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丽?孔朝霞
【摘 要】 文章探讨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形成历程与影响因素。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另一方面,国内形势与执政的复杂性。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主观因素:7 年上山下乡艰苦生活的锻炼以及从政几十年的工作经历。
【关键词】 习近平;群众观;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日益成熟并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原则。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群众观的形成背景,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提出,“如果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一个人的事业轨迹,那么历史活动就是群众的事业,而行动着的群众就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方向。”[1]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毕业于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的大学学习形成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认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习近平群众观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
2、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孔子的“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出我们要对人民群众抱有关怀之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更是把人民群众的地位放在国家之上,这也成为后代历届领导者所遵循的治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插队时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使他在年轻时候就明白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引用《管子·牧民》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表明全心去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习近平群众观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在带领人民走向小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表明了邓小平群众观的价值导向,他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实行改革开放,充分见证了其为人民谋福利,实事求是为人民办事的治党理念。江泽民群众观的突出特点在于认识到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因此提出“三个代表”,坚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则创新性地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进一步把人民利益放在工作首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在各个时期制定的惠及民生的政策不断渗透在习近平的政治思想中,为他的群众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形成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关注国计民生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政党的历史发展表明,民众的支持成为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直接决定政党的更迭。20多年前苏东剧变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是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时代条件。
另一方面,从国内形势上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矛盾此起彼伏,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逐渐滋生和繁茂起来,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多发,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现象严重,人民群众不满逐渐升级。习近平在执政开始,就认识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党必须注重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时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中国共产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方面,家庭因素。习近平个人的成长环境较为复杂,不满16岁时就申请到陕北延川县的农村当知青。在陕北的7年中,他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最在意什么、最需要什么。他后来在回忆这段岁月时表示:“7 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是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他22岁离开黄土地时,“要为人民做实事”已然成为他坚定的人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在人民当中形成又在人民当中发展,最终也将带领人民走向幸福。
另一方面,工作经历。在习近平的从政生涯中,陕西、北京、河北、福建、浙江、上海,他的足迹踏过了基本上整个中国。他常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只有真正做到看见,听见,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实实在在的知道人民要什么,才能在制定政策中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习近平几十年的执政经历为其群众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习近平的群众观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也必将在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