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凤吉林省公主岭市大榆树中学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曹艳凤
吉林省公主岭市大榆树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改变传统的、依靠时间堆积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质量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为唯一途径。本文立足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实际,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检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对学生理性思维要求很高的科目,而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连贯性、逻辑性有很大冲突,因此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因此在全面素质教育环境下,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情境设置
如前文所述,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极为严谨的学科,而问题情境的设置正式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特性设置的,在课堂伊始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注意力找到释放的目标,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就进入到教师的课堂设计之中,并跟随教师的引导开始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一个问题引出一个知识点,多个问题引出多个知识点,而“问题-思考-知识点理解”的这一过程就成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相互关联组成知识网络的知识点辨识度更高,更不容易忘记。
(二)全面的发散思考
数学知识学习的关键是对各种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而这离不开发散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中的单个知识点,要善于联系知识点构成网络,同时也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数学的核心概念,并对重要公式定理的产生和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性,而且大大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成为有限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1]。
(三)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对错区分,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评价的机会,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帮助学生佐证其猜想、校正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2]。具体而言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主流的知识点理解观念当然值得鼓励,如果有学生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能够结合生活常识去理解知识点,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也应该予以鼓励,对存在描述性错误的予以纠正,对存放方向性错误的要批评,这种及时的、明确的评价机制,能够匡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保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一)问题情境的设置策略
侧重应用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关键,传统教学方式更加重视“说理”,也就是对知识理论的阐述,但是这种直接解释表象背后内涵的方式学生并不容易接受,相反问题情境设置通过最初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最后解释知识点的方式不仅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且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侧重应用的问题情境设置是这种方法的升级形式,在当前的问题情境教学活动中,回顾旧知识点引出新知识的这种“温故知新”的问题情境存在一定局限,一旦出现一个全新的知识概念旧知识点往往无从引起,而生活实际是学生每天都经历的事、物,其离学生的距离更近,而且实际应用的意味更浓,对较为好动的初中生来说吸引力更强[3]。
(二)知识延伸脉络设置策略
知识延伸脉络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骨骼,它的存在支撑了课程的延续,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到位,不能够灵活的应用相应的知识、定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知识延伸脉络的设置,从问题导入开始,用疑问将课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一相应知识点的引出问题为核心进行发散讲[4]。
例如:100个人排成一列,从1开始一次报数,奇数的人出列,剩下的人再次报数,问:最后剩下几个人、最后剩下的人最初报数是多少?
这里运用的是应典型的知识延伸脉络,首先因为所报之数都是奇数,且没有设置上限,所以最后剩下的是1个人,而延续下去最后剩下的人最初报的数是多少,则考研学生的反向思考能力,即这个人最终被剩下是因为他在六次报数中每次报的都是偶数,所以其第一次报数一定是2的方幂,而26=64、27=128,所以此人第一次报数是64。
(三)多层次考评机制设置策略
单纯的以考试成绩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是静止的同时也是片面的。多层次的考评机制是针对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反应而设置的,通常情况下多层次的考评机制,应该考虑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基础知识运用水平和数学思维水平等多个因素,考评活动应该以日常评价和考试评价相结合来进行,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由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小考和课堂提问表现来评价,基础知识运用水平和数学思维水平由综合性数学考试来考察,再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的评分,综合形成多层次的考评机制[5]。
初中数学教学是当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教学,其教学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状况,因此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例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典型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和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雷丽青.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0,18:6-11.
[3]汪君未.关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117-118.
[4]严霞.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寿建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45-46.
作者简介:曹艳凤(1976-),女,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