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病用药性味归经分析研究*

2016-07-14 07:56严亚锋白海侠史嵩海周海哲
陕西中医 2016年7期
关键词:辛味张老比率

严亚锋 白海侠 李 军 史嵩海 周海哲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46)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病用药性味归经分析研究*

严亚锋白海侠李军史嵩海周海哲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46)

摘要目的:探讨张学文教授治疗脑病用药性味归经特点。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临证治疗脑病处方1123首,采用EpiData 3.02软件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录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四气方面, 温性药使用比率占26.2%,平性药占25.4%,寒性药占17.9%,微寒药占15.0% ,其他药性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五味方面, 甘味药使用比率占30.8%,苦味药占29.0%,辛味药占24.2%,其他味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归经方面, 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占25.8%,归心经的药物占14.8%,归胃经的药物占11.5%,归脾经的药物占11.2% ,归肺经的药物占10.7%,归肾经的药物占10.3%,归其他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均在5%以下。结论: 张学文教授在治疗脑病过程中,用药平和,其性多温平稍偏寒,很少使用大热之品,其味多甘、苦、辛,多入肝、心、胃、脾经。

主题词@张学文脑病 性味归经

张学文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60余年,在中医脑病临床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张老临床治疗脑病用药的性味归经特点,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更好的继承、发扬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宝贵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1处方收集、整理与分析

1.1处方收集将张老2010~2013年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张学文诊所治疗脑病病例进行收集。

收集的病例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2]中的脑系病类所列的34种中医脑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中医脑病学》[3]中所提到的37种中医脑病诊断标准。

1.2处方整理从张老治疗脑病病例中筛选出治疗效果有效的处方共1123首,将这些处方中药物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将处方中出现的别名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4]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5]进行统一,如草决明统一为决明子,虫蜕统一为蝉蜕,仙灵脾统一为淫羊藿等。

1.3分析方法采用EpiData 3.02软件对张老治疗脑病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进行录入,所有数据均采用双人录入及双人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无误。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张老治疗脑病用药四气分布规律张老使用温性药比率占26.2%,平性药比率占25.4%,寒性药比率占17.9%,微寒药比率占15.0% ,其他药性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表1)。温性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川芎、石菖蒲、半夏、红花等,平性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天麻、川牛膝、水蛭、生甘草等,寒性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郁金、栀子、蝉蜕、磁石等,微寒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丹参、赤芍、决明子、牡丹皮等。可以看出张老治疗脑病用药多使用温性与平性药物,再加一些偏寒性的药物,很少使用热性药物。

表1 张老治疗脑病用药四气分布

2.2张老治疗脑病用药五味分布规律张老使用甘味药比率占30.8%,苦味药比率占29.0%,辛味药比率占24.2%,其他味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表2)。甘味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天麻、决明子、川牛膝、生甘草等, 苦味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丹参、石菖蒲、赤芍、郁金等,辛味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川芎、石菖蒲、半夏、郁金等。可以看出张老治疗脑病用药多使用甘味、苦味与辛味药物,少用咸味、酸味与淡味药物。

2.3张老治疗脑病用药归经分布规律张老使用归肝经的药物比率占25.8%,归心经的药物比率占14.8%,归胃经的药物比率占11.5%,归脾经的药物比率占11.2% ,归肺经的药物比率占10.7%,归肾经的药物比率占10.3%,归其他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均在5%以下(表3)。归肝经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丹参、川芎、天麻、赤芍等, 归心经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丹参、石菖蒲、郁金、生甘草等,归胃经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石菖蒲、半夏、生甘草、葛根等,归脾经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半夏、生甘草、葛根、茯苓等,归肺经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半夏、生甘草、栀子、菊花等,归肾经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川牛膝、磁石、茯苓、生地等。可以看出张老治疗脑病用药多使用归肝、心、胃、脾、肺和肾经的药物,很少使用归小肠、三焦、膀胱、心包、大肠及胆经的药物。

表2  张老治疗脑病用药五味分布

表3 张老治疗脑病用药归经分布

3讨论

首届最年轻的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中医脑病、中医急症、温病学、疑难病、活血化瘀等诸多领域均有所研究,特别在中医脑病方面可谓是学验俱丰。他在中医脑病理论方面自成体系,创立了很多新说,如“脑当为脏论”、“颅脑水瘀论”等。他又将脑病证治特点归纳为“诸阳之会”阳易亢、“元神之府”神易伤、“清灵之窍”窍易闭、“诸髓之海”髓易虚、“诸脉之聚”脉易损[6]。张学文教授不仅在中医脑病方面建树颇多,在中医脑病临床中更是久负盛名,屡起沉疴。

中药药性指的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其关键内容是四气、五味与归经[5]。四气就是寒、热、温、凉 四 种不同的药性。四气根据程度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微寒、微温等,此外,四气之外还有一类寒热界限不明的平性药。四气又阴阳之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而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清热通便等作用,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作用[5]。本研究表明,张学文教授处方中多使用温性与平性药物,再加一些偏寒性的药物,很少使用热性药物。脑病多为疑难病,病程久远,疗程较长,患者经常正气不足,因此张学文教授在治疗时多使用温性与平性药物,以免损伤正气。但因脑有“诸阳之会”阳易亢的病证特点,长久使用温性与平性药物时不忘加一些偏寒性的药物,以防阳亢出现。

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相应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此外,除了这五种最基本的味道,还有淡味或涩味。本研究表明,张学文教授处方用药以甘、苦、辛味频次最多,其次为咸味、酸味、淡味。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即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辛味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5]。通过分析发现张学文教授在治疗中,注重结合脑病的证治特点用药。因为脑有“诸髓之海”髓易虚、“元神之府”神易伤的特点,所以用甘味药以补“诸髓之海”之髓、“元神之府”之神;同时用苦味以泄“诸阳之会”之阳亢,用辛味药以开散“清灵之窍”之窍闭。

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器经络有特殊的亲合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5]。本研究表明,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肝经,其次是心经、胃经、脾经等,分析原因,主要是张学文教授认为脑病中肝热血瘀证患者居多,因此归肝经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另外结合心主血脉,心脑同病的理论观点,致使归心经的药物使用也较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治疗中要兼顾调理脾胃,多使用归脾经和胃经的药物。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脑病所用药物四气、五味和归经的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张学文教授在治疗脑病过程中,用药平和,其性多温平稍偏寒,很少使用大热之品,其味多甘、苦、辛,多入肝、心、胃、脾经。这和张学文教授辨证脑病以肝热血瘀证居多,用清肝活血化瘀法为主,清肝而不忘调理脾胃之治法相符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4):51-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1):62-63.

[3]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5]高学敏.中药学[S].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王倩,范文涛,闫咏梅.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脑病证治经验[J].新中医, 2012, 44(11):148-149.

(收稿2016-02-18;修回2016-03-28)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7.069

·名老中医经验·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JK1195);

陕西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研课题(15-LC004)

猜你喜欢
辛味张老比率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骂鸭记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夏吃辛 养肺金
辛味开散宜适当
浅谈辛味药
多期Sharpe比率及在基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