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东仁
【摘 要】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联系生活”而增加许多实际问题背景的内容,冲淡了数学,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那就得不偿失了。
【关键词】数学味;数学语言;教学方法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我们不难看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时却采取了一些片面化的做法,时时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有时甚至用“生活味”完全代替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那么,数学味的本质是什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出数学味呢?作为一节数学课,究竟该如何把“生活味”和“数学味”融为一体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数学味”和“生活味”
要提高课堂数学味,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数学”。数学是什么?却很难解释清楚,我们只知道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知道,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们主要课程。但是有一点,我们都不能否定,那就是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精确性和严谨性、普遍性个可操作性的学科。数学学习不能始终在生活经验上徘徊,而应从生活背景中提炼出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去解决数学问题。难怪有人经常会说,看一个人聪不聪明,看他的做数学时的反应就知道了。
二、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数学味”
创设有思维的数学活动。数学课之所以要活动,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在《图形的认识》这一课中,教材安排了用剪刀剪图形、用纸折等这样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感受图形的特征。而在我看来,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在一节课中,除了剪就是折,然后再是拼这样如劳技课般去体会图形的特征似乎有些不像数学课倒像手工课的感觉。根本体现不出数学课中数学思维的活动。这样整个课堂就失去了“数学味”了,似乎有些得不偿失了。我在上《图形的认识》这一课是这样设计的:
1.引出特征
(1)从小棒摆一摆中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根据学生动手验证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折、量等方法)。
2.做一做,巩固特征认识
用四个一样的小正方形,变成其他图形吗?
生1:我用四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生2:我变成了“田”字形。
生3:我用两个长方形成变成一个“日”字:
小结: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3.画一画
出示图形倒写的“凸”,这个图形是由那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成的。
生:由四个正方形组成。
生: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
生:由两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
……
4.剪一剪、拼一拼
这样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只剪一刀,然后把它拚成一个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示范整个过程并把图形粘在黑板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满足于让学生作浅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以及“你用这些图形能拼成什么东西?”的描述,联系高年级的知识系统,把图形的拼组的重点放在把“规则图形”如何把它拼成“不规则图形”,以及把“不规则图形”分解成“规则图形”。因为在高年级,有很多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正是用到如何找准图形的分界线!而在低年级让孩子学会用最简单的一“剪”,分解出规则的图形。让孩子们学会化难为简,层层深入。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三、揭示必要的数学方法,体现“数学味”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师生有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只要教师能在数学方法上进行适度的引导和提炼。即使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同样能够轻易的解决……无论用什么方法,实质上学生都是自发地将面临的新问题转化为他的经验所能解决的旧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好的、适合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课堂的“数学味”。
四、用“数学语言”来提升课堂的“数学味”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会富有它独特的魅力。数学也是如此。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并不适合口头表达。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利用数学的知识来帮助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体现出“数学语言”呢?关键就是能在数学课中让学生能感悟到生活中需要利用一种工具,一种简洁、干练的语言,那就是数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让学生从数学的内部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自己储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逐步用数学味淡化生活味,我想这才是新课标的根本目的吧。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3]《学会数学地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