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
摘要: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重要内容,同时初中语文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新时期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期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审美教育;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77-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理应担任起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审美教育呢?
1.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更好的"入境",达到审美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如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我们就采取了课前参观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入境"的审美氛围。课前先让学生去公园观察紫藤萝花开放的情形。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紫藤萝花开情形,学生很兴奋,平时他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花草,并未注意认真观察过。他们分别从远、中、近距离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述紫藤萝花盛开的情形,这样入境入情的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更好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学生对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就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与领悟。
2.发掘教材内容,从思想内容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的思想内容,都寄寓着一种审美情感。在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的感悟。一篇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正是我们渗透审美教育的契机,要抓住这个契机,了解汉魏作品悲壮风骨、唐宋家国诗章、婉怨元曲杂剧、透彻明清长篇,其间蕴满了楼台玉宇、竹篙毛塘的韵姿、扬唱国破家亡的凉乐,学生了解后,感受别样;那连天碧荷、香山绿叶、庐山飞泉、三峡急流,那故都的秋色、松林的涛声、天山的绿影都在心灵上感悟和受到美的熏陶,陶冶着人的性灵。这种基本的心灵感悟和美的熏陶,也就是审美教育。说得具体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文章思想、挖掘文章的审美因素,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以讽刺的笔触,着意绘制了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的宫廷丑图。文章正是通过否定丑的形式来肯定美,以间接达到唤起学生心灵的感悟。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志同道合的君子的敬仰,对趋附权贵、追逐名利的小人的厌恶和鄙弃。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把自己的这种美学理想大胆地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以鼓舞力量和美感享受。
3.让学生感悟艺术美,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艺术是神圣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题材是进行艺术美的教育重点。通过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悟艺术美的能力,这对与他们深层次的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是大有益处的。如《陌上桑》写罗敷美貌,就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的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写,但罗敷的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女形象去再创造:罗敷的衣袂飘飘,似闻麝兰之馥郁,笑靥如花,纤腰楚楚,鹅蛋脸,柳叶眉?总之,你可以把罗敷想象得"远惭西子,近愧王嫱"都不为过。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加想象,从而让学生明白在文学作品中借助相象,可以把内容表达的更生动,意境更为深远的艺术之美。
4.让学生比较鉴赏美,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运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比较得越细,学生就理解得越深。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雪景的诗词,但意境不同。毛泽东的词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融合了写景、议论和抒情,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每读一遍,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使人眼界开朗,胸襟开阔,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而岑参的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白雪压冬枝与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梨花压枝欲低的景象神似至极。诗人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绘成春景,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从而使诗句成为咏雪的千古绝唱。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不是雪后的奇寒,而是浓郁无边暖暖春意。当更多的是渲染北国的奇寒,愁云惨淡,抒发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情怀。这样一比较就知道:毛泽东由雪而评说古今,展示了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岑参咏雪中送别,感怀中咏雪。冰天雪地,愁云惨淡,抒发了与友人分别而产生的令人无限惆怅之情。通过比较,二人胸怀立见根本不同。所以,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形象的意境美。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殿堂,我们应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把审美的观念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有识别真、善、美,辨别假、丑、恶的能力,使之全面发展,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永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2010年09期
[2]祝彦.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J].陕西教育.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