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聚焦学生和家长的实际获得,将“优质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学区制改革、委托承办、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社会培训资源参与小学英语教学等方式,打破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资源壁垒,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融互通,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共享网络,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发展。
推进大中小合作办 学,是海淀区打通资源壁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系列改革中重要的一环。海淀区是全国知名的科技教育强区,区域内驻有30余所高校和100多家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教育资源得天独厚。从2014年开始,海淀区教委明确了“抓住优势,构建机制,围绕质量,促进公平”这一思路,相继与12所高校、3家科研院所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框架,明确协议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大中小联合的新型教育合作共同体。
打通大中小资源壁垒,探索“准附属学校”办学模式
打通资源壁垒、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是大中小合作办学的第一步。海淀区28所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准附属学校”的办学模式,即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中小学隶属关系和办学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高校实质性地参与中小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和特色创建。例如,学府苑小学、万寿寺小学、北京矿业学院附属中学等学校,依托这种办学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品牌资源,加强学校品牌建设,先后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附属中学,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放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所、实践基地等硬件资源,解决中小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推动资源融通共享。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交大附小的骨干教师办理了图书馆借阅证,同时,还帮助交大附小建立了既适合小学生科技教育又具有相当水平的“几何精灵机器人创新实验室”。
各中小学充分利用高校的课程优势和师资资源,结合学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引进高校优质学科资源。例如,林大附小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绿色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开设了《昆虫的十大优秀品质》《多彩的植物世界》《奇妙的动物》等12门课程,分布于一至六年级所有班级,由北京林业大学的优势学科老师担任授课教师,使小学生在这些领域内也有了高远的视野。
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大中小合作办学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农大附中、农大附小、农大附属实验小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合作,通过英语口语十级测试等形式进行中小学英语教师进修培训,提高了教师口语水平和教学技能。
围绕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推进大中小人才贯通培养
资源整合只是手段,而实现育人模式的大中小贯通才是最终目的。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作为不同的教育阶段,相对割裂,各有一套育人模式和育人理念,两者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转。而大中小合作办学则为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搭建了平台。海淀区教委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为核心,鼓励大中小学在资源互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育人模式的变革,构建一体化的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建立人才成长“直通车”。
各中小学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与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传统优势相结合,重新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品牌特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和课程。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经过多次沟通研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制订了合作实施方案,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优势为基础,进一步融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优势,构建了“一体两翼”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为两翼,形成了北外附中特有的育人模式。作为“两翼”之一的英语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对接了国际认可的“欧洲语言共同体框架(CEFR)”标准体系,形成了国内标准课程+国际标准课程+分级阅读课程的外语课程综合体系,以英语阅读和人文素养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教人文资源,实施贯通教育和协同创新,形成了科学教育的“金字塔”型育人模型。塔基:面向全体学生,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辅以学科实践课程、多元文化欣赏课程、院士文化建设活动等课程,建立了9个学生学习基地,合作开发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事件”“药物与健康”等8门高端校本选修课,系统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素养。塔腰:面向学校的16个科技社团和科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且利用寒暑假,依托中科院相关野外科学研究台站,开设科学考察课程,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塔尖:针对有着较高科学素养和科学特长的学生,采取与中科院联合培养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高端项目研学小组和国科大科学实验班,组建“多+1”的导师团队,以项目研究为载体进行学习,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共同体合作范围,构建“1+X”教育联盟
未来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需要学校和教师诊断学生的天赋和优势,为学生的天赋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和科学的指导。同时,人才的成长具有连贯性,这就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以贯之的支撑。
下一步,海淀区教委将围绕育人的一贯性,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当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资源融通的基础上,扩大资源共享范围,深化资源融合程度,构建“1+X”教育联盟,即以一所高校或科研院所为纽带,联合区域内的2所以上的中小学校,形成共同体内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贯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和普通教育资源融通,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合作共同体。
未来,“1+X”教育联盟,在高校支持方面,将进一步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共同体内所有中小学,在品牌打造、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贯通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兴趣培养、特长发展和潜能激发提供12年一以贯之的长效支撑。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师跨校网上辅导、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等,创新名师资源和教育教學资源的共享新途径。在资源利用方面,将实现运动场地、专业教室、课程资源等的融通共享,学校能够运用共同体内的设施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校、学段之间跨校选修,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