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来统领,是进入新的质量时代的转型标志

2016-07-17 06:34余慧娟 施久铭
人民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普及课程标准中考

余慧娟 施久铭

今年走进郑富芝司长的办公室,脑海中的问题特别聚焦。

2015年底,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并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主题。在2016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提出了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质量提高。切实增强质量意识是当前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的任务。基础教育二司分管课程、教材、教改等诸多与内涵发展直接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关系到核心素养这一顶层设计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一“牛鼻子”,今年会有哪些大动作和新思路呢?

对于记者的到来,郑富芝早有准备。“我们的思路和重点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他言简意赅,娓娓道来。

“第一句话:绘制发展蓝图,主要是制订三大计划,即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

“第二句话:实施新的标准、使用新的教材,即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新编的三科教材。

“第三句话:部署中考改革,即印发《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中考改革,指导各地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第四句话:拓展信息资源,即组织多方参与推荐,发现、收集、筛选和宣传推广信息化应用的优秀区域案例和学校案例,召开2016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

在重视“基础”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提升

《人民教育》:郑司长,您好!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您如何评价基础教育二司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郑富芝:我用三个词来概括2015年基础教育二司的工作。第一个是有突破,第二个是有变化,第三个是有提升。

所谓突破,主要是在课程、教材改革和建设方面,有三件事实现了真正突破。第一个突破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第二个突破是普通高中课程的修订;第三个突破是三科教材的修改与审查。我们花了三年多时间组织专家集体会商编写修改,完成了义务教育品德、语文起始年级和初中历史所有年级教材编审工作。

所谓变化,主要体现在构建新的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具体来说,一是推进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二是研究制定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意见。

所谓提升,主要体现在学前、高中、特教持续快速发展上,普及水平有进一步提高。

《人民教育》:2015年,核心素养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的必要性获得了高度认可,但大家也有疑惑,比如,核心素养与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与十年课改是什么关系?

郑富芝:核心素养研制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过去我们重视基础是我们的优势,但重视基础的同时必须要迈第二步,要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应该以素养来统领,这是进入质量新阶段后非常重要的转型标志。

在研制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最难的是处理好你们说到的这一系列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定位不准的话,大家不知道怎样去执行。

它同党的教育方针的关系是清楚的,但是需要解释清楚,实际上是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把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要解决转化和落实问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指什么?智指什么?体、美落实到学生身上,具体的要求又是什么?它还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我们的素养肯定不同于外国人的素养。

这一切都意味着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革命传统教育的要求、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都结合起来,还要与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融在一起,整合、提炼,凝练成素养,最后变成一套素养体系。

《人民教育》:过去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地修订,有一个焦点问题是,怎么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来?

郑富芝: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很艰巨,主要是要把兩个东西加进来,一个是核心素养,一个是质量标准的要求。

核心素养的框架是面向各级各类学生的,是对所有学科而言,它是一个综合的东西。但要进入十多个学科当中,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总的核心素养框架,必须变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果转化不了,核心素养还是落实不了。

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研究怎样衔接,怎样转化。核心素养的要求进入课程标准后,核心素养也就找到了一个载体——课程标准。现在来看,各科都转化得很好,都根据核心素养总框架的要求,转化成学科的素养。把核心素养的总框架变成学科素养,这是课程标准的突破。

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进入课程标准。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的课程标准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内容问题,学习什么,学习多少,现在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学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必须把达标程度划分出来,这次课程标准的研制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科都分了层次。

《人民教育》:实际上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融为一体了,原来还以为是单独的体系。

郑富芝:如果最后弄出三个体系,就会很麻烦。在实践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质量标准,大家到底执行哪一个?后来这些都讨论清楚了,要全部进入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标准里。

在抓质量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真正的质量、高端的质量到底是什么?然后为了提升质量,到底有几个环节和层次,从哪里抓起,也要设计清楚。教育的五大环节,第一个就是课程标准,然后是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去编教材、教学、命题、评价。五个环节是一个链条,哪个地方开始,哪个地方结束,一定要理清晰。

2016中考改革势在必行

《人民教育》:2014年新的考招制度出台后,大家都非常关注上海和浙江一市一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综合改革当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整个高考改革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一依据一参考,意味着软挂钩变成硬挂钩,这个高利害变化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请问,从上海和浙江首次挂钩来看,改革的效果究竟怎样?

郑富芝:这项改革到底行不行?试点之初大家心里还是有担心的。但从去年上海和浙江的情况看,效果非常好,改革非常平穩。当然还要等到明年的最后检验。

《人民教育》:您刚才讲到,通过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这句话如何理解?

郑富芝:多年来,我们一直提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从这次改革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的确促进了走班教学、因材施教,这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大家对综合素质重视程度是空前的,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去年上海暑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爆满。因为高考要参考,家长知道必须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孩子要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孩子们走到了社会上。这是我们多少年来追求的目标,暑假用来干什么?一方面是休整,另一方面就是让孩子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从这方面来看,开始突破唯分数论、突破单一重视学科成绩的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人民教育》:2016年要推动中考改革,请问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郑富芝:中考改革,实际上和高考改革目的、出发点差不多。高考改了,中考怎么办?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行动,这次中考改革就是要立足于改变唯分数论,引导中小学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义务教育指挥棒的问题。

具体来讲,中考改革要建立和完善全面考查、科学规范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客观公正、适用方便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健全促进公平、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人民教育》:也就是说它同高考改革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定位?

郑富芝:是的。

中考改革有它的特殊性。中考不能照搬高考。一个是义务阶段,一个是非义务阶段教育,对象不一样,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招生考试录取中,政策不能完全一样。必须考虑义务教育的特殊性,考虑初中和高中孩子的区别。

过度选拔,与义务教育特点不适应。中考更多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选拔。

同时中考改革也要解决它跟高考的衔接问题。高考和中考改革,在大的方向、原则上是一致的,都要有利于素质教育、促进公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但促进全面、个性发展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它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了它鼓励的重点不一样。比如讲综合素质,对高中生可能很看重个性、特长、优势,而初中生更看重的是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我们要通过这套评价体系,促进孩子们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全面健康发展,这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鼓励个性、特长发展。

这样,我们就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从小学到高校的连贯的考试评价选拔体系,并在目标导向、方向上保持一致,让升学的路径和通道变得非常清晰。制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这是改革很重要的问题。中考改革要先行试点,试点成功之后,再逐步推开。

普及应是规模与质量的双普及

《人民教育》: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已经做了两期,为何还要做第三期,相对于前两期,它的侧重点是否有所不同?

郑富芝:我经常讲,普及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很艰巨、很复杂,不可能一朝一夕问题就解决了,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在以教育质量为中心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必须是规模和质量的双普及。幼儿园解决的是人生开端的启蒙教育问题,所以很必要、很重要,任务也很艰巨。

第三期的重点放在哪里?一方面,规模不够的继续扩。前两期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扩大规模上,扩大规模仍是第三期重点之一,但着力点要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上得起幼儿园。

另一个重点是体制、机制建设,要建立起长期运行的保障机制。幼儿园持续运行,必须要有一套保障机制,要有一个政府和家长合理分担的保障机制。在第三期行动计划中,我们把它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提出来。

再一个就是要尽快研究构建一套围绕质量提升的评价和监管体系。

《人民教育》: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又会有哪些新举措?

郑富芝:中央很关心特殊教育。残疾孩子是弱势群体,必须给予关心,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尽管特殊教育这几年变化很大,但是它的底子太薄了,基础非常弱。搞一期提升计划远远不够。二期计划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解决普及程度的问题,要让绝大部分残疾孩子都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我们想在第二期真正实现“一人一案”,给每一个残疾孩子登记、建档。是哪里的孩子?是谁家的孩子?多大?是什么具体情况?适合进哪一类学校?进入学校后一直跟进。

第二个重点是质量。在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上,我们要把它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从2 016年开始,特殊教育学校就有新标准、新教材了。

《人民教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请问在这方面有何具体的计划和部署?

郑富芝:普通高中和中职,这一块过去也比较薄弱。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提到议事日程。现在毛入学率大学是40%,义务教育阶段是98%,高中还不到90%,全国平均87%,那是把北京、上海、江浙一带全部平均进去的数据,但有的地方还很低,差距非常大,不能只看平均数。

这次中央有了明确要求。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要全力地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准备出台一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攻坚计划。

攻坚计划的重点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按照大体相当的原则,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第二个是提高边远贫困地区高中普及率。通过抓普及,还要解决一些其他重大问题。

《人民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背景下,贫困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怎么办?

郑富芝:这个任务的确非常迫切。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但教师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

要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在短期内采取什么手段最有效?那就是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用到这些地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好的资源开发出来。拓展信息资源,发现、收集、筛选出好的资源,然后把它推广出去。

我们从2014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到2015年底,全国560余万名教师都在网上参与了这个活动。两年间我们评了3万节用信息化手段上的优质课,把它们聚在一起,形成了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免费向全社会、全教育系统开放。

享有优质资源后不会用,这是另一个问题。所以下一步培训要跟上。在“国培计划”的要点里,专门就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程”。最近教育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理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正在开发数理化优秀课件供他们使用。

《人民教育》:2016非常值得期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猜你喜欢
普及课程标准中考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未来的超市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中考“三数”大扫描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放松一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