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冬英
摘 要:小学生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逐渐提升阅读能力。通过多年教学发现,如果朗读是口和眼的交流,那么阅读就是眼与脑的融合。朗读不但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一段经历、一段体验。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64-01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石,语文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近年来,社会把教育关注点聚焦在了高考改革上,很少关注小学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小学语文教育,比其他任何时期的教育都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具有战略性。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朗读,我们可以让无声的汉字转化为有声的语音材料,通过耳与脑的合作,把这种声音材料转化为学生的记忆材料,为学生的阅读服务。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发挥朗读的最大功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合理选择阅读篇章,引领学生体验乐趣
声音对人类经验的积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朗读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声音这一形式,促进学生的字词和语言的掌握,丰富小学生脑海中的语言文字材料,为将来学生参与阅读做好准备。朗读是促进学生语言建构、文字积累、阅读深入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需要选择符合学生特性的材料,同时配合图片进行教学,借助形象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在学习古诗《山行》时,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用阅读课的授课方式进行讲解训练。这首古诗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那么简单,我们还应探寻诗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感表达。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讲太多成人世界里的东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于所学课程产生兴趣,在幻灯片上分别展示几张描绘诗歌内容的图片,让学生尝试描述图片的内容,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把图片上描述的内容简化成课本上的诗句。利用形象记忆,让学生尝试着远离课本,看着图片尝试朗诵这首古诗。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阅读的乐趣,在课堂上逐渐掌握了这首古诗。
合理选择阅读材料,通过形象的朗读,让学生在声音的世界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汉语的熏陶,从而为学生今后深入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二、合理利用电子教材,鼓励学生参与模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法的综合运用,合理利用电子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学习,当然,教师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带领学生体验朗读和阅读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学知识,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才能让学生达到朗读与阅读的完美融合。
例如,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开课之前,教师借助电子教材的音频,先让学生闭上双眼静静聆听朗读者的声音,体验西湖之美,让学生在“人间天堂”中穿梭,想象着西湖的孤山、绿岛、白堤等美丽的景物,感受西湖的自然与文化之美。聆听几遍后,教师带领学生模仿朗诵者的语言、语气,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西湖》这篇文章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与朗读技巧的统一。
通过模仿,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把握作者作文的情感,这种有意识的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汉语词汇量以及汉语表达技巧,为今后深入阅读夯实基础。
三、以朗读为动力源泉,将阅读当作最终目的
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眼睛和耳朵这两大感官获取的,我们的嘴巴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参与对信息的表达。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朗读,将眼睛和耳朵获取的信息用嘴巴传达出来,促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类科技文章,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朗读能力,教师安排学生分段朗读,从粗读到细读层层递进。可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们为什么不生活在火星?此时,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复杂的科学现象,于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知晓火星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形成时期的状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文本后再阅读,并表扬那些在朗读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要做好引领。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扎实的语文素养和较高的阅读能力,学生才能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臧艳红.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5,(12).
[2]单小兰.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5,(1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