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岭?李秀英
【摘 要】 《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注重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灵活的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广播电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媒体行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文着重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期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的局限,传统电视教学难以适应电视业界的快速发展, 这往往造成了电视课堂教学与电视业界难以对接。”[1]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传达业界的最新动态,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积极关注学术前沿,培养学生的学科前沿意识。
第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理念。立足国内外纪录片大赛,拓宽学生的创作视野。积极主动的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各种纪录片、微电影赛事,让学生了解影视业界的最新动态,学习纪录片创作的先进理念,使得纪录片创作深入校园,深入课堂。
第二,“专家授课,院台合作”的教学思路。学习一些国内外著名的纪录片专家的创作理念,邀请业界精英、纪录片专家授课。例如,学院邀请著名纪录片专家冷冶夫、学者胡志峰等人授课,传播纪录片的先进理念和学科前沿信息,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同时,实行“院台合作”的教学实践模式,把课堂搬到节目录制现场,把学生推送到媒体,在媒体实践中锻炼自己。每年,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送往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工作和实习的学生高居全国之首,其中包括纪录片编导。
第三,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均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均为课堂的“主体”,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和学生单向的“听”,而是一个师生互动、信息交流、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灵活的教学手段
第一、实验式教学。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验式教学方法的重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基于纪录片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教授方法,而采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安排学生策划一部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题材的纪录片,首先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然后组织大家讨论这个话题可以拍摄的角度和思路,最后带领学生现场拍摄、剪辑,直到成片。在这种思路下,每年我院师生都能创作出一千余部的影视作品,例如,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纪录片《神垕钧瓷》、《扽腔吕剧》、《泗洲戏》、《朱仙镇木板年画》等,有些作品在媒体上播放,有些作品获得多项大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基于对实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二、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讨论与一般教学内容相比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索、深入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组织课堂互动、引导课堂对话,强调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注重对学生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师生谈论,小组答辩的授课形式,从纪录片创作的选题,拍摄方案策划,拍摄器材的选择,解说词撰写,到纪录片的剪辑,配乐,直到完成作品,教师和学生采用研讨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教师运用自身的学科背景和人生经验引导学生创作纪录片,在研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环保题材进行讨论,研究其拍摄角度和创作思路,着重从空气污染和海洋污染两方面入手,探究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最后拍摄成片,包括:《海的味道》、《燃烧生命》、《霾没了》等优秀纪录片。
第三、项目制教学。项目制教学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完成某一项目为目的,主要“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联问题”。[3]“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把项目制教学引入课堂,通过做项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得到历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每年的3月、9月,学院将组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申报工作,鼓励全院师生结合国内外的重大赛事和热点话题进行创作,并给与项目基金奖励。近几年,学院主要关注的项目有: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传承等,并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纪录片,例如:《鸟·人》、《一网之隔》等作品得到国内外专家、评委的高度认可。
三、多样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师生教学过程中共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教学评价重心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标,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关系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
1.毕业设计作品
长期以来,学位论文撰写是学生毕业环节考核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门课;是学生对自身四年学习、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毕业班学生学习质量考评的重头戏,更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对于广电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单一的学位论文的考评方式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及全面评价。毕业环节除了学位论文撰写之外,学院增设了毕业设计作品创作环节。毕业设计作品创作体现了高校教育中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它要求学生结合创作实际和创作取向进行思考与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创作水准。学生在毕业作设计作品创作过程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创作作品,我们学院要求纪实类作品,主要包括电视新闻(可累计时长)、电视专题片或电视纪录片,时长应在10 分钟左右;文艺类作品包括电视文艺、剧情片、MV、微电影等,时长应在5 分钟以上。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担任该作品的主创人员(编导或摄像),作品从前期的选题策划、中期拍摄到后期的剪辑成片全部独立完成。
2、实践获奖成果
以电视作品创作为导向,是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创新实践获奖成果。学生创作的电视作品通过参评国内外的各种赛事,既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培养自信心;还可以与专家、评委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这一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而且还展示了指导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近三年来学生创作的电视纪录片作品在国内外专业赛事中屡次获得较好成绩。例如,郭建文等同学创作的纪录片《海的味道》获得2016年首届柏林华语电影节最佳提名奖,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盛典高校单元一等奖,“澳柯玛杯”第二届@青岛微电影大赛优秀纪录片奖;逯志明等同学创作的纪录片《鸟·人》获得2016年首届柏林华语电影节最佳提名奖;曹苏雨等同学创作的纪录片《扽腔吕剧》获得第二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盛典高校单元三等奖,第三届深圳(中国)微电影节优秀纪录片奖;王玎等同学创作的纪录片《我是美术生》获得华东六省一市微电影大赛二等奖,“澳柯玛杯”第二届@青岛微电影大赛优秀纪录片奖;骆帅等同学创作的纪录片《猴戏》获得第二届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二等奖;韩伟等同学创作的纪录片《乡村医生》获得第二届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三等奖;曹贺佳等同学创作的纪录片《星星的孩子》获得第二届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三等奖,“澳柯玛杯”第二届@青岛微电影大赛优秀纪录片奖等。
创新创业团队建设:
影视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的是团队协作的力量,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创新,需要传媒人持有一种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重要任务,就得组建专业团队和倡导团队协作精神,着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创建创新创业团队的重要意义。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意愿、现实条件和专业性质,把班级拆分为不同的专业小组、确定责任人。为了发挥组员的主观能动性,专业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3-5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女生较多,为了实现专业小组中的男女比例适中,更好的推进纪录片拍摄方案的成果转换工作,要求每个团队中至少有一名男生;为了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拍摄任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现实条件,要求每个团队中至少拥有一台专业拍摄工具。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互通交流、彼此碰撞,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及创作意识,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学生组建了“V影工作室”、“枫制作工作室”、“九宫格工作室”等十几个专业团队,并持续摄制影视作品和商业活动,真正实现从“作品”到“商品”再到“产品”的完美转型。
课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成败。“电视纪录片创作”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升纪录片实践教学的力度,为纪录片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进而为纪录片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这才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玉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电视实践教学探索——以“纪录片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为案例[J].科教文汇,2015(5)45.
[2] 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59.
[3]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究,2002(11)18.
[4] 牛惠芳,王淑玉.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