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联玉
【摘 要】 文章分析宗教世俗化产生的原因、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宗教世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把握好世俗化与神圣化之间“度”的原则;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原则。
【关键词】 宗教;宗教世俗化;社会主义;原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受社会存在的影响,就像阶级和国家最终会走向消亡。而今天,宗教世俗化却让宗教不再那么圣神,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宗教世俗化何以可能
关于宗教世俗化目前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关于世俗化的理解,也是各见仁智,众说纷纭。许多学者把宗教世俗化理解为:宗教日益关心此岸的人类事务, 而不再仅仅以服务和向往于彼岸的上帝和天堂为宗旨。更意味着从理想的彼岸转向现实的此岸。那么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或是意识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实现世俗化呢?
1、从其产生而言,这是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决定的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宗教,就其产生而言,它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产生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在那个时期,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用科学去理解和解释,亦或是很多愿望无法实现时,并开始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宗教便孕育而生。
宗教世俗化也不会永存,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宗教世俗化不是宗教走向复兴,而是逐步走向衰退的过程,最终会和阶级、国家和私有制一起消亡。
2、从宗教自身发展过程而言,其出现是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世俗化被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其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宗教为什么会产生,世俗化为何得以存在,归根到底,都应该从人的因素出发。很多新生事物都是伴随着人的需求产生的。宗教也是如此。宗教世俗化这一现象虽然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和存在却是客观的。
从宗教世俗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13至18世纪宗教被世俗化、二战期间上层建筑被世俗化以及二战后至今人的宗教世俗化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被动世俗化和改革开放后的主动世俗化。因此,宗教世俗化的出现以及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的出现,都与人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宗教世俗化的出现是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正如同它的产生一样,消亡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宗教自身而言,其发展阶段不可逾越。
3、从外部环境而言,各种因素交织使得宗教世俗化得以出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得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着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宗教原本应该是神圣的,但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原本的解决彼岸和来生问题的宗教也随着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对我国来说,宗教世俗化得以出现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巨变,使得宗教越来越商业化。原本束之高阁的经典教义或是宗教活动随着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生活化,商业化。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它的发展变化自然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制度和由此引发的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宗教世俗化。[1]
其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为宗教世俗化提供土壤。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多元,各种利益博弈,各种价值碰撞,矛盾凸显频发。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并不完全与社会存在完全同步。价值观的多元也开始让人们基于各种各样的需求来寻找宗教的慰藉。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乡土中国”逐渐消亡,新兴文化还未建立起来,外来宗教甚至民间迷信就会趁虚而入,扩大影响力。[2]这就更加加速了宗教世俗化的进程。
其三,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世俗化提供更多的平台。面对当下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形势,宗教思想的传播方式更为快捷、隐蔽,宗教行为方式也由寺庙等固定场所走了出来,网络信息大量充斥着信教群众,也为世俗化的推进添加了助推剂。
二、宗教世俗化何以必要
宗教虽然是唯心的,是不科学的。但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曾起到过积极作用,这点,毋庸置疑。世界上大多宗教虽然教义不同,方式不同,其本质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特点。这为人类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或是政权的巩固起到过积极作用。那么,今天宗教世俗化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1、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回顾中国的历史,伴随着宗教共生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至今犹存。从早期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到今天的重男轻女,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到今天各地区自建宗教场所,这其中不乏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利用拜上帝教集结了大量民众参与而取得战争胜利的事实,因而宗教在历史上对于社会稳定而起过积极作用。再来看今天,宗教世俗化也对维护社会发挥其作用。其一,宗教世俗化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在道德行为规范约束上填补了法律和政策的空缺。比如伊斯兰教禁止酗酒、要尊老爱幼,讲究卫生等。其二,宗教世俗化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宗教大多弃恶扬善,追求真善美,这与当下社会鼓励的真、善、美价值观相一致,体现了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宗教和阶级、私有制和国家一样,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仅不会消灭,还会随社会发展而丰富,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3]
2、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呈现的各种形态也是由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当今表现在由宗教世俗化而带来的一系列宗教场所、宗教饮食、宗教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也不同程度的刺激了消费,自觉或不自觉之间已经带动这一领域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调剂人的心态,构建和谐社会
现代社会,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以及西方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或者助人为乐等美德已经受到严重冲击,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自私自利、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不少人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昧着良心制假造假,失去了原本有的诚信和朴实。宗教的心理调试功能是指人们通过宗教的思维方式,把内心不和谐的状态调适到自己能够接受的和谐状态,从而获得快乐的力量。[4]而此时,宗教中的一些真、善、美观念有助于人们调剂心态,在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最初的梦想,有利于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4、有助于去除宗教极端化
极端宗教是从宗教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附属品,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极端宗教与正常宗教又难以剥离。宗教世俗化其实就是一个祛除巫魅的过程。与宗教神圣化、世俗化相伴而生的还有宗教极端化,它不是一种正常的宗教现象,而是对宗教教义的歪曲,更多的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大肆宣传圣战、殉教、进天堂的谬论,蒙骗广大信教群众实施别有用心的政治企图。而此时,世俗化了的宗教让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彼岸没有那么美好,来世也只是一种愿景,更多的是着眼于今生和现实的此岸,对极端宗教鼓吹的“美丽谎言”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
三、宗教世俗化何以运行
宗教世俗化并不等于宗教的消亡,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宗教世俗化只是宗教发展的过程中反映人类社会需求变化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它的发展也亦如人类社会发展一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学者认为,宗教世俗化的程度表现在宗教对社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宗教世俗化在运行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世俗化与神圣化之间“度”的原则
凡事都要有个度,人们在对待宗教世俗化时也应该把握住这个度。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既不能夸大宗教世俗化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它的影响。
因而,宗教世俗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宗教世俗化有它特定的范围,一旦超出了范围,就会产生一系列理论问题和陷入现实困境。例如:人学化和自我中心论;造神运动;新兴宗教和邪教;新型拜物教的产生;神圣感的凋零和道德意识下降。[5]
2、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宗教发展亦如此。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宗教的产生、发展、消亡全过程的客观性,坚持唯物论,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更要全面的看到宗教世俗化是大势所趋,要坚持辩证法,宗教自产生之日起,便存活于人间和天堂、世俗和神圣之间,并不断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运动,既有指向彼岸的期待,又有立足此岸面向今生的关怀。其发展过程是曲折反复,但最终必将走向消亡。同时,既要看到宗教在当今社会积极方面的因素,又要看它的消极因素,辩证的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服务,但更要看到宗教本身是唯心,是主观的,是不科学的,这种局限性本身无法逾越。
3、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原则
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那么宗教与社会主义到底是谁适应谁的问题?毫无疑问,当然是唯心主义有神论的宗教与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所以在这过程中要主义以下两点:
其一,应当坚持政教分离。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犹如文化、制度一样其本身不可避免会烙上阶级和政治属性的印痕。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面对宗教、政治和教育问题上,大都采取政教分离。要坚持宗教不得干预国家的政治。这里所说的政教分离并不是宗教界人士不能参政议政,而是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政治、司法、教育等就像国家不得利用行政手段推行、支持或者禁止、打击某一宗教一样。作为公民,无论信仰何种宗教,在享有公民的权利的同时,应该有以爱国为前提的国家认同。
其二,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对宗教的积极引导。对于唯心主义有神论的宗教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两种性质不同事物来说,要做到完全同步是不可能的,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在神学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解释。使宗教能不断适应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
总而言之,宗教世俗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宗教自身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其产生、发展、消亡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世俗化阶段,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因素,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因势利导,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湘.历史唯物视角下的当代宗教世俗化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7.21.
[2]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 王宏刚,王海冬等,新时期的民间信仰.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305.
[4] 胡荣.社会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8.
[5] 张荣.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