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谱系建构

2016-07-15 09:02曹峰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公认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此背景下应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适时进行实质性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此,思政课应在建构社会化、审美化、人性化基本教学改革理念谱系的基础上,以横向、纵向改革实践的谱系建构为抓手,具体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关系,具体重构教学内容、转变考核评价体系等,最终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一套有效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操作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谱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29-04

【作者简介】曹峰,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04)思政部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上的改革已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校中厂”“厂中校”“双基地”等教学改革模式已得到较为成熟的运行。相对于专业课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则相对滞后,效果也不明显。基于此,笔者认为,虽然思政课有其自身定位和性质的特殊性,但也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尝试性的教学改革探索,提高课程在高职院校的适应力、影响力和实效性。本文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试从改革理念、横向改革实践、纵向改革实践等角度构建一套立体化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谱系,为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供参照。

一、改革理念的谱系

思政课的本质定位首先是政治课,同时又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课,这两种性质均不应偏废。如偏纯政治,虽有原则但必然会导向僵化、古板和枯燥;如偏纯人文,虽有趣味但却背离了课程本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兼顾思政课的政治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已成为基本共识。对于思政课应该如何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在哪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做出了指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显然,这是一个针对所有层次高校的总体性改革方向,具体到各层次高校应该就地取材、各有侧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做文章。具体地说,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理念的谱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维度。

第一,社会化教学改革理念。所谓社会化教学改革理念,主要是指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成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各方面基本素质,以学生的“社会性”成长为重要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施以可行手段。高职院校通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特征就是让学生尽量在毕业前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其中顶岗实习、实训、模拟现场工作等是惯用的教学手段和路径。因此,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理念,正好契合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这种模式为基础,进行课程的社会化教学改革。这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思政课自身可以建构“显性”的社会化教学内容体系,以课堂为抓手,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和素质;其二,思政课教学可以融入专业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中,开展多层次、宽渠道的“隐性”社会化教学,拓展思政课的课外教学领域,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和素质。通过显、隐改革的结合,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有用性”和长远“实效性”。

第二,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所谓审美化教学改革理念,主要是指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成为“精神性审美主体”应具备的各方面基本素质,以学生的“审美性”价值塑造为重要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施以可行手段。如果说“社会化”是人的现实性体现的话,“审美化”则是人作为个体的精神性体现,前者倾向于适应社会规则、谋求生存发展,后者则倾向于充实精神世界、激发审美情趣。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直接与这一模式契合,而审美化改革从根本上讲,也可以与其深度契合。因为校企合作模式强调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做”的基本路径,其中包含的“做”,本质上就是个体的工作和劳动,是一种“将主体内在能力外在化”的“审美化”劳作过程。这正如马克思所言:“动物只是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如此一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同样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强调学生动手劳作、构造的过程,从显、隐双重维度进行审美化改革:“显性”从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建构入手,“隐性”则直接从专业课教学的审美意识启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激发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人性化教学改革理念。所谓人性化教学改革理念,主要是指教学改革要符合学生基本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学生长远的成长、成才和发展为根本教学目标,并使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得到恰到好处的体现。相比于社会化、审美化两种具体的教学改革理念,人性化改革理念则可以说是总体性的理念,是前面两种具体理念的“结合体”。具体地说,人性化改革理念也同样包含显、隐双重属性。从“显性”层次来看,教学改革既要符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诉求和情趣,教学要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从“隐性”层次来看,教学改革要符合学生长远的成长性、发展性规律,教学要纠正学生日常的一些错误认知和习惯性思维、行为等。需要说明的是,人性化教学改革理念作为一种总体性理念,应该巧妙地贯穿和融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而不是像社会化和审美化具体理念那样运用一套方案、手段和路径来操作和实施。因此,在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性化改革理念更多应该体现在思政课教师的人文教学情怀、理性教学判断和情趣教学语境等总体性教学气质上。

二、横向改革实践的谱系

在以上所述的基本改革理念谱系指引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应该建立可以操作的应用性谱系,笔者认为,这些应用性的改革实践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改革实践的谱系;二是纵向改革实践的谱系。前者侧重教学改革的延展性和宽度,后者侧重教学改革的伸缩性与深度。横向改革实践的谱系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关系处理。

第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一直以来,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思政课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的定势性基本教学模式,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不断拓展和深入,高职院校思政课也进行了系列的改革探索,如强调课内实践(演讲、辩论、时事述评、读书报告、情景剧等)和课外实践(社会调研和考察等),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仍立足于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实践教学仅是一种辅助手段。而笔者认为,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现状、认知旨趣特点等),高职院校思政课应该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重新处理:由原来的“一主一辅”关系改为“两者对等”的关系。笔者同意这样的解决思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首先要实现教学领域的创新,突破传统的学校中心和课堂中心,走进现实社会生活和企业生产活动。”[2]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思政课正好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下,拓宽原来的教学渠道,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现实生活和企业生产活动。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其一,在学分和课时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一半,等量齐观。其二,在课堂教学上,以专题式教学为基本模式,高度浓缩理论内容,减少原有的校内理论课时。引入企业专题课堂环节,在顶岗实习、实训过程中,邀请企业相关人士上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专题课。其三,在实践教学上除了常规的调研、考察、志愿活动外,还可以加入“以工代学”的方式,协同学工处、团委、企业等,将“校内外劳动服务、志愿活动、企业实习实训的业务及操行表现”等作为实践教学成绩的重要参考。其四,在教学形式上,理论教学应该以问题分析为中心,课堂上充分运用对话、辩论、演讲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实践教学则应该以行动及其效果为中心,强调学生重在参与、认真对待实践的意识,同时强调实践的效果(社会调研和考察须撰写报告,“以工代学”须争取最好效果)。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长期以来,在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模式下,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均相对“单向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单向化”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资源的“单向化”,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基本都是各个学校的专职教师(少量兼职教师也是校内其他部门人员)。同一门课,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节),学生都面对同一位教师,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第二,课堂教学关系的“单向化”,思政课是政治理论课,课堂多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中心,理论、问题、观点等均先由教师抛出,学生的思路也多由教师单向“牵引”,即便有一些互动环节,课堂的理论、思想、结论等均具有深刻的授课教师“独角”烙印。显然,这种“单向”化的师生关系是导致思政课特别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可以对师生关系进行改革处理。具体的改革思路可以针对“单向化”的现状来展开:首先,丰富现有的师资,“建立一个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3]专职思政课教师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专职辅导员、行业企业专家则以实践教学为主,前者重点引导学生认知基本的理论,后者则重点引导和考察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情况。其次,改革传统“独角式”师生关系,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内课堂教学的问题应由师生共同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学生将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人生困惑等带到课堂上来,教师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答,同时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基本共识。显然,这是一个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协同过程,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绎过程。

以上两个方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横向实践谱系,它们的践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化、审美化能力和素质,又能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面对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效果。

三、纵向改革实践的谱系

在侧重延展和宽度的横向改革实践谱系之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在社会化、审美化、人性化改革理念谱系的指导下,还应该注重具有伸缩性和深度的纵向改革,建构一套可行的纵向改革实践谱系。

第一,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转换处理。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特别是高职院校思政课饱受质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因此,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换”的改革方向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共识。但是,究竟应该如何具体操作,这是一个实践难题,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原本作为理论课的思政课要进行符合学生特征与时代特点的内容改革,更非易事。为此,有学者指出,就高职院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侧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法律常识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4]诚然,这样的判断基本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但问题在于如何具体操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可以从以下角度着力:第一,两门课进行各有侧重的专题化内容转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分为理想信念专题、道德(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私德等)人格专题、法律常识专题、生活处世专题等,各个专题在内容组织时均贯穿职业化(社会化)、审美化、人性化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现实生存意识和超越精神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分为唯物史观基本理论专题、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专题、伟人风采专题等,将原有教材体系的内容按照需要分散到各个教学内容专题里面,在社会化、审美化、人性化改革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类比形式,打造国家、民族、执政党、伟人等成长发展宏大命题向个体成长发展微观命题转换的立体、复合性教学内容。第二,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身边的人、事融入教学内容。各个地方均有属于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整合,分门别类地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完全可能的。同时,对学生身边的人、事也进行分类整理,融入不同的专题,作为教学的案例等。这种做法能明显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天然情感和亲缘感受。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教学内容主要应用在专任教师的思政课课堂上,是基于前面所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量齐观改革考虑的应用对策。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既集中体现教材的整体架构,又超越教材的原有体系,建构符合学生特点、需求和时代特征的精华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思政课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