光二十四年,其以后的生平经历不详。宣统元年《石窟一征》序云:“公在潮州购置雁来鸿馆,除授翰林院待诏,主讲韩山书院。年六十八以疾卒于馆舍。”②黄钊《石窟一征》宣统元年刻本。是则黄香铁晚年致仕后以潮州为家,并卒于雁来鸿馆舍,然其何时来寓潮州年代不详。笔者在饶宗颐《广济桥志》见到其所写《重修宁波寺碑记》,落款年代为道光三十年(1850)。“文林郎翰林院待诏前充文颖国史两馆缮录官镇平黄钊撰记,道光庚戌四月初八吉日典工至十月十五日。”③转引自黄挺编《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7页。黄香铁的一生,他的好朋友张维屏曾编一幅对联来概括,联见叶炜《煮药漫抄》卷上:“镇平黄香铁孝廉钊,诗才豪迈,著作甚富,由县令改就教职,转翰林院待诏。番禺张南山先生戏赠以联云:‘七品、八品、九品,品愈趋而愈下;初集、二集、三集,集日积而日高。’”[33]
一览表将黄钊掌教韩山书院时间断为道光十八年前后,但经过我们仔细对读《苜蓿集》,却未发现丝毫信息。《读白华草堂诗·苜蓿集自叙》称:“余于丁酉(道光十七年)四月莅潮阳教谕事,癸卯(二十三年)除授翰林待诏,其明年甲辰卸司铎事,至冬始去。计数年中所谓教谕而德成者,实自疚;而所得诗,则依然盈箧。”④黄钊《读白华草堂诗三集》卷首,《续修四库全书》1561册。诗集中倒是出现三次“东山书院”“东山讲院”,然而此东山书院为潮阳县属书院,与潮州韩山书院无关。
最早提到黄钊曾主讲韩山书院事来自于吴道镕的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四:“黄钊,号香铁,镇平人。嘉庆己卯举京兆试,充国史馆缮书,将次铨知县,辞就教职。素能诗,以‘天空雁一声’著名,京师有‘一声翁’之目。郑邸欲延课其世子,惠邸亦属程春海侍郎聘为记室,皆辞焉。道光丁酉司铎揭阳,旋居郡城,掌教韩山、城南两书院。乐波罗园之胜,移家僦居。其闲所著有《读白华草堂诗三集》《赋钞经馂》《史呴》《铁盦丛室》诸书。(据陈作舟序文修)”⑤吴道镕纂修《海阳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8)刊本。钟颖阳《石窟一征序》亦载:“公在潮州购置雁来鸿馆,除授翰林院待诏,主讲韩山书院。年六十八以疾卒于馆舍。”《海阳县志》云黄钊就任潮阳教谕不久即移居郡城潮州,但我们在其诗集《苜蓿集》并未发现任何这方面的描写和记载,而集中更多的是其与潮阳本地读书人之间频繁的交流。据此则可以肯定《海阳县志》的说法有误。
当然,黄钊掌教韩山书院在时间上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从翰林院待诏致仕回潮州定居之后。时任潮州知府吴均是他的同年好友,若受之邀请,黄钊主讲韩山书院还是非常可能,时间大约为道光末至咸丰初。可惜,这只能属于一种猜测,而没有任何可靠的材料作证明。
一般认为韩山书院属惠潮嘉道所辖书院,其掌教的聘请要两广总督或巡抚出面,由惠潮嘉道出具聘书,但实际操作中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譬如就笔者见到的资料中,既有两广总督出面邀请,如李鸿宾之邀请王利亨、张之洞之邀请何如璋等,也有惠潮嘉道出面邀请,如赵慎畛之邀请黄奎光、张铣之邀请李铿载,还有潮州知府出面邀请,如龙为霖之邀请翁廷资、周硕勋之邀请刘宗魏、李士彬之邀请丘逢甲等。还有一种情况,如方军门耀,本是潮州总兵,却由他来聘请潘衍鋆掌教韩山书院。另外,梁有成之任韩山书院主讲是受福建巡抚丁日昌的介绍而来。因此,韩山书院掌教的聘用情况也并非有什么定例可循,声望、资历、关系、人脉都可能是考虑的对象。在任职时间上,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限制。据表格中我们所掌握的情况,黄奎光应该是任职韩山书院掌教时间最长的——十三年,其次王利亨为十余年,何探源为六年。有意思的是,还有几位掌教是卒于韩山书院掌教的位置上,他们分别是杜道坦、戴咸亨、邱建猷、何如璋、梁有成等。
韩山书院掌教一览表(见表2)新表相比旧表尽管已经有所改进,但限于笔者的视野,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欢迎有识之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不吝赐教!这里我们也代表复办的韩山书院欢迎各位的指导,谨表谢忱!
表2 清代韩山书院掌教一览表(新表)
续表2
参考文献:
[1]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15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4.
[2]《清代吏治史料》编委会.清代吏治史料:目录二[M].北京:线装书局,2004:308.
[3]杨天培.赠同年刘云门侍御[M]//温廷敬.潮州诗萃.吴二持,蔡启贤,校点.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624.
[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188.
[5]乔晓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306.
[6]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7]朱保炯.明清朝进士题名录索引[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2814.
[8]丘复.南武赘淡[M]//福建省武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武平文史资料:第十八辑.武平:武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82.
[9]钟声和.林子寿主政春初再招饮韩山书院[M]//温廷敬.潮州诗萃.吴二持,蔡启贤,校点.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992.
[10]金廷烈.乾隆甲申年(1764)重修县志旧序[M]//澄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澄海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887。
[11]黎川县志编篡委员会.黎川县志[M].黄山:黄山书社,1992:666。
[12]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23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13]孔令彬.王利亨生平事迹略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5):113-119
[14]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5]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30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40.
[16]饶宗颐.潮州志补编[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11:1572.
[17]邱晋昕.先府君行状[M]//温廷敬.茶阳三家文钞.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239.
[18]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佛山人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362.
[19]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4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0.
[20]陈元焯.随侍家大人入都应试留别亲友[M]//古从新.长乐诗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14.
[21]饶宗颐.潮州志[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5:2265.
[22]顺德市地方志办公室.顺德县志:清咸丰民国合订本[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23]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83册[M].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307.
[24]王先谦.王先谦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571.
[25]冯双.邹鲁年谱[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4.
[26]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27]连江县志编纂委员会.民国连江县志[M].连江:连江县志编纂委员会,1988:372.
[28]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25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4.
[29]辛朝毅.民国番禺县续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398.
[30]温廷敬.民国大埔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423.
[31]饶庆捷.希贤书院碑记[M]//丘复.民国武平县志:上册.武平:福建武平县志编纂委员会,1986:278.
[32]郑昌时.韩江闻见录[M].吴二持,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29.
[33]叶炜.煮药漫抄[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30.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4.
责任编辑 温优华
Additional Remarks on the Statistical Forms of the Administers of Hanshan Book Reservation in Qing Dynasty
KONG Ling-b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the Sta⁃tistical Forms about the Administers of Hanshan Book Reservation in Qing Dynasty acts as a window to go a step further,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making corrections of errors in the statistical forms from these four aspects is necessary:1)add some newly found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materials;2)cor⁃rect some distinct errors;3)supplement more detailed materials about the administers;4)speak in defense of Rao Qing-jie and Huang Zhao-wei as administers of the Hanshan Book Reservations.
Key words:Hanshan Book Reservations;administers;additional remarks
中图分类号:G 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6)02-0025-14
收稿日期:2015-10-28
基金项目: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C-07)。
作者简介:孔令彬(1970-),男,河南开封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