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2016-07-08 12:17廖俊芬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概念教学误区

廖俊芬

摘 要:数学概念是提高学生的数感,培养其几何直观,推动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对数学概念的了解和熟悉度,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创建良好的数学思维。但是,小学的数学概念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感知过程、语言概括、外延拓展等。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概念教学。站在“学”的角度处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反省,指导学生利用逻辑顺应和同化数学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04-02

方运加教授指出 “数学是通过概念组建成的高楼,教师只有全面掌握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所有概念,才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上发挥数学概念的启发作用”。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概念的内化,要强调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自主建构。那么,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哪些误区,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教学改进呢?

一、缺乏感知过程,概念表象模糊

感知材料,创建表象,虽然只是初步了解事物的外部情况和特点,但是就是这样的感性认识,也是学生学习概念的基础。由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越来越丰富,表象越发清楚,想象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认识概念。但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直观素材后,立刻进行概念抽象,忽视了在感知素材后表象的形成、升华和创建,导致抽象概念的过程太过简单。因此,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表象是比较模糊的。

案例描述: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在引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投篮的情境,引导学生知道三位同学谁投得更准确。因为计算出来的结果为异分母分数,教师设置的问题为:“通过计算结果,哪位同学能看出谁投得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肯定会回答看不出来,但是可以利用计算获得答案,也就是将这三个分数转化成为同分母分数。 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做出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将所有的公分母转化成 100。教师进行总结: “类似分母为 100 的分数,我们叫作百分数, 一般记作 52%。”

案例分析:以上案例中,教师快速引导学生由经验认知转变到符号认知,将课堂时间与精力浪费在引导学生熟悉定义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进行背诵,导致形象和抽象的分离。因此即便是将来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还是没有办法区分百分数和分数。虽然也有学生凭借模仿与感知做对习题,但是,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表象还是模糊的。

对策:联系生活实际,形成概念表象。数学概念是基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在概念教学的引入环节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表象。因为感知单薄,上例中学生没有办法创建清楚的概念表象。因此,可以先利用学生为数不多的生活经验,利用其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百分数的经验,回忆百分数的形象。如果此形象比较抽象,不是数字化的,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联系,对概念进行融通。

首先,根据学生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的事例,设置问题:“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有关百分比的例子,代表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百分数,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呢?”

其次,学生认识到百分比之所以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是由于能依据它评价质量的高低、商品是不是正品等,接着问道:“分数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为何还需要百分数呢?”

最后,如果学生再一次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证明百分数方便对比,能直观获得结果,教师先要进行肯定,而且播放质检员抽检商品的录像。为何是100? 这是对样本进行统计的最好选择。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继续观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使用?”由于只使用一个数量没有办法分辨出哪些产品质量更好,所以,在需要进行对比的情况下,必须引入另外一个数量,二者之间发生“率”的关系。两个数量相除,结果不是具体的数值,其代表的是抽查的商品在整体中所占比重,一般情况下整体为 100 份; 一部分和另外一部分之间的比为多少比 100。

这样,在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明白的时候,教师设置的问题再一次将他们带入未知的世界,吸引学生在不断自我反省中,创建和过去所学知识的联系。以学情和情境为基础,利用分析使用百分数是为了对比,而且便于对比,协助学生认清百分数形成的背景,指导学生认真思索进行对比的基础是什么,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感知百分数。

二、缺乏语言概括,概念建构缺失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因为小学生认知的局限性,通常需要从实物直观转变为图形直观,指导学生进行符号表述,利用语言内化定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重点放在实物的直观与情景的重新构建上,反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使用语言进行表述,没有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见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丢弃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将注意力放在了本质属性的抽象上,影响了学生概念的构建。

案例描述: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题目: (1)某单位的锅炉房用去了吨煤。(2) 在抽样检查中,合格的产品的数量占总的抽检数量的。题目1和题目2的分数是不是都可以改成百分数,为什么?学生回答:题目1中的不能用百分数表示,原因为有单位,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题目2中的能使用百分数表示,原因为后面没有单位。

随后,教师提问:(1)小华做作业使用了50%小时。(2) 参加游泳小组的人数占五年级三班的 20%。题目1和题目2中的百分数使用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回答 :题目1中不能表示为 50%,原因为后面有单位。题目2中能表示为20%,原因为后面没有单位。

案例分析:不带单位的为百分数定义的外显,为何带单位的才是实质。以上案例中,教师使用外显的属性隐藏了知识的本质,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对百分数的概念进行自主建构,这样的概念教学是低效的。

对策:借助逻辑描述,理解概念内涵。表述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却不是同时发展的,因此经常会产生说和做不符的状况。儿童的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在此过程中,相比理解,表达比较落后,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能力以理解能力为前提。学生掌握了某个概念,但是不一定能正确表述。如果学生能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就能证明其已经对概念进行了“同化”和“顺应”,获得了认知上的平衡。

对比例 2 中的题目,如果学生回答“题目1中不能用百分数表示,原因为后带有单位,百分数后不能带单位”,教师需要继续提问“为什么百分数后面不能有单位”。此时,学生要掌握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于分数能表示数字,就和自然数和小数一样,属于量纲,分数还能表示整体和等分关系与整比例关系,为无量纲。

百分数的定义与分数的最后一种解释最接近,代表各个等分和整体100份之间的关系,或者代表了后项是 100 的特殊比的关系,肯定不能带单位。整体为 100 份、比的后项是 100,是因为统计样本的制约。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逻辑描述,才能理解百分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内涵。学生使用归纳或者演绎推理的方法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证明,从本质上讲就是丢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将重点放在本质属性的抽象过程,此时,语言才是“思维的外壳”。

三、缺乏外延拓展,概念本质游离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两大重要元素。小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而且要把握数学概念的外延。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到引导小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而缺乏对概念外延的拓展,从而导致小学生的概念理解游离于概念本质之外。

案例描述: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在课堂小结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领的。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百分数,大家有何体会?

学生1:我了解了百分数代表一个数占另外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2:由于百分数就是一个数和100的比,也称作百分比。

学生3:百分数由于不代表具体的数值,不可以带单位。

学生4:百分数能写成比,后项是 100 的比也能写成百分数。

最后,教师写出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 的天赋加99%的汗水。

案例分析:所有的概念都包括两部分:内涵与外延。因为概念的内涵基本上集中在了对象的共同属性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详细讲授例 3 。但是概念的外延,由于带有表象性,经常被忽略。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外延,从本质上说就是掌握数学定义体现的所有事物,清楚划分不同的概念,预防类似概念的混淆”。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差。

对策:借助多种变式,把握概念外延。增强变式教学,指的是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直观素材或者事物,使用变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其本质属性维持不变,非本质属性的形式不断变化。以此为基础,能让学生掌握定义的外延,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涵。

例如,在 《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丢掉让学生背诵百分数定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下面的分数进行分类。

(1) 一堆沙子吨,开车运走了其。

(2) 米就是米的。

(3)一个企业,9 月获利 10000元,10 月的利润是 9 月份的。

(4) 五年级 ( 三) 班足球队的人数占全班的,排球队的 。

(5)三个课外小组买了千克绿豆,第一小组有的绿豆发芽,第二小组有的绿豆发芽,第三小组发芽的绿豆为。

在典型性和多样性的交叉中,百分数的外延变成学生概念意义的载体,使用变式题对百分数和分数进行区分,进而让分数和百分数完成从点到线的转变,因此,如果说到“教”,很多教师如果没有新的理念,就不是真正的教学,而是填鸭式的教学,这是教学上的误区。

四、结束语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要尊重小学生概念学习过程中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概念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林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孔婉清.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7).

[4]代琼.做好数学概念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J]. 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1).

[5]吴俊英.导学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为例[J].福建中学数学, 2016,(4).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概念教学误区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