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研究
——基于广东五市的实证分析

2016-07-16 06:01张茂元
公共治理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留守儿童

张茂元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研究
——基于广东五市的实证分析

张茂元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本研究基于广东五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教育学习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的差异。数据分析揭示,留守儿童虽然在这几个方面诸多指标上的表现要比非留守儿童差,但这些差距几乎都仅存在于小学生群体中。在中学生群体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教育学习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的差距都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可见,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会随留守儿童的年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失。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人际交往;自我约束力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回顾

由于地区间、尤其是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存在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受户籍等制度因素和收入低等经济因素的限制,农民外出务工又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形成了如下研究成果。

一是关于全国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家庭类型、教育状况等情况的测算。人口学家段成荣等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测算。2000年,14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约229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1]17到2005年,我国17周岁及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5861万人,[2]而到2010年,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进一步增长到6102.55万人。[3]

段成荣等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估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结构、地域分布和性别结构(男孩占54.08%)等基本情况,进而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3]当年全国0—17岁的6102.55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中,广东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7.13%,为438万人,仅次于四川、河南和安徽三地。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皆外出,这些父母皆外出的孩子,祖父母成为其主要的照料人。

表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性别比(%)

另一类研究重点关注了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卫生健康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张鹤龙[4]通过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发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学校适应情况都要差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而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监护,在社会监护、关心和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存在更严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表现出更多的越轨行为。[5]彭文波、高亚兵[6]则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的评定量表比较分析了650 名留守儿童和698名非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总体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许传新的研究也发现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要好于留守儿童。[7]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卫生问题。[8]陈在余指出,父母外出对6—18岁学龄儿童的健康有显著的负影响。[9]还有学者重点关注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尤其是负面情绪和越轨行为。郝振和崔丽娟采用量表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性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10]范兴华等人对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河北五省2134名农村藉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如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上都要劣于一般儿童和行动儿童。[11]唐有财和符平根据分离的形式、时间、空间和时机等多个维度考察了亲子分离模式,并藉此考察了不同模式的亲子分离在劳动负担、自闭倾向、厌学情绪、学习成绩和主观幸福感等五个方面对留守儿童所造成的影响。其中,与母亲分离显著影响儿童的自闭倾向、幸福感等主观方面,与父亲分离对儿童的学业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12]

不仅如此,学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已经从“儿童”转向了“成人”,即留守经历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影响。梁宏通过对2010年“农民工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外来工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小时候具有流动或留守经历的第二代农民工,更可能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并没有因此提高。与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更早进入城市,开始打工生涯,并且在工作企业性质、规模、工种及劳动合同签订等方面有明显特点。[13]

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与一般观察者的感受相吻合,但这些研究都尚未能回答一个问题,即,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劣势是否会一直存在?随着年龄的增加、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是否会逐渐消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本文试图利用在广东省五市的实证数据来揭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性格和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而揭示这种差异的历时变化。本文所指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务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不满18周岁的儿童。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2013年7月15—30日,课题调研小组在广东省的广州、肇庆、韶关、清远和揭阳五市,对18周岁以下的初中生和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份,其中回收101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8%。1012个有效样本分别来自肇庆(372人)、韶关(227人)、清远(154人)、揭阳(134人)、广州(125人)等五地。其中留守儿童为508人,占50.2%;非留守儿童为504人,占49.8%。留守儿童的平均年龄为12.6岁,非留守儿童的平均年龄为12.8岁,两者无显著差异。而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中的男女比例也比较接近(见表1),留守儿童中男孩占41.4%,非留守儿童中男孩占44.1%。

此外,样本中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各个年级中的分布都比较接近。

表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年级分布(%)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合计一年级2.04.03.0二年级3.85.44.6三年级9.515.012.3四年级13.714.414.1五年级15.312.413.9六年级14.513.614.1初一18.316.617.5初二17.512.615.1初三5.45.85.6表3.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分类列表(n=508)监护人百分比母亲43.5父亲23.6祖父母23.4外祖父母3.7同辈兄姐1.4其他亲戚1.4其他寄养2.0单独生活1.0

而在留守儿童样本中,其大多由母亲监护,共有221人,占43.5%;父亲监护的有120人,占23.6%;外/祖父母监护的138人,占27.1%;而其他监护类型(包括同辈兄妹、其他亲戚、其他寄养和单独生活)的有29人,占5.8%。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分析

(一)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我们将人际交往能力细化为6个指标,即搭讪能力、表意能力、意见采纳能力、倾听能力、互助能力和朋友数量。数据分析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各个指标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比非留守儿童差(见表4)。具体而言,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对更加被动。留守儿童中有26.6%“经常会”主动找人聊天,而非留守儿童中的相应比例为34.2%,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卡方值的统计检验显著,p<0.001)。此外,留守儿童的表意能力也相对较差,其“完全能”或“多数时候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思的比例为51.1%,而非留守儿童中的相应比例要显著高于前者,为60.3%(p<0.01)。

表4.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n=1011)

不仅如此,留守儿童相对固执,听取他人意见的倾向相对较弱。虽然留守儿童中“完全能”听取他人意见者所占的比例与非留守儿童相似,但其“多数时候能”听取他人意见的比例就要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30.2%∶44.1%)(p<0.001)。

相对来说,留守儿童也较少倾听朋友的心事倾诉,其会“经常”倾听朋友心事的比例为35.5%,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的相应比例(42.5%)。不过,控制变量“受教育程度”后,不管是在小学生还是在初中生群体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倾听能力都无显著差异(见表5“倾听能力”)。

表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控制变量:受教育程度)因变量受教育程度(控制变量)X2检验搭讪能力小学15.294初中6.144表意能力小学11.876初中7.908意见采纳能力小学13.224初中20.660倾听能力小学4.121初中3.875互助能力小学15.486初中5.995朋友数量小学16.781初中5.520 注:自变量为儿童类型(分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p<0.001;p<0.01;p<0.05)表6.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状况比较(n=1011)因变量X2检验受教育程度(控制变量)X2检验学习成绩的重要性3.174小学3.751初中4.175辅导的重要性8.259小学9.140初中1.725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5.198小学4.216初中4.582喜欢上学的程度2.822小学17.670初中15.913尝试多种解题方法20.205小学8.467初中17.587对成绩的满意程度11.131*小学10.397初中4.828学习中的互助行为27.239小学27.540初中6.520学习的计划性14.161小学11.792初中2.042 注:自变量为儿童类型(分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p<0.001;p<0.01;<0.05)

而在同学遇到困难时,非留守儿童也更可能提供帮助:61.5%“经常会”提供帮助——远高于留守儿童的50.2%。

也正因为非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热心,他们的朋友数量也更多。57.7%的非留守儿童有不少于7个朋友,而留守儿童中则只有47.1%有那么多朋友(基于卡方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值为p<0.01)。而且,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和朋友数量上的劣势,在控制性别的基础上仍然存在。即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其人际交往能力都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其朋友数量也要少于非留守儿童。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增加,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也随之发生变化。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在搭讪能力、表意能力、互助能力上,留守儿童都要逊色于非留守儿童;但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如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这些能力都越来越接近于非留守儿童,在前两项上甚至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了,而在互助能力上的差异也随之缩小。最终体现在朋友数量上,初中文化水平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二)教育学习状况比较。

通过利用交叉表的分析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对学习成绩和辅导重要性的评价、解决学习疑惑的方法上均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控制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两者仍没有显著差异(见表6)。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喜欢上学的程度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控制变量受教育程度后发现,不管是在小学生还是在初中生群体里,两者均有显著差异(见表6)。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在小学生群体中,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更喜欢上学,两者“非常喜欢上学”的比例分别是56.8%和47.3%;而在初中生中,则是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喜欢上学,两者“非常喜欢上学”的比例分别是41.4%和23.9%。

比之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中更“经常会”尝试多种方法来解题,他们经常会尝试多种方法解题的比例是29.1%,显著高于留守儿童的23.9%(p< .001)。这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相对被动,更容易满足。

从成绩的满意度来说,41.1%的非留守儿童感到“满意”,37.2%的留守儿童感到“满意”,留守儿童的满意度相对低些(p<0.05)。但这个差异只是体现在小学生中,在中学生群体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中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1.7%和22.2%,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7.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计划比较(%)

表8.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计划比较(%)

表9.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力比较

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的互助性更强,这也是其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一个体现。非留守儿童中有48.5%“经常会”在学习中与同学互相帮助,而留守儿童中的相应比例则只有33.3%。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两个群体的在学习互助行为呈现显著差异。但这个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生身上,而在初中生并不明显(见表6)。

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计划性也要弱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58.3%有学习计划,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的相应比例(69.9%)。但两者的学习计划的落实程度并没有显著区别(卡方检验中,p > 0.1)。

而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计划性上的差异也在缩小。如表8所示,小学生中,留守儿童中有学习计划的比例为56.1%,低于非留守儿童的69.7%,两者相差近14个百分点;而在初中生中,留守儿童中有学习计划的比例虽然仍要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差距已经缩小到了7个百分点——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没有通过统计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对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辅导的重要性和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互助性和学习计划上的差异则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三)自我约束力比较。

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比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学生更经常在写作业的途中开溜去玩,更频繁地出现作业抄袭行为,也更经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这种自我约束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生身上,在初中生中并不明显(见表9、10)。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的差异也在缩小。

不过,这并不等于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在增强。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如表10所示,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初中生中有过作业抄袭行为的比例都要显著高于小学生。

而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中有47.1%能够完全遵守,而初中生中就只有31.8%能够完全遵守。

表10.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

四、结论和讨论

综上所述,与之前的大多数研究相似,我们的研究分析也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力的一些指标上都要弱于非留守儿童。但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我们也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教育学习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的差异并非是恒定的,而是随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小学阶段。而在初中生群体中,其人际交往能力的诸多指标,如搭讪能力、表意能力、倾听能力、互助能力和朋友数量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过,留守儿童采纳他人意见的意愿仍要明显弱于非留守儿童。

分析还表明,在教育学习方面,留守儿童对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教师、各类监护人和朋友等)和辅导的作用的判断,以及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等方面均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也没有表现出更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初中生群体里,留守儿童甚至表现出更强烈的好学精神,比非留守儿童更喜欢上学。此外,虽然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对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学习中的互助行为和计划性都要弱于非留守儿童,但在初中生中则不存在这个差异。

与此类似,虽然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时自我约束力要弱于非留守儿童;但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力就与非留守儿童相当了。

因此,从我们的研究分析结果来看,最起码在我们所关注的人际交往、教育学习和自我约束等方面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之前大部分研究所担忧的那么大。而且,我们认为,即使有些许差距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这些差距会随着留守儿童的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缩小,甚至消失。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3]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

[4] 张鹤龙.远离父母,他们失去了什么[J].半月谈,2004,(10).

[5] 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6] 彭文波,高亚兵.基于教师评定的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特点[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 许传新.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1).

[8] 宋月萍,张耀光.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9,(6).

[9] 陈在余.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5).

[10] 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5).

[11]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扬.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2] 唐有财,符平.亲自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13] 梁宏.生命历程视角下的“流动”与“留守”:第二代农民工特征的对比分析[J].人口研究,2011,(4).

责任编辑:王升平

收稿日期:2015—11—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农业技术应用中的技术红利分配与农村变迁》(编号:13YJA840034)。

作者简介:张茂元(1978—),男,广东五华人,社会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16)02—0039—06

DOI:10.13975/j.cnki.gdxz.2016.02.007

农民工问题研究二篇(之二)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留守儿童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