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6-07-10 09:42徐啸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科技竞赛核心力量团队

徐啸涛

[摘要]目前,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主导未来科技创新的坚实力量。实践表明搭建基于分布—平等式管理模式的教师团队、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梯队、承办校级比赛、确立不同层级的训练项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建立信任、形成团队心智模型、促进知识共享与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指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的现实意义,并提出通过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开放自主的管理机制以及民主管理的学生组织,着力打造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关键词]团队;实践能力;科技竞赛;工程;核心力量;潜力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48-02

创新与创造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益探索。通过在高职学生教学中贯穿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

1基于项目的团队运作模式

项目是团队的有力支撑,学生是团队的生命线,老师则是团队的主导。项目来源一部分是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最初要靠团队负责人到社会上去争取。并且对接到的项目前期必须要争取良好信誉,实现造血功能,才能让以后社会上更多的项目源源而来。团队的项目一般来自社会上公司企业等委托的真实项目。项目最好是小资金、短期限,这些小资金项目恰是社会现实急需,具有如此特点的项目很适合本科生来做。另外,积极争取校方及学校各部门的项目支持,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今后预期的目标是资金充足,项目做不完,实现教学促科研,科研项目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2以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将各类学科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引入团队。将学生科研融入团队,如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逐步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激发创意,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转变,从而进行自我发展。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成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作用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具有怎样的工程意识。在部分同学比赛和练习的环境,组织更多同学去参观、观摩,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提高参与度,更好地发挥比赛在教学上的启发作用。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导向,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结合起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路。

3建立完善的鼓励、扶持与奖励机制

学院在贯彻执行学校创新活动的各项制度基础上,可以制订多项创新活动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也可以专门划拨科技竞赛专项保障经费,使学生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去参与创新实践。开放基础研究性实验室、各种功能的专业性实验室、实训中心,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利用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设备,实现“产学研”的模式,大力启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确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的奖励办法。同时,对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考虑,对于在指导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卓越的指导老师在津贴发放方面给予较大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指导教师指导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使科技竞赛活动更加丰富、质量更高。

三师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思路

当前,人类已进入多学科交融集成、团队协作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生的“链式”反应的“大科学”时代。必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突破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隔,这些变化也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也打破学科分割细密的状态。

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力量是要有一批精干敬业的教师,教师不限专业均能参与团队。因此,各系部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联系外公司和企事业单位项目的能力和趣味相投原则,自由组合构建各类团队。一个团队由若干名教师和自愿参加的学生组成,推选其中1名为团队负责人。旨在组建多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协作队伍。一是构建一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发展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建设模式。二是设计一种分层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创新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创新团队,在科技活动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三是建立有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并使之制度化。在教研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教研活动,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确建议,及时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四科技团队的管理与教学实践

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是自发的但绝不是散漫的,其组建与管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自发并不等于无序,学生的社团应归口于学院分团委管理,并按照各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每一个社团的建立都要经过申请、审批的过程才能够成立。申请时必须附章程和主要组织机构的设置计划,必须有学院的老师做为指导教师。每个社团实际上都为会员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比如在招收新会员时要有笔试和面试两关,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价,符合要求才能被接收。社团成立以后实行年审制,每年必须向学院提交一次书面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财务报告和人员名单。而组织机构换届、指导老师更换时必须提交书面报告到学院备案。学院对每年的所有文档进行档案化管理,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行社团负责人的交流活动,沟通信息,提供方向性指导。

指导老师对学生科技团队的重视是科技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有两种方法在科研小组型团队的指导中很有推广价值。第一种方法是师生对接的模式,也就是相关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小组进行整合,把它整合为自己研究生团队的一个附加部分,以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作为科研小组的项目,通过推荐学生的形式实现“对接”。第二种方法是由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直接对有潜力的学生团队进行指导,这种方法也有效地解决了年轻教师申请到项目无人完成的困境,一举两得。通过这两种方法对学生科技团队进行培养和指导,可以鼓励学生在研究中思考,多出科研成果,多发表高水平论文。

总之,高校要以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淑琴,刘均梅,侯霞.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2]姜芳,刘铁锋.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3]徐阿进,王晓蓬.浙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对策[J].教育评论,201l(6).

[4]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5]孙丽霞.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8).

猜你喜欢
科技竞赛核心力量团队
校企合作机制的新探索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篮球训练活动
宜春学院教学团队的构建和影响因素分析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试探核心力量对技术动作经济性的影响
浅谈足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
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研究与实践
科技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促进作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